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225節
明遠早已起身,三步并作兩步,向來人趕過去。 “那條船上的人現在怎么樣了,是否安好?” 在海事茶館中人人都認得明遠。此刻見到明遠現身,剛才背后議論他的那幾個海商紛紛露出夸張的驚訝表情,以掩飾他們的尷尬。 先前說明遠是和大家一樣凡夫俗子的那位,此刻臉漲得通紅,以手掩口,這時正在后悔:萬一剛剛進港的那條船,就是明遠的船,而且竟從??艿氖种兴览锾由?,那他早先的推斷豈不是錯了? ——那位明小郎君,說到底還是與神仙有點關聯?就算是遇上危險也一樣能逢兇化吉? 趕到海事茶館中報訊的那人是茶館中的一名???,與明遠很熟,見到明遠這樣急急忙忙地詢問,知道明遠此刻關心則亂,此刻就也老老實實地回答:“這個在下不知。但是那船已經抵港有一會兒了。我看他們還有人往市舶司那里去了。明郎君耐心稍候,想必消息馬上就到了?!?/br> 明遠卻哪里等得,他專設招呼戴朋興和自己的長隨:“老戴、老張……我要雇船,去市舶司附近的深水港……” 正在這時,門外忽然有一個聲音響起:“是嗎?好巧,我剛從市舶司附近的深水港來,有什么是可以為郎君效勞的嗎?” “史尚!” 明遠一躍而起,沖向門口的來人那里,緊緊握住來人的雙手,上下打量。 “史尚——” 只見這個昔日明遠身邊最得力的大管家,與以前相比,瘦了點,也黑了點,但是精神奕奕,而且鬢邊一如既往地簪了一朵碗口大的繡球花,令他那身風流倜儻的氣質沒有發生絲毫改變。 “你總算回來了?!?/br> 明遠聲音顫抖,冒出這一句——他簡直高興壞了。 史尚卻右手猛地一縮,隨即輕輕將手從明遠手中抽出來,明遠馬上留意到史尚的右手上還纏著一大片絲絹,他馬上松開手,以眼神詢問。 史尚卻笑道:“無妨,只是略略燙傷了一點而已,養了幾天,早已好全了,連痂都快掉了?!?/br> 接著他后退了半步,向明遠拱手作揖,笑道:“東家,史尚這次幸不辱命!” 明遠搖搖頭:“我托你帶的那一船東西都是無所謂的,只要你平安歸來……” 他以為史尚口中的“幸不辱命”,指的是將那一船來自南方的貨物順利運到杭州來。 誰知史尚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回應明遠:“史尚這次,看到了……更大的世界?!?/br> 看到了大宋的萬里海疆,見識了南方各州縣的迥異風情與特色出產。 “對!” 明遠不意史尚的眼界與胸襟已經如此,也笑著補充道:“而且你還是個從??苁窒律€的勇士?!?/br> “來,來給大伙兒說說你在海上的經歷!” 明遠挽著史尚,快步走進海事茶館內。 而茶館內的海商們已經幾乎在夾道歡迎了。他們大多眼含激動,望著史尚——畢竟不是人人都有這運氣,能夠順利從??苁种刑由?。 此刻即便是用不著親自押船的船東,也按捺不住好奇心,想要聽聽史尚等一行人對抗???,死里逃生的經歷。 明遠頓時向戴朋興一點頭:“各桌都上一份新茶和茶點,算在我頭上,我請!” 海事茶館內頓時歡聲雷動,沒過多久,又成了鴉雀無聲,人人聚精會神,在聽史尚繪聲繪色地講述他在海上的那一場冒險。 “……于是我再不遲疑,隨手將還未燃盡的自發燭丟進了盛滿酒精的瓷罐里,那火騰的一聲就燃起來了?!?/br> “我一看,知道不能再等,立刻用盡全身力氣,將這枚瓷罐向??茏畲蟮囊粭l船上扔去。你們猜怎么著——” 明遠在旁聽著,覺得這史尚也確實有些講史先生的天賦,原本就兇險的故事被他講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那只罐子在??