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中暴富 第106節
書迷正在閱讀:十萬個為什么[無限]、難捱、貓的旅館APP、姜六娘發家日常、樓上樓下、穿成蓮花精后、真千金考公上岸后紅炸了、女反派重生之后、非強迫寵愛、殊色誤人
c市,機械廠不知從哪里搞到了幾千斤的糧食,一下子盤活了整個廠子,不僅如此,他們每周還能加頓rou吃,有時候是雞rou、有時候是鴨rou,運氣好一點甚至還有豬rou吃! 隔壁的紡織廠羨慕得眼睛都要紅了。天天有人冒充機械廠的子弟去飯堂打秋風,廠里的工人個個鐵了心地自愿削尖工資用度也要和廠子共渡難關。機械廠頓頓飯管飽,沖著這份福利,就是不發工資都有人搶著去機械廠干活。 他們到底是怎么解決了糧食問題?大大小小的廠子好奇得抓耳撓腮,既是請客喝茶,又是拉關系暗訪,劉廠長愣是一個字也沒有透露。有人干脆寫了舉報信上去舉報機械廠有大額來路不明的糧食,結果舉報信回復糧食來源正常。 省委這兩年大力扶持的新政策農村,市里的政府誰敢打它的主意?加上同志特意走訪了一次農村,那些糧食是農民是從自己嘴巴里摳出來的,作為報答機械廠當初買愛心茶葉的恩情。再者機械廠定期向上溝村輸送勞動,派老師傅教他們技術,糧食是正正經經的勞動所得,合情合法。 舉報也沒有下文了。 機械廠的工人繼續過著安安穩穩的日子,賣勁工作、吃飯睡覺,順便期待每周一頓的rou。 周奶奶從機械廠廠長那里得知已經解決了糧食問題,長舒了一口氣。劉廠長和周奶奶說:“這次多虧蘇老師愿意幫忙?!?/br> 他鄭重地說道:“她是一個做大事的人?!?/br> 沒想到當初一個無心之舉,現在竟然救了整個廠子。劉廠長自己壓根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們不過在周泓涵家打了個照面,她馬上去幫他們聯系了糧食,可見是一個十分重情義的人。 上溝村子人人都敬重蘇葉,她承諾要送他們糧食,轉眼村里的干部誠懇地送了千八百斤糧食給他們。上溝村建設得非常好,有工廠、魚塘、果園、茶園,還有食堂、cao場,聽說這個村子以前連飯都吃不飽,現在人均收入可以達到100元/年。 這一切都是蘇葉和她的朋友們一手建設起來的,劉廠長不得不由衷敬佩。 上溝村賣便宜糧食給機械廠純粹是為了報答買茶葉之恩,可是機械廠總不能腆著老臉光占別人便宜,正好廠子里的冗余勞動力太多,而上溝村缺乏高素質的勞動力,劉廠長一揮手,點了一群骨干都外派到了上溝村工作,工作期滿兩年再回到廠里。 這群骨干技術員對被“發配邊疆”起初老大不樂意,端慣了城里鐵飯碗,結果卻要到鄉下玩泥巴,誰樂意? 不過這群人派下去之后發現工作餐伙食條件居然比廠里還好,鄉下的工資是少了點,比不上城里,但人家年底分糧食、rou、布,每個季度都有雞蛋發,在鄉下工作掙到的錢那是純攢下的,買糧食買rou買布還不用像城里那樣要排長隊,在鄉下那是人人有份,有時候干部還會親自給你送上門來! 工作滿兩年期后,這批技術員個個都打報告申請再續五年,他們不樂意挪窩了! …… 上溝村。 蘇葉正愁著村里高素質的勞動力太少了,光靠每年畢業季吸納高中畢業生還遠遠不夠。高中生畢竟還是菜鳥,凡事都要人教、要人帶,機械廠直接送了他們二十個技術員,直言送他們用兩年。 這簡直是意外之喜,這真是剛想打瞌睡就有人遞上枕頭,直接解決了蘇葉的燃眉之急。 一個現代化的果汁廠經營起來很困難,沒有想象中的容易。何老師天天和大伙抱怨,現在他們就是盲人摸象,瞎琢磨著干活。大家既沒有技術經驗、也沒有管理經驗,像家庭作坊式經營短時間能賺錢,卻無法長久。人人都清楚,可是村子盛產水果,沒有人會愿意放棄果汁廠這條路子。 這些技術員一來,學習兩周馬上派上用場。