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農業系統在古代當國師 第49節
書迷正在閱讀:去你的豪門聯姻、霸總O他又破產啦、神洲藥主、睡服狗男人(快穿)、[兄戰]和兄弟們之間愉快的性生活、陌陌小姐(H)、與你癡纏(1v1 H)、殿下他又嬌又甜[蟲族]、師尊他真不想當萬人迷、國民初戀和他的小茉莉
但是如今聽他一說,周成度心中倒是也興起了幾分好奇,說是效果倍之,那成倍的效果究竟是什么樣的呢?難不成是聲音更大些,響動如雷?還是燃燒的火能旺盛,許久不滅嗎? 他心中心緒轉動,回過神來見到還站在自己面前的侄子時,倒是也明白了他的意思。 若是國師這金口玉言,隨意指點的兩句便能讓火器的效果更好上幾分,對于他這個工部侍郎來說,也算是一份成績。 他對于侄子的好意則是欣然受領了,“好,從安,叔父記下了,明日我便差人試驗此法?!?/br> 周宴見叔父毫不猶疑便應下了自己的話之后,也露出笑來。 …… 第二日,周成度便讓人領了兩個工匠來,讓人試驗自己得來的這個配比方子。 底下的人雖然有些不明所以,不知道上官為什么突然拿出這么個古怪的方子,只放三種材料,而且還規定了配比,其余的什么都不加,難道連外層的桐油也不刷嗎? 他們心中有些嘀咕,但還是低聲應下了,算了,試試就試試吧。 回去之后,工匠們交流一番,最終決定還是試個手,起碼也要做出個成品來,打消上官的奇怪念頭。 一旁的譚工匠倒是有不同的看法,他覺得那個周大人看上去不像是什么心血來潮的家伙,看他那副篤定的模樣,好似肯定自己說的那方子有大用一般。 因而譚工匠并沒有像其它人那樣敷衍了事,反倒是頗為認真,仔細稱量過三種材料之后,按照以往的手法細細搗碎糅合。 因為不能加其余的桐油、黃蠟之類,他思索一番之后,最終還是選擇了加水,攪拌過后混合成型。 最后經過晾曬去除水分之后,便已經大致完成了,這一番cao作甚至比往常那些火炮火球的制作還要來得簡單些,他看著手中成型的東西,看上去也有些懷疑。 不過他還是決定簡單試驗一下成果,將做好的火藥小心倒入一個圓形的罐子中密封好,然后便見一人拿著燒紅的鐵錐靠近,點燃了一旁的引信。 其余人則是離遠了些站在旁邊觀看,畢竟他們這些工匠平日里做那些火器火炮也清楚得很,這些東西太過危險,所以試驗之時大家都會躲遠些,以免碎片飛散濺傷了自己。 然而下一刻,一道震天的響聲響起,周圍觀看的幾人不由得立馬反射性地捂住耳朵,下意識地又退后了幾步。 這道聲音實在大得出奇,完全出乎了他們的預料,連墻上的瓦片都似乎被震落了幾片下來,附近的其余工匠聽到這動靜,等了一會兒之后見沒了聲息,也探頭過來,想看看是出了什么事情。 譚工匠則是與一旁的林工匠面面相覷,林工匠原本還對這東西一副不以為意的模樣,也不覺得它會有什么極其出色的效果。 因而觀看的時候,雖然也站在旁邊,但并沒有如譚工匠那般謹慎,離得那么遠,若不是反應快了些,立馬躲遠了,恐怕也要被飛濺的碎石頭砸傷。 譚工匠這時倒忘了上前關切一兩句,反倒是兩眼放光地走上前去,查看著剛才放置罐子的地方。 那里如今只留下了一些黑色的灰燼,其余的碎片都四散開了。然而最讓他感到吃驚的,還是院子的地上居然被炸出了一個坑。 要知道,軍器監為了生產安全,這間房子可都是用石料打造的,就是怕萬一一個不小心,把此處燒著了,那可就有大麻煩了。 如今,只是簡單制作的火藥,甚至成分減少了許多,把以往那些許多東西都去了,最后造成的效果居然如此顯著? 譚工匠摸了摸地上的坑,心里禁不住心潮澎湃起來,他做了這么多年的火器,還從未見過聲響如此之大,效果如此出色的東西。 這還只是他隨手一試,讓人拿了個陶罐來先簡單嘗試而已,若是他再細致些,用鐵球包裹,是否爆炸的效果會更好,是不是能將這墻也炸塌了? 他看著眼前的場景,不由得開始想象起來。 作者有話說: 研究了一下現代手搓□□的方法(不是),在知道成分和比例,不講究那么多的情況下,少量制作其實真的還挺簡單的。 ? 第70章 譚工匠正思索著, 便見到火作的負責人過東升循著發出的聲響來了此處,那人留著一撇胡子, 看上去不過三十來歲的模樣, 神情嚴肅。 “發生了什么事?” 他自然也聽到了這巨大的響動,還以為又是哪處地方一個不小心,又把屋子里的東西炸了。 