艽簧戏骄驼ㄩ_了,里面的酒精灑在船上,立刻便是一片火?!?/br> 聽見史尚講到精彩處,海事茶館里人人聽得眉飛色舞,大聲叫好,一時間掌聲雷動。 最后,史尚認真地總結:“這是我從那位可敬的船長那里學到的——但凡遇見???,一定要抵抗,不抵抗就是死。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戰,沒有什么道義可講,能夠用上的兵器,都應該毫不猶豫地用上?!?/br> “對!” 史尚的話贏得了一片贊成之聲。 “我們的海船上確實應該配備一些自保的武器了?!?/br> 明遠也連連點頭,在心中贊賞史尚的機智——在那樣危急的時刻,竟然能想到使用船上運載的酒精,將酒精作為火器使用,一擊便見功,將最大的一條??艽粺龤?,殲滅了不少無惡不作的家伙。 耳邊聽著海商們已經就船上應該用什么來自保而熱烈議論,明遠低頭,暗暗盤算他在這方面能有什么貢獻——小型投石機每條海船上都可以裝一臺,反正船上從不缺壓艙石;史尚的經歷,充分證明了火器是可以用的,酒精都可以做成燃燒罐罐,那什么猛火油柜之類豈不是都能用上了? 還有他在軍器監正在研制的那些…… 這時,卻有另外一人開口了。 開口的是原本杭州海商行會的陶行老,就是曾經被戴朋興劫持過的那位。 陶行老的聲望,在那次扣押戴朋興妻女的事情之后,就一落千丈了。再加上有了海事茶館,各地海商們沒事都會聚到這里來,杭州本地的海商行會反而形同虛設。陶行老說話也不再有人聽。 但此時此刻他唱的反調旁人不得不聽。 “唔……這個……在海船上配兵器,得要官府點頭才行??!” 一瓢冷水澆下去,整個海事茶館里陡然靜了靜。 陶行老說得沒錯,如今民間禁止私藏兵器,海船上自然也不是例外。 出海的海船上,船工與水手們最多只能攜帶一些射程較近的弓箭,和民間能夠買到的尋常樸刀。強~弓勁~弩、刀劍甲胄,都是嚴格禁止的。如果這些兵器在港口被市舶司查出來,不僅東西會被馬上沒收,船東也會被請去杭州府“喝茶”。 聽到這里,剛才還慷慨激昂著的海商們相互看看,不由得紛紛搖頭感嘆: “陶行老,您還真是……會滅火??!” 但是明遠坐在眾人身后,用寫有“1127”四個大食數字的扇子遮住大部分面孔,不讓他的表情泄露他的心事—— 總能找到辦法,總能護衛這些進行正常商貿往來的海船的。 * “1127,‘爭分奪秒’會令我失望嗎?” 在前往北高峰下山坳去的路上,明遠忍不住召喚1127上線,悄悄問了這么一句。 “當然不會!”1127自信地回答,“道具卡什么時候讓您失望過?” 那也未必,明遠心想——有些道具卡沙雕起來就是很沙雕的。 他到了北高峰下山坳,沈括正好也在,兩人便一起去觀摩吳堅手下的軍器監將校們試驗剛剛試制成功的“燧發槍”。 所有的燧發槍樣品都平放陳列在一張條桌的桌面上,大約有十來條。 明遠粗粗掃了一眼,只見這些燧發槍有的長有的短,長的大約有三尺,短的一尺,與后世的手銃差不多長短。 所有的燧發槍都是以精鋼作為銃管,用彈簧控制燧石,擊打火門迸出火花后點燃火藥,使槍支擊發。 這些燧發槍還有一個特點是“后裝”,填彈容易,因此能夠大幅度減小替換彈藥損耗的時間。 除了精鋼制作的銃管之外,這些燧發槍還用堅硬的松木制成了木托和木手柄。木托是用來抵在肩上,用以減小銃管的后坐力對發射的影響。而木手柄則是尺寸較短的手銃所用。 明遠便隨口問吳堅:“吳匠作,將校們更換彈藥的時間計算過了嗎?最快是多少?平均是多少?” 吳堅果斷回答:“最快是3秒,通常是10秒?!?