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92節
因此明遠第一反應就是想告訴李誡:我的刻印坊正焦急地等待您的惠顧。 第85章 百萬貫 一時間李、明、姚三人坐在小小一間茶攤上, 面前只擺著尋常的湯茶藥和幾件小炒與雜嚼,但三人談得無比投機。雖然地方簡陋,周圍車馬喧嘩, 卻也影響不到他們什么。 姚小乙談起當年為明遠家的院子“全能大改造”,談起如何為明遠家改造浴室,做下水,抹墻、找平……那些都是為明遠家做的。 “李官人,如今明小郎君就在這兒。您可不能再說我是吹牛了吧?” 李誡表示震驚,看向明遠的眼光便也有所不同。 “遠之兄, 這些都是你想出來的?” 明遠雖有些不好意思,但推脫不掉, 只能點頭。 “原來這是真的, 天下真有如此聰慧之人?!?/br> 李誡喃喃地道。 明遠縱是臉皮再厚也吃不消, 趕緊改換話題:“李監丞……明仲兄, 你可有什么需要刻印的嗎?我有……我認得一家很不錯的刻印坊?!?/br> 這一下李誡就更好奇了:“遠之兄, 你是如何知道我想要編書的?” 明遠:……從結果倒推的? 你編出了一本書所以你想要編書? 他實在沒法兒解釋了,求援似地看著姚小乙。 李誡“哦”了一聲:“原來是小乙轉述的?!?/br> 姚小乙撓撓頭:……我轉述了啥? “確實如此,整個將作監都知道……只是,如今怕還用不到遠之兄所薦的刻印坊?!?/br> 明遠很好奇:“為何?說來聽聽?” 原來,李誡想要編撰的,是一部記錄并規范所有建筑技術的書籍, 包括地基、石作、大木作、小木作、瓦作泥作彩畫作……但凡與建房子相關, 所有的工種、所有的做法, 他都想要匯總到一部書籍中來。 “如今從事建筑的匠人很多, 建筑卻缺乏法度?!?/br> “缺乏法度的后果, 要么是偷工減料、或是結構不對, 以至于房倒屋塌;要么是過度用料, 以至于鋪張浪費……” 李誡一邊說,明遠一邊點頭,滿臉是鼓勵的表情。 姚小乙卻在一旁傻愣著,驚訝于一向嚴肅板正的李監丞,面對初次見面的明遠,竟然像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往下講。 “這想法聽起來不錯,然而當真想要上手嘗試,卻發現并非是我一人所能為之事?!?/br> 明遠:確實……營造法式是個幾十卷的大部頭。 “或許以前人所留的典籍為藍本,在此基礎上增補呢?” 李誡頗有同感地點點頭:“確實,我也想過,可以參照喻皓的《木經》1。但《木經》主要論述木構件,在木作之外,要增補的內容實在太多了?!?/br> 明遠理解地點點頭:確實,建筑不止是木構件,不止是榫卯結構。李誡想要的是一部包羅萬象的詳細“法度”,工程量確實不小。 “明仲兄……閣下不是在將作監嗎?可否由將作監出面,征調有才干的工匠協助編撰,您負責審定……這樣可好?” 事實上,明遠也不相信這件工程能由一個人完成,可能是他見過的“集體創作”的例子太多了,干脆建議李誡也“集體創作”,而且干脆向上級申請一些創作資金,也給李誡一些權限,可以征調他需要的人手。 李誡顯然沒有想過還能這樣。 他聽完之后,似乎連呼吸都沉重了幾分。 但李誡依舊是審慎的,思考了一番,才搖搖頭說:“如今朝中相公們力主節約,我又有何理由,能夠說動上峰,推動此事呢?” 明遠:好問題。 但他只是略想,就有了答案:“明仲兄,你期望記載于這部典籍中的‘法度’,是否包括了建筑的各種等級、尺寸、材料定額?” 李誡點頭:“那是當然的?!?/br> “那這樣一來,有了這部典籍中的‘法度’,任何一項建筑工程需要的材料就可以事先計算出來。如此便可以約束監造各工程的官人與吏員,監督其免于貪污,也有助于防止和及時發現盜竊?!?/br> 這話連姚小乙都聽懂了:“原來,有了李官人的著述,對官府竟有這樣的好處,那朝中的相公們,豈不是都會支持李官人?” 李誡聽完明遠的話,雙眼直直地盯著面前盞中的湯茶藥,看上去竟有些魂不守舍。 “是這個道理啊……” 他喃喃地說:“我怎么早沒想到呢?” 只要為編著此書冠上一個“于國有利”的名目,上峰必定會樂見其成。而他,只需要調用一些人員,再撥幾個書辦小吏到自己身邊打下手,這件事就能成了。 明遠頓時微笑:“不晚,如今朝中王相公主政,力推新法,正是為了規范國家各項用度。明仲兄提出此議,恰逢其時?!?/br> 他又毛遂自薦:“我與王相公的大衙內略有些交情,如果明仲兄不介意,我可以向王元澤先提一句,看看他的意見如何?!?