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頁
書迷正在閱讀:前世的鍋我不背、穿成拋夫棄子的炮灰受[快穿]、我在運動綜藝里跟死對頭HE了、凈化反派后我翻車了[快穿]、我成了哥哥的替身、忘川事務所、我要和你破鏡重圓、穿書后我成了三界爐鼎NPH、我的大奶男友、縱我心上(1v1)
座上兩人對望一眼,還是前幾日先見過仇巖的人發了話,“小兄弟你且回去等著,明日我們便將此事告知夫人,你還是三日后再來?!?/br> 仇巖不敢不從。三日又三日,等待援手的時間總是難熬,但這是唯一生機,又哪里敢不等。 等著仇巖告辭離去,座上二人才臉色凝重地商討。 “我看,這事定是長孫大人那邊下的手,怕是得知此人與娘娘有所牽連,最近長安里也不安穩,長孫大人為首,盡是拿我們這邊的人下手?!?/br> 另一人意會地接口道,“所以,此事,我們要壓下來。娘娘如今麻煩纏身,若是貿然施予援手,只怕會被對方拿住把柄,人家下套,不就是為了捕后面的黃雀么?!?/br> “正有此意!”先開口的人微一點頭?!斑@袖手旁觀的污名,我們這些當手下的,少不得要替主子擔當了?!?/br> 第二日,依著慣例,仍是武媚娘回宮時,由主事太監一一回稟事情。 “何夏墨那邊是什么事?”見這人拉拉雜雜地說一些其他事,遲遲沒提到傅巖逍所求何事,武媚娘略帶不快地打斷他。 主事太監低著頭,手里捏了一把汗,語氣如常,“只是生意上惹到一些對頭,對方背后靠山來頭極大,有些應付不過來,那邊已經讓人著手去辦了?!?/br> “哦?”武媚娘瞇了瞇眼,“靠山是誰?派了誰去辦?” 主事太監依著原先想好的說詞仔細稟了。 武媚娘卻沒有說話,過了一會,才開口,“你近前來?!?/br> 主事太監往前跨了兩步,武媚娘猛地一個巴掌摑了過去。含怒動手,這勁自然極大,直把那主事太監打得倒退幾步,遲疑不定地抬起頭。 “很好,你跟了我幾年,現在也學會欺上瞞下了?!”武媚娘神色淡然,就像方才打人的不是她一樣。只是目光冰寒如鐵,“你給我老老實實的,一字不漏地說,再有一句誆我的,就去和你師傅作伴吧!” 那太監額上冷汗直流,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錯,讓娘娘瞧出破綻來。當即哭喪著臉,“是,是,小人不敢,那何夏墨,是被長孫大人那邊的人羅織罪名下了獄,判了秋后處斬,公文已經快馬送入長安,只待君筆朱批核準,就要行刑?!?/br> 他能跟在武媚娘身邊幾年,察言觀色聰明乖巧這是基本功,還有就是忠心耿耿,那兩位主將事情簡單分析給他聽,又仔細交待了如何說這假消息。他聽得這事會有礙娘娘,雖然有些遲疑,但還是按著他們的意思稟了上去。 他一邊哭著如實招供,一邊偷瞄著皇后娘娘,看她臉色越聽越是鐵青,嚇得立即不??念^求饒,“兩位大人也是擔心著娘娘處境,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惹得娘娘不快,請娘娘降罪!” 武媚娘長長吐一口氣,將自己的怒火稍稍壓住,盡量緩和了語氣,“你們一心為我謀算,很好。你明日里,給他們各賞一千兩黃金,就說是賞他們忠心為主的?!?/br> 那太監一怔,萬沒想到這時竟然落得獎賞。 武媚娘瞥他一眼,“你也去給自己領一千兩黃金,然后就去洗衣局那邊聽差吧?!?/br> 依然跪在地上的主事太監還沒來得及謝恩,笑容才綻出一半,就凝住了?!澳锬?,小的知錯了,小的知錯了!” 武媚娘不為所動,任由他磕得額頭青腫?!爸e了么?錯在哪里了?” “小人不應該瞞著娘娘?!?/br> 武媚娘勃然大怒,一腳踹翻他,“你們平日里被人暗算,我是怎么待你們的?!現在別人這般禍事,你們倒是輕松得緊,我武媚娘若如此行事,豈不是讓人寒心?!你們真是打的好算盤,罰你去洗衣局聽差,就以為是大禍臨頭了?你們的命是命,何夏墨的就不是?” 那太監只嚇得不敢抬頭。 “那兩位大人,做得好的,我賞了,做錯了的,你就讓他們自請懲罰吧。那來相求之人,你們好生招待著,做得漂亮點,不要讓人逮住馬腳?!?/br> 長孫無忌,我武媚娘自問并無對你不起的地方,你處處進逼,千方百計地要除去我。當真是好狠的計謀,先除枝節,再連根拔起!我這次若是退了讓了,只怕才是如了你心意吧?!不好意思,傅巖逍,我是救定了! 柳暗花明 朝堂之爭,在上朝之時所呈現的,不過是結局的表相,所有的勾兌,都早在開口之前暗中完成。 九月二十九日,皇后武媚娘心憂皇上久病纏綿,自請入大慈恩寺半月為皇上祈福,并道,“臣妾一人為皇上祈福,盡的不過是夫妻情份,皇上貴為天子,應有天下百姓共為之祈福,何不大赦天下,年內不見血光,百姓感恩皇上仁德,定會誠心祈禱,上天自然也就會賜福于皇上?!?/br> 高宗心甚感懷,皇后三言兩語間,勾起這位多情君王對兩人相愛情事的追憶,說到好不容易才能將武媚娘自感業寺迎入宮中,武媚娘輕皺著眉,“皇上,女人之家,身不由己,那些傷心難過,再提也是神傷。也幸得皇上垂憐,才能有今日相伴君側?!?/br> 高宗怕惹得武媚娘對那幾年苦日子的傷心,趕緊停了話頭,只是心里暗自琢磨著,這大赦天下以求福報的可行性。 十月初一,皇后出宮,入大慈恩寺禮佛,祈求皇上龍體康健。 同日,皇上早朝,與眾臣相議大赦天下以祈福之事。長孫大人持相反意見力爭,被帝怒斥,憤而退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