/br> 沈括聽見吳堅這么說,便從自己懷中掏出一枚懷表,將表殼打開,盯著秒針的轉動,親自體會了一下“3秒”和“10秒”分別是什么概念,隨后便點頭驚嘆道:“可以,這個速度很可以!” 明遠沒有多做評價,他只是向吳堅點頭致意,并且讓對方立即準備實彈試射。 在前往專門為火器準備的試射場時,1127悄然上線,對明遠說:“親愛的宿主,這張‘爭分奪秒’道具卡,沒有令您失望吧?” 明遠忍不住揚起了嘴角—— “看來我那些‘蝴蝶值’,就屬這次,花得最值?!?/br> 第210章 千萬貫 “爭分奪秒”卡是明遠在熙寧五年年初的時候投入使用的, 花了他足足一千大洋——不,蝴蝶值, 這筆支出幾乎直接將他的蝴蝶值余額清零。 去年秋天時他就問過1127, 有沒有能夠“加速”軍器監火器研發的道具。 當時1127給他的回復是:確實有這樣的道具,但是明遠還不符合使用條件,甚至連這道具是什么都不能打聽。 “您真的只差一點點!”當時1127是這么回答的。 這個“只差一點點”的條件在明遠的作坊制出懷表的時候終于被達到了。到那時, 1127才松了口,告訴明遠,這枚道具卡的名字叫“爭分奪秒”。 它的作用是, 加快使用者指定的科技發展進程,減小其中一切可以減少的時間損耗——比如與上峰上下行公文, 申請、駁回、再申請、批復這樣的繁瑣程序;又比如試驗中因疏漏導致失敗, 需要重來的情形。 它不會人為地加速研發進程——這部分工作主要由明遠帶著他的“腦洞”, 指揮工匠們一起完成。 但是從總體上看,只要條件齊備,它就能讓整個進程顯著加快, 甚至看起來快得不可思議。 但是深究之下,一切又都是合理的。 當時明遠拿到了這張道具卡, 將這道具的名字反復念了兩三遍, 突然問1127:“難道這張卡的使用條件是,這個時空里的人能夠掌握和使用‘分’與‘秒’的概念?” 1127:“親愛的宿主,您真是太聰明啦!” 明遠無語,半晌才問:“1127,你怎么不早說?” 要是早點告訴他, 他在弄出第一臺自鳴鐘的時候就可以往上安秒針啦!技術上完全做得到的。 1127委屈巴巴地解釋:“人家也不被允許嘛!” 明遠:……好吧! “不過, 親愛的宿主, 這個時間點的各個試驗時空里, 還沒有哪位試驗者能像您一樣,使用這張道具卡的哦!”一轉眼,1127的語氣里已經再無委屈,取而代之的是興奮與驕傲。 使用這張卡的前置條件是本時空內存在“分”與“秒”這兩個概念,如果進入時空的試驗者無法發明較為精密的計時裝置,也就無法使用這張卡,也就無法讓其余科技研發項目“加速”。 明遠:……詭計多端的試驗方。 這張“爭分奪秒”道具,除了能夠加快某項特定進程之外,還有一種副作用,就是:除了使用者想要盡快完成的任務之外,其它事件也有可能會被加速——這些被一柄加速的事件多半完全是隨機的,至少沒有規律可循。 當時明遠咨詢了1127,想問這種同時被加速的事件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有沒有跡象可以實現發現。 1127的回答是:不清楚。 明遠:“好么,原來試驗方自己開發出的道具卡,用起來也像是開盲盒一樣呀!” 1127卻肅然道:“這是歷史的本質所決定的。改變歷史中的一個變量,必然會影響到多個變量,且這種影響未必可以測量?!?/br> 明遠只能閉嘴,1127難得將這樣的“理論”帽子扣下來,這往往意味著現狀如此,試驗方也確實無法做到。 他也就不去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