/br> 李誡此刻的表情如在夢里。 為什么?為什么他只是路遇一位素未謀面的小郎君,此前最大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李誡當即轉頭,看看姚小乙。 姚小乙聳聳肩,神色間似乎在說:我早就給您說過吧,就是一位非常神奇的小郎君??! “如此謝過遠之兄?!?/br> 李誡鄭重向明遠行禮。 明遠笑得很開心——因為他收到了1127的通知,此舉對他造成的影響是:《營造法式》能夠早幾年問世,因此同樣能獲得“蝴蝶值”。 這一樁事情說定之后,李誡又與明遠和姚小乙閑聊,聊的全是蓋房子的事,用的全是將作監里的術語。很多時候明遠根本聽不懂,只有姚小乙聽慣了,能為明遠解釋兩句。 明遠:這倆在將作監里腌入味兒了??! 倒是有一句他聽懂了—— 李誡問姚小乙,“如今雕作的工匠緊缺,小乙可有識得的朋友,能夠薦來將作監的嗎?” 明遠趕緊舉手:“我有!” 李誡與姚小乙:……? 這位明小郎君看穿著打扮,絕對是個富貴人兒,與姚小乙稱兄道弟已是出奇,竟然還認得雕工優秀的木匠嗎? 明遠矜持地笑:“也算是幫……‘朋友’的忙吧?!?/br> 他想要推薦給李誡的人,其實是各家刻印坊淘汰下來的雕版工人。 近來在李成周的主持下,有不少汴京城中的刻印坊“加盟”,開始使用銅活字印刷術。 如此一來,不少精擅雕工的雕版工人就閑置了。 明遠謹守自己的諾言,盡力幫助這些雕版工人另謀生計。其中有一些識文斷字的,去做了排版工人;也有一些善于刻小字的,去幫著鑄造銅活字的銅匠制模具去了。 剩下還有一些精擅雕功,原本專門刻印花草人物這類木雕版的雕版匠,還沒找到合適的位置。 他們的問題是,放棄原本的精彩雕功實在有些可惜,但是刻印坊如今生產力大幅提升,需要的人手減少,再沒有他們的位置。 所以明遠一聽李誡說“要人”,哪有不大力推薦的道理,說是明日就可以安排人到將作監報到。 如今將作監按市價雇傭雕刻工人,也就是說,他們能夠拿到的薪水,與原先在刻印坊里是一樣的。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李誡那里人手短缺的問題,也解決了明遠的刻印坊需要“裁員”的問題。 這是互幫互利,雙贏! 一時間雙方交談甚歡,還將小茶攤上的各種雜嚼嘗了個遍。 李誡實在覺得自己今日出來逛街逛對了,他看看桌面上疊起的空碟子和茶湯碗,心想與座他年紀最長,可不能由明遠來結賬,于是匆匆忙忙地從荷包里往外點銅錢,同時招呼店家:“結賬——” 那招呼小茶攤的店東走過來,奇怪地反問:“結賬?結什么賬?此間的飲食,那邊那位正在扎馬步的小哥已經都結過了?!?/br> “扎馬步的小哥?” 李誡與姚小乙循聲一起朝路邊望過去,看到的人正是明遠的伴當向華。 向華此刻優雅、淡定地站在街邊,一面自管自扎他的馬步,一面隨意觀望行人。感受到目光注視,向華吸一口氣,站直身體,回頭看向明遠,正好看見明遠的笑臉。 明遠沖向華比出了一個“很棒”的手勢。 有他這位伴當在,這世上不會有人能搶到給他買單的機會! * 這次在街邊偶遇李誡與姚小乙之后,明遠馬上去找了李成周,請他安排安置雕版工人。 他又找了一個朋友們(除蘇軾以外)都在的機會,不著痕跡地請上了王雱,婉轉地提了李誡想要編書的事。 王雱聽了,覺得這對于“變法”來說確然是一件好事,于是答應了明遠,會在自家老爹耳邊敲敲邊鼓。 但這種眾人都在場合,明遠就不得不請蔡京。 蔡京一如往常地坐在明遠對面,沖淡平和地笑著,仿佛與明遠從發生過任何不愉快。 明遠:……也就種師兄在加班,否則看你還笑得出來不。 這場聚會之后,沒過幾天,宰相王安石稟明天子,明言為建筑制定法度利于國家,建議由李誡主導,將作監協作,編著一部規范建筑設計與施工的書籍,以便為將來的修建工程制定標準。 官家趙頊欣然應允,將此事交與李誡,并且賜名《營造法式》。 明遠:美滋滋。 更令他開心的是,史尚來找他,說是幫他找到了一樁能賺上一大筆的買賣。 明遠:開心,又能花錢了! 他忙問史尚,究竟是什么買賣。 “是正店!”史尚異常興奮地回答明遠,鬢邊簪著的一朵夜合花花瓣在空中輕輕顫動。 正店? 明遠莫名竟有了一種不好的預感。 “是哪家正店?” “長慶樓!” 史尚非常自信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