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頁
‘外地來求學的,那這次考試確實是難,’童生中有一人說道,看向徐絮,揚眉一笑,‘你叫什么,總不能那沒有人聽說過的學子,是你吧?’ 就在這時,不遠處有人高喊。 ‘徐絮,徐絮在何處?此次的第一名,徐絮學子在何處?’ 聲音喊出,幾個童生抬頭看了一會兒,然后笑呵呵地將目光掃下來。 此時徐家三人都因為那高喊的名字陷入震驚,誰也沒能在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又過了片刻,嘲諷聲和驚喜聲同時響起。 ‘都說不是了,也不看看自己幾斤幾兩?!?/br> ‘絮絮,是不是喊的你的名字?’ ‘徐絮,對是這個名字,我們這里,我家孩子叫徐絮!’” 第217章 抽中老師 “‘你是徐絮?’ 這邊聲音一出, 周圍許多人的目光都掃了過來,有些是單純看熱鬧,但也有些人是真心想要看看徐絮究竟長什么模樣。 而之前一直在笑的童生們, 卻有些震驚。 回過神來,有人開口:‘若不是,卻惡意頂替, 怕是要毀了前途?!?/br> 說話間, 老師們也都走了過來。 他們倒是沒有偏見,只是徐絮看上去年紀太小,與他們想象中有所不同,便有些小小的懷疑。 最先開口的,就是監考徐絮的那位彭夫子。 問的不是什么格外偏的問題, 只是問了徐絮當時寫的文章, 畢竟別的可以作假,但當時學子們寫的文章,卻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個問題對徐絮來說也格外簡單, 沒有猶豫太久, 她便給了答案。 彭夫子作為閱卷老師,一邊聽她說話一邊點頭, 等到她要說完的時候, 眼中就多了幾分欣賞。 就在這時, 站在旁邊的童生卻并不死心, 立即拱手告狀:‘夫子, 當時我們與他說論語,他明明身受宰予影響……’ 此次考試事關重要,學子們都希望能得到機會,這些童生自然也是如此。 輸給同為童生的學子, 或是輸給十里八村有名的學子并不丟臉,可要是輸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稚童,這真的讓人難受。 更何況,他們還跟徐絮有所紛爭。 幾個童生一五一十將當時的情況下說出,他們的記憶不錯,又有彼此的記憶作為補充,到最后,基本將當時的對話都說了出來。 說到最后,他們著重說明了徐絮受到宰予的影響頗深,所以如果她在寫‘孝’的時候能通關,說明她不誠心。 言下之意,是希望彭夫子再考慮考慮是不是要讓徐絮進入私塾。 彭夫子聽著,也將目光落在徐絮身上,見她神色淡定,忍不住詢問:‘你不怕?’ 徐絮聽著,神情不變,開始她的狡辯,不是,論理,開口就是《論語》中的至理名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她心里當然是不怕的,要是因為她用宰予懟贏了這幾位童生,得到面前這位彭夫子的不喜,那這位夫子,她也不喜歡。 雖然在《論語》中,讓宰予出名的是著名的‘朽木不可雕也’以及那段服喪三年的對話,聽著好像都不是什么好話,但也不能改變宰予是‘孔門十哲’之一,甚至在后世還有追封,可見宰予的地位。 面前這位彭夫子雖然以‘孝’為重,卻也不會去全盤否認與他意見不同的聲音。 如果是學子的試卷,那他作為閱卷者,肯定是以他自己的主管想法為主,可提到宰予,那就算是他,也是沒有資格置喙的。 徐絮每天在學習空間里面對的都是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老師,開始還有緊張,后面早已能狀態如常,如今對著彭夫子,自然更不會怯場,反而在他的注視下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 話里話外,不外乎是繞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展開,言下之意,她是一個極其喜歡學習的人,所以她愿意去學不同人的思想,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自然也會有所不同,她當初在跟這些童生討論的時候,是完全站在宰予的角度,那當然要從那個角度出發辯解。 而在考試的時候,她覺得可以換一個角度去解題,算是她的思想,要說她是故意為了討好老師要那么寫,她肯定是委屈的,畢竟解題思路千千萬,她不過是挑了兩個合適的角度解題罷了。 反正她是絕不可能承認討好老師的。 更何況,作為學生,思維故步自封怎么能行? 面對自己所說的話,徐絮是理直氣壯,所以展露在眾人面前的態度,她也是理直氣壯,反正又沒有人能知道她腦子里在想什么,既然是按她說的來聽,她當然要說對自己有利的。 她長篇大論說著話,完全沒有注意到別人的表情,自然也沒有注意到周圍人的驚訝。 直到她說完,不遠處突然傳來一聲大喝:‘好!彭夫子,這學生若是你不要,我可要了?!?/br> ‘是極是極,這學生的狀態頗有先賢風范,可惜并非在我處考試,不過這學生思想確實偏百家,與彭夫子有些差異,不知彭夫子可否割愛?’ 兩個聲音先后出現,在眾人疑惑的狀態下,旁邊很快就有聲音給予解釋:‘是另外兩家私塾的夫子?!?/br> 竊竊私語聲傳開,或艷羨或震驚的目光出現在周邊人的眼中。 …… 學子易得,有天分的學子卻不易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