畢竟他們廣備攻城作常年都是和這些火器打交道的, 即便是經驗最為老道的匠人,也很難說自己絕不會失手, 而且這些東西也不是他們能控制得了的。 卻沒料到,他看到的卻是這幾名匠人在此處實驗效果的畫面, 他一下子就皺起了眉, 神色有些不虞。 “不是說了,火炮火球一類, 都要去外邊試的嗎, 怎么在院子里就炸了?” 一旁的工匠及時開口解釋道,“大人, 我們幾人是在試驗今天那個方子, 用的也只是陶罐子?!?/br> 他們幾人原本并不把那方子放在心上,制作出來的東西本也只是想著先小試一番,看看效果。 若是效果不錯,他們才會考慮按照通常的流程來, 一步一步做好, 試驗各種外層包裹的器具, 以及里面是否還要填充些別的殺傷性東西。 但是他們卻沒想到,這效果實在是太好了, 這甚至只是他們隨手一作, 拿來裝著的也只是一個用處不大的陶罐, 爆發出的威力居然比尋?;鹋谶€要夸張,實在是出乎他們的預料。 因此,遭到質疑之后,雖然他們自有自己的道理,但是難免覺得有些理虧。 他們這樣的匠人,確實該謹慎些的,若不是平日里養成的習慣離遠了些,今日恐怕就要有人受傷了。 過東升作為火作的負責人,那周侍郎今日發下了一個方子讓匠人試手的事,他自然也是知情的,因而聽完工匠的解釋之后,他臉上不滿的神色褪去,反倒是升起了好奇之情。 “哦?這是他做的,只用了半個時辰,外邊裝著的還只是個陶罐?” 他也沒能想到,周侍郎說的這個法子,居然如此立竿見影,只是減少了成分,調整了比例,就能有這樣的效果,實在是令人吃驚。 他滿意地點點頭,“好,那你們繼續試吧,要用那些硫磺之類的東西,便來找我開調令?!?/br> 這些用于實驗的材料,并不能算進普通火炮火器的制作里頭,自然是要另外找上官另開單子才能調來的。 他們幾人最初只弄些小打小鬧的,連外邊的殼子都是隨手拿來的陶罐,自然也是因為這問題。 畢竟他們最初都沒有把這事太過放在心上,自然也不能隨意調一批材料出來放開手試水。 如今有了上官的首肯,他們甚至可以調用庫中那些鐵質外殼的鐵蒺藜,鐵球一類了。 譚工匠激動地點了點頭,行了一禮,“多謝大人?!?/br> 過東升則是勸勉了幾句之后,便離開了此處,他心里暗自想著,還是得打聽打聽,周侍郎是從哪里得來的這個消息。 …… 另一邊,姜虞又見到了許久未見的陳家父女二人,這一回,他們自然不是空手而來,反倒是像上回那樣,又帶著東西一并來的。 姜虞其實還挺欣賞這個小姑娘的,畢竟在這樣的古代,她自己又有天賦,又有支持她的家人,以及背后的財力支撐,可以讓她盡情發揮自己所能,實在是件幸事。 而且每次來她都感覺和開盲盒一樣,也不知道這次這個小姑娘帶來的是什么東西,她也有點好奇。 陳安如如今已經不像最初那般生澀害羞了,看上去倒顯得十分大方開朗的樣子,但是一見到姜虞,又收斂了幾分,一副溫婉模樣,聲音也十分輕柔。 “見過國師,”她低著頭,“這是民女所作水車,呈上來想要獻上與您瞧瞧?!?/br> 這一回她倒并沒有將完整的水車帶來,畢竟這一回的物件太大了,因此她特意花了許多功夫,制作了一個縮小的水車模型,看上去十分精致,不僅上了漆,還找了人專門在上面描畫了圖案,安全不像是用作農田里的東西,簡直像是個精致的擺件了。 姜虞看著這東西,倒覺得有些眼熟。這水車看上去有個完整的傳送鏈條,還安嵌著許多塊葉板,下部看上去是個長條的矩形。 將水車的一部分沒入水中之后,隨著鏈輪的驅動,底下的葉板也沿著槽刮水上升,將水逐漸輸送到長槽上方,如此循環,甚至可以不間斷地取水,省去了不少功夫。 而且,這個模型跟上回的那個水轉百戲還有些相似,都是以水力驅動的,用不著人力。 陳安如羞澀一笑,“這水車若是在雨水多,水勢湍急的地方,便可以此法,自行取水,若是水勢不夠強,也可以一二人力,腳踏取水?!?/br> 她指了指水車上方一處地方,那里似乎專門留出了一塊地方,用于供人端坐此處腳踏驅動轉輪,以此來取水。 姜虞聽了她的解釋之后,很快便想起了自己為什么覺得眼熟了,這好像是自己在歷史書上見過的翻車???雖然造型略有不同,但是功效是差不多的。 她不由得在心中升起來一股敬佩之情,看來之前自己的話當真要成真了,就只憑借這個,就已經足夠眼前的小姑娘在史書上記上一筆了,即便她自己不一定能出現在教材上,但是這個水車肯定是能的。 “好,”姜虞開口,以一種贊揚的目光看著對方,“此物利在千秋,即便百年千年后,世人依然會用著此物,記得你的名字?!?/br> 若陳安如只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或許即便是她發明了這些東西,都不會為人所知,但是她如今已經展露出了自己的才華,日后或許還會有更多出色的發明,她身后還有作為富商的父親的助力,應當不會默默無言,淹沒于歷史長河之中。 而且,這種水車確實流傳得極為久遠,她記得最開始的翻車雖然是東漢時期發明的,但是直到近代,還能在鄉下農村里看到它們的身影,最后還是因為農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現在,陳安如作為這種水車最開始的發明者,自然是會被后世銘記的。 這話倒一下子讓眼前兩父女都驚在了原地,不知道該怎么反應才好。 什么?這東西能讓百年后千年后的人,都能記著我/女兒的名字? 他們倆都有些不敢置信,畢竟這一回制造的這東西,其實還是因為陳安如看著那些各式織機,一時之間沒了思緒。 在農莊散心的時候,見到莊戶們取水不易,又想起了之前自己所作的水轉百戲,才做出了這么個汲水的東西來。 他們本也沒想著用這東西牟什么利,還準備將這水車呈上工部,得個賞賜就好。 畢竟這東西是用于農用的,肯定不能像織機那樣自己單獨販賣,是要獻上去的。 他們雖然也覺得這東西關于農生大事,是要比織機重要些,但是卻沒料到,居然能在國師這里得到如此高的評價。 這一下讓陳老爺激動得都有些說不出來話,甚至直到起身告退,離開國師府之后,他看上去感覺還在夢中尚未醒的樣子。 一路迷迷糊糊地回到了家,他臉上還帶著揮之不去的笑,看著自己的女兒,猛然回過神來,跳起來就想往外邊跑。 “不行,咱們家得先找人把你的事都寫下來,最好連咱倆面見國師的幾次都要寫得分毫不差,日后,這可都是要傳到后世的呀?!?/br> 陳老爺在房間里轉悠著,還是有些擔心,準備先下手為強,把自己女兒發明的東西都宣揚出去,還要找人寫家譜,把這些事情都仔細記下來。 陳安如卻是有些哭笑不得,連忙拉住了父親,“爹,這個先不著急,咱們有的是時間呢?!?/br> “還是先把這東西獻上去吧?!?/br> “好,好,不著急?!?/br> 陳老爺聽了勸之后,也冷靜了下來,確實是該好好想想才是,畢竟這消息雖然是國師金口玉言說出來的,但是萬一給旁人知道這消息,給女兒造成什么麻煩,可就不好了。 因而陳家最終還是沒有大張旗鼓,只是安靜地將水車獻了上去,最后到了各位工部大人的手上。 原本最初這些大人們得知是陳家的姑娘造出的這東西,還有些不信,畢竟他們可沒見過女子做這些木工活,還能發明出這樣巧妙有意思的水車來。 之前織機這樣的東西,當然是不可能引起這些大人的注意的,畢竟這東西是女子所用,是紡織業所需,一般人哪兒會特意了解這個,最多聽家中妻女聊天的時候提起一兩句罷了。 而這次的這個水車,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們的灌溉問題,雖然限制于地形,但是與以往需要一次次提水來回運輸,已經節省了許多力氣了,實在是個利國利民的好東西。 因此,一些第一次聽到這消息的大人們自然是不信的,一部分覺得對方是在嘩眾取寵,故意搞出這么個東西來,也不知道一個女子揚這個名做什么? 另一部分則相信了這東西確實是對方發明的,但是一直以來的觀念,讓他們還是覺得,女子做這些匠人活,還是有辱斯文,不該如此。 原本他們還因為該不該給賞賜,怎么給賞賜的問題而爭論不休的時候,才有一人開口,指出這陳家父女似乎與國師熟識,并且還見過兩三面,這東西甚至還得到了國師的親自認可。 此話一出,即便是原本心里有些不平的官員,也一下子沒了話講,雖然心里依舊嘀咕著,但他可不敢開口妄議。 最終他們還是決定,按照尋常的慣例,賞賜幾千錢并一塊上寫著“仁善之家”的匾額。 作者有話說: 朋友們,中秋快樂呀! 龍骨水車,也就是翻車。 最開始的記載是《后漢書·宦者傳·張讓》:“又使掖廷令畢嵐......作翻車渴烏,施于橋西,用灑南北郊路?!?/br> 不過這時候發明出來還并沒有用于農田灌溉,而是用于道路灑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