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穿成首輔的極品長姐[種田]、撿來的小山匪黑化了、頂流來了也得犁地、穿成校園文女配的單親媽、穿成狀元后扶持長公主登基、穿到游戲里撿了崽崽和他爹、穿進瑪麗蘇校園文成了卷王、師父撿回個小奶娃
不過這也足夠讓眾人驚訝了,秦子箴將紙送回時,幾乎一路上都是飄飄然的狀態,直到見到宋青遠才有了一點腳踩到實處的感覺。 連一向盲目崇拜宋青遠的江鐸,在見到送來的紙時,都露出了驚訝的神色,沒想到這向來金貴的紙,竟然真讓他們殿下做出來了,而且質量還如此地好。 宋青遠也沒理會眾人的震驚,因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盡力將紙變白。 漂白劑肯定是肯定不考慮的。 在這個時代造氯? 對不起,這種事他只敢在枕著鵝絨枕做白日夢時想想。 宋青遠茶飯不思盯了一個下午桌上的紙,終于在日落時有了思路。若是在紙的表面敷上石灰、陶土等白色的礦物粉末,再進行研磨,也許可行。 石灰石在修建府中的圍墻時還剩了不少,宋青遠讓江鐸取了一些研磨成粉,小心翼翼地鋪在紙上。 研磨的工具他也懶得再找,拿起桌上象牙制成的鎮紙就開始拋磨。 江鐸看著那塊被用來磨紙的牙雕,心疼得直抽氣。 可能是象牙確實好用,半小時的打磨不僅解決了紙張發黃的問題,而且彌補了因為滑石粉添加,紙張稍厚的缺陷,紙表面也更加光滑密實,不易滲墨。 確定了此法可行后,江鐸就帶著人,用了三四日的時間將剩余的紙張也研磨平整。 當然,用的是普通的石頭。 不過三日,所有的紙都烘干打磨好,送到了宋青遠眼前。 作者有話說: 造紙進展過半 第9章 這次造出的紙不多,一是因為匠人們都是新手,在造紙的過程中有不少損耗,二來是他也不確定能否成功,再加上會京有無數的眼睛在盯著他,他不好大張旗鼓地cao辦此事。 因此只讓人送了三分之一的原料到府上。 莊上還剩下了許多原料,畢竟宋青遠當初宋青遠將一應設備搬到西院只是為了研究造紙技術,并不打算真的將王府改造成造紙廠。確定了造紙流程后,他就將已經掌握每道工藝技術的佃農送回莊子,繼續生產。 造好紙后,距離結實透亮的窗戶就只剩了刷桐油這最后一道工序,這一步宋青遠不打算在家做,而是叫了農莊的一個管事,吩咐他偽造成從南詔做船而來的商販,在東市盤下一個鋪面,雇人刷好桐油后擺在鋪中售賣。 莊子里的兩位管事,其中一個姓錢,是原本就在莊子里的,已經上了年紀。宋青遠安排他繼續做管事,基本上是給他養老。 而他家中親戚的身份還被宋青遠借走,在會京置辦了不少產業。另一位叫劉思的管事則是當初隨著他一起來了會京的仆役,踏實能干,被宋青遠指派去莊上負責一應事務。 這段日子的東市可是格外的熱鬧。 東市緊挨著皇宮和達官顯貴們的住處,做的本是皇室貴族、世族高官那一類富貴人家的生意。但最近一月,先是來了許多北地容貌,漢話也不是很好,但出手格外大方的客人,買了他們許多珍奇玩意兒。 這幾天又新開了一個鋪子,在東市最大的酒樓玲瓏閣旁邊,賣的是他們從沒見過的新鮮玩意兒,叫什么「桐油紙」。 那東西據說是用紙制成的,但是和讀書人寫字畫畫用的紙不一樣,那東西不但不能寫字,而且價錢比平常的紙便宜許多嘞! 有不少好奇是什么東西的人跑去看,果然,那桐油紙和他們見過的任何一種紙都不一樣,摸起來滑溜溜的,放在陽光底下,還能透光。 桐油紙在這個時代是人們都沒見過的新鮮東西,大多都心存疑慮,好奇圍觀的人居多,但真正購買的人寥寥無幾。 不過,圍觀的百姓很快就看到燕王三王子府上的管事,買了一捆回去,據說買來糊窗戶用。 桐油紙很快被裝在了府中的各個窗戶上。 而知道此事的人仔細一琢磨,不由感嘆道:這還真是妙用! 那桐油透光不說,水倒在上面也泡不爛。紙看起來也頗為結實,只要不是大風,也不會被吹爛,用來糊窗真是再好不過了。 結實又便宜的桐油紙很快就在市面上流行起來,不過購買的大多是些酒肆飯館,那些平日里需要光照,但是又用不起絲綢的地方。 普通百姓愿意購買的不多。畢竟這桐油紙雖說便宜,但窮苦百姓維持溫飽尚且困難,又哪來的余錢做窗戶。 據鋪子里的掌柜說,前些日子在東市出手闊綽的漠北人,都買了好幾捆回去。 他們在南周待不過三月,也不知道買了回去干嘛。宋青遠有些疑惑。 殿下,府上的窗子已經全部按您吩咐的換上桐油紙了。 正當宋青遠對著地上的窗影發呆之際,門口傳來了江鐸輕快的腳步聲,他放下手中的玉雕把件,看向來人。 江鐸沖他行了個禮,喜氣洋洋地說道:那桐油紙還真是厲害,換上之后,家里都亮堂堂的。 宋青遠看著透過窗戶打在室內的光線,一時間也頗為感慨。 來了會京之后,他幾乎事事受挫,一言一行都不得不小心翼翼。他幾乎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不過是困在這四四方方的會京城中,像只被剪了羽關在籠子里的鳥,一日又一日的蹉跎時間。 雖然經常自我安慰,告訴自己做個混吃等死的閑人也沒什么不好,但內心總還是會隱隱生出些許不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