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溫思明接了溫希遞過來的筷子,道:現在他們都離開了,以后不會再有機會害你了。 溫希咬了咬唇瓣,問道:真的是因為哥哥嗎? 老巫婆下午為什么要提級何阿姨的死? 為什么哥6,7歲的時候會得應激綜合征,看那么長時間的醫生?不跟任何人說話。 是不是還有別的隱情? 溫思明的面色暗了一點,握著筷子的干癟的手緊了緊,哪有什么隱情。 就是當年明景出意外的時候,言修在邊上,目睹了全程。 空氣凝滯,有股讓人透不過氣的沉悶。 死這種事情,大人總是避諱對孩子說的。 不過這事,溫希早就知道,那年溫言修應該就9歲吧,溫言修哽咽著嗓子,和溫希說過這件事。 何明景當年是意外出的車禍。 溫思明這個表情也不像是扯謊,可是明老太下午的話,聯合溫言修對帶親人僅有的反常態度,還有溫思明一反常態的寬容。 處處合理,又處處不合理。 溫希一時也想不出自己到底哪里漏了什么。 溫思明胃口不太好,吃的不多,很快撩了筷子。 不過他也沒離開餐桌,用帕子擦了嘴,看著溫希吃。 等溫希放下筷子才說:你出去一趟,變的浮躁了。 以前的溫希,從小就沉穩的像個大人,更別說這個年紀,早就喜行不怒于色。 放在上輩子,像剛剛那種近乎明老太的幼稚行為是不可能做的,最多是面無表情的毒舌。 溫希腳趾屈了屈,她覺得現在這種滋味還不錯,爺爺以前不總說我不像個年輕人嗎?我現在這樣不好嗎? 跟我到書房來。溫思明起身說。 溫思明從書房抽屜里拿出一份《貿易賦》,擺到溫希面前,抄十遍。 老話講,富不過三代,大多數非常有名望的人物都擺脫不了這個鐵律,譬如,哪位鼎鼎大名的權臣李鴻章,掌握全國財富的盛宣懷,身后留給子孫的家產,用現在的單位換算,達到萬億級別的財富。 孫子輩皆盡淪為乞丐,活活餓死的。 這康家,是個傳奇。 《貿易賦》是明清著名商人康家的經商之道,康家始于明 ,歷經清,民國,足足興盛了十二代,鼎盛時期,曾有后人官至三品大員,財富如山,且族中子孫皆是上進有能之人,沒有敗家之輩。 當地人這般形容康家的財富,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 因這超高的教養子孫能力,足夠大的商人之家,幾乎都把《貿易賦》奉為圣律,用來教養子女,溫思明也不例外。 雖然他的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沒再像他這么出色過,不過即便是最差的溫長瑞,也就是不出眾,私德有虧,要論能力,當個普通部門經理的能力還是可以的。 對比鋼筆,圓珠筆,溫思明更喜歡用毛筆沉下心來寫的東西。 這也難不倒溫希,提了毛筆,沾了墨水,溫希都不用看,直接默寫。 溫思明見溫??焖俪恋硐聛?,眼里有欣慰,也抽了一本書翻看,一時間,屋子里只剩翻動紙張的聲音。 從頭到尾,屋子里都很靜。 溫希抄完,吹了吹紙上的墨跡,遞給溫思明。 鐵樹銀鉤,蒼勁有力。 出國這些年,你不僅兼顧了學業,還自己創業,我以為這毛筆字肯定要沒落下,沒想到倒越發精益了。 溫思明目光從毛筆字上移開,看向溫希的眼中都是贊嘆,很不錯。 他就喜歡能自律,不怕吃苦,能掌控自己命運的人,溫希的每個點,都精準的踩在他的最高要求上。 他相當滿意! 溫希很清楚這一點,也不貪工,眼里是一個孫女對長輩的孺慕之情,爺爺十四歲之前不曾入過學堂,還是進了城里做學徒,跟著師傅才有機會識字,夜里整夜熬夜,白天兼顧識字也不嫌累,一路才有了今天的溫氏,有爺爺這么好的榜樣,孫女不敢偷懶。 聰明,刻苦,還孝順! 這孩子就是傳說中的來報恩的孩子。 廢物大兒子也就干了一件像樣的事,給他生了個好孫女! 連帶著楚碧柔也不是那么讓人難以忍受了。 要是再跟宋家這樁婚事完成,多了宋家這個助益,他相信,未來,溫希的成就絕對很亮眼。 對了,清冉不是去追你去了嗎?怎么樣,你們談好了嗎? 溫希瞥一眼溫思明的微表情,嘴角上翹一點弧度,下眼皮往上走,略顯渾濁的眼里映著一點暖黃色的燈光,語氣很祥和。 這心情挺不錯。 是可以談判的時機。 我跟宋清冉說清楚了-- 退婚。 溫思明疆了一瞬,也只有一秒的功夫。 所謂聯姻,連的是兩姓之好,融合的是兩個公司的戰略品牌,之前已經敲定,前期也投入了不少錢. 要是退婚損失挺大。 而且,不說前期的損失,一并失去的,可能還是公司的前景。 所以這事,其實真不止是溫希個人的事。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公司本來的市值是二十億,兩家戰略聯姻可以做到一百億的市值,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心動的?股東又能不心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