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三年前,鐘清衡的眼神中充滿自傲與高高在上的睥睨,而今在殿試上的鐘清衡,眼神沉穩內斂更多一份虛懷若谷的開闊。 這一次殿試的策題是楚岳峙所出,司淵渟并未插手。 策題所考乃是唐虞成周的官制、周禮以及秦漢唐宋的法度綱紀沿革和道德同風俗:“帝王之治天下,必有要道。夫何與我共理者不明朕心,誕謾成習,曠官不慚而越局以逞,浮靡相尚而利口惟賢。求其循理奉法憂國如家者,曾幾何人?嗟乎!文盛則質衰,言華則行薄自古記之矣。故上下以空文相加遺,而茍且塞責,敷同罔功。巡行遣矣而吏習尚偷,教化宣矣,而士風尚詭。賑恤頒矣,而民困未蘇;戎兵詰矣,而撻伐未張;慮讞詳矣,而免滯猶多;工費厘矣,而虛詈猶故。束舊章而不守,懸新詔而不遵。求治彌勞,取效彌遠,誠不足恃,法不能維,意者朕不敏不明無能風之歟?今天下之廣,生齒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趨向之異宜,道德何由而一風俗?何由而同?子諸生于經、史、時務講之熟矣,凡有裨于治道,其詳陳之毋隱。朕將親覽焉?!?/br> 參與殿試總共兩百一十三人,所有進士的答卷皆千字以上,在看完所有答卷后,楚岳峙在鐘清衡的答卷上寫下了“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 楚岳峙所出的策題,看似言及許多,但實際上最核心的點在開頭已經點出,那便是帝王治天下之道,楚岳峙想要知道的便是這些經歷過官學改制之后的第一批新進士,這幾年都學到了,思想又打開了多少。 鐘清衡的答卷答得最為全面,他首先提到禮作為教化民眾的基礎,制定的是民眾的行為準則,法是約束民眾的武器,先有禮,人不遵,才有法;然無論是禮還是法,實則皆是治理國家的工具與手段,故而選賢任能,讓能者來完善禮法,并按照皇帝的要求執行禮法極為重要。正因此,選拔以及考核官員才顯得尤為重要。 另,禮法的制定也應廣泛聽取建議,不斷完善修正,但也不能頻繁變更,否則官員及百姓都將無所適從。而如若要廣納百言,便應廣開言路,即應當開放百姓的言論自由,但也不能讓嘩眾取寵的羞恥言論招搖過市,同時官員雖有固定考課,為避免地方官吏茍且偷安,也應該廣泛聽取百姓意見。 在以上幾點之后,又談及了道德水平與社會風氣的關聯,并以此推出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才能維護好的社會風氣,也更進一步談及禮樂為致治之道,仁義為政治之本,禮法連用雖無改于禮之義,但禮卻是為制度、規范、秩序、法式。 禮法從夏商周三代時期以禮為法,再至秦時期,法出于禮而獨立,以致儒、法對立,之后再到漢以后,儒、法再度合流,以禮入法,足可見禮與法將隨朝代而產生變化,絕非從一而終,若要有好的禮法,最根本的一點便是以民為本。 此外,地方上的窮苦百姓,十室九空,他們貧困不堪卻投告無門,究其原因便是地方上仍有貪官污吏,需得嚴懲;不僅如此,還要讓百姓的積冤得到伸張,審定判案就該把案情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公開示眾,而非掩蓋黑暗甚至以權勢欺壓以及愚弄百姓。 這一份兩千余字的答卷,可以說是字句都答在了楚岳峙最滿意的點上,楚岳峙看完后還把這答卷給了司淵渟看,表示若非自己在場并監考,他是真不敢相信這份答卷竟是鐘清衡寫出來的。 這世間也許的確有天生心存惡念的小人,但也有些本性純良之人在經歷人世敲打歷練后,能幡然醒悟明白這世間的丑惡并愿執筆為劍沖破黑暗。 治國是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而非滿足上位者的私欲,更非讓上位者狹隘的思想去禁錮百姓,所以才要集思廣益,采納切實可行的治國良思良策,定綱立紀頒布法規法令,讓各級官吏有法可依有所遵循,凡為官不正者當以嚴懲,百姓無冤才能生出吉祥之道,百姓敬愛君主相信朝廷下派的命官,自會知法守法依法辦事;一來一往,如此才能成就太平安穩,君愛民,民忠君敬君崇君。 而禮法,無論是法家堅持的法制,還是儒家多年來傳承的仁義禮智信,事實上只要是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就應當取精華去糟粕加以致用。 鐘清衡取得一甲狀元之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官從六品,主要職責為掌修實錄,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 根據吏部此前的官員考課規定,以鐘清衡為首的這批進士,都將在三年后進行考核,合格之后再行分配。 于是宴清八年,鐘清衡在通過官員考課后被授為侍讀學士,職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字,備皇帝顧問。凡大政事、大典禮、集諸臣會議,則與諸司參決可否。 萬壽節是皇帝的誕辰,取萬壽無疆之意。 只是楚岳峙對于自己四十歲的誕辰并不太有興致,在三月殿試之后便下旨萬壽一切從簡。 宮里舉辦萬壽宴,菜肴共四十一道,照例也安排了歌舞表演,但在宴上楚岳峙看都沒有看底下歌舞,只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問在他身邊的司竹溪:“拾喜,你這個皇后做幾年了?” “陛下,如今是宴清八年,臣妾自然也已做了八年的皇后?!彼局裣倸w是顧忌還在宴上,對楚岳峙的稱呼以及自稱都很是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