他們設計了一條新的流水作業線,制定和規劃了標準化生產的每個步驟,搞得像摸像樣的,上溝村的果汁廠終于洗掉了身上的泥巴味,有點像城里的廠子了! 老支書樂得直拍手,果汁廠可是村里的金蛋蛋,它能搞起來就離紅紅火火的日子不遠了!他連連和兒子馬根生直嘆:“跟著聰明人一塊做事很實在?!?/br> 蘇葉叮囑他們要送糧食給機械廠,送千八百斤的糧食雖然看起來多,可是人家眨眼就把珍貴的勞動力送給他們了,這是花再多錢都買不到的東西,有經驗的老師傅哪里肯屈尊紆貴來鄉下這個破地方工作? 第118章 蘇葉依葫蘆畫瓢扮成老嫗, 指點村民到上溝村要種子。 馬根生大清早被學生吵醒,發現村子外面來了一群村長和生產隊長。各個村長都表示想要上溝村“借”點糧種。他納悶地問:“咋回事?” 這幫人怎么會知道糧種的事情?馬根生還以為他們村評上了全國模范村,四面八方的“鄰居”都來慶祝, 誰知道根本不是。他們是來“借種下地”的! 這些人把村口擠得水泄不通,馬根生不知道該怎么處理, 去請示阮儒良。 他把這件事說給阮儒良聽, 感嘆道:“誰家沒點困難, 還借種種地怎么那么能耐呢!咱們村的糧食也不多!” 阮儒良聽到消息, 思考片刻跟馬根生討論說:“我們可以賣點種子給他們?!?/br> 前幾天阮儒良還擔心糧種推廣太慢, 這不瞌睡正好趕上遞枕頭了嗎? 馬根生臉上的詫異差點掛不住, 他們村可不是專門做慈善的!這種慈善的事有一次就夠了,再來第幾次他們就要喝西北風了。 阮儒良把其中的道理掰碎了細細講給他聽,“你不要只顧著眼前,要看長遠一些。我們村的糧食單單自己吃還算富足, 但要供給一個縣、一個市卻遠遠不夠。但如果整個縣、整個市都像我們這樣呢, 饑荒不是很快過去了嗎?” 馬根生瞬間明白了阮儒良的用意。 他馬上跑去干活,點了幾個人一塊去糧倉搬種子。賣種子的時候他掏了一張紙塞到他們兜里,小聲地貼耳叮囑:“這是種植方法,回去之后你們都給我把嘴縫緊了,縫得嚴嚴實實的!你們就當來討糧食吃了,知道嗎?” 上溝村的政策是保密的,但是架不住隔壁幾個村鬧饑荒,求到了他們家門口。上溝村出于人道主義精神慷慨地掏出糧食援助友鄰, 他們從嘴里擠下口糧把它拿來種地, 有啥毛病嗎,沒啥毛??! 簡直是感天動地! 馬根生也不是自私的人,自己能吃飽穿暖, 隔三差五加頓rou改善伙食,出到外面一看周圍全都是鬧饑荒的窮人,窮得賣兒賣女討生活的農民,他心里滿不是滋味。他的想法和阮儒良一樣樸素,要是全國各地早早種上他們村的高產種子,普天下所有農民都吃飽穿暖,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劉剛聽說別的村哭窮來村里借糧食,壓根沒把“南德道人”和借糧食聯系在一起。畢竟這年頭借糧食的人太多了,前段時間他們村也接濟過機械廠,賣了不少糧食給他們。 附近幾個村的農民拿到了仙人指點的“仙種”后,那是恨不得當成自個兒的祖宗一樣供起來。生產隊干勁十足,一群人經常熱情高漲地拉著牛犁田,一到春分就準時播種,干得眼睛都快紅了。 他們完全沒想到自己種的是高產糧食,他們只知道這是能帶給他們“幸?!钡南煞N。 在這種精心的料理之下,第一季度的糧食成熟了。當他們挖開地底下的紅薯,紅薯的產量節節往上跳,每畝地產量直逼八千斤。所有農民驚喜的眼淚直在框里打旋兒—— 他們直接被它的產量嚇到了,怎么會有這么爭氣的種子,種一畝頂別人種三畝? …… 1962年夏季開始,報紙上各地上報的糧食高產數據噌噌地飛漲,一個村子紅薯畝產六千斤,另一個村子馬上報畝產七千斤,過了段時間又有畝產八千斤的報道,看得人都麻木了。到夏季的尾巴,有一個叫“上溝村”的村子,爆出了紅薯畝產萬斤的新聞,全國上下都轟動了。 大伙有了一種回到了幾年前“大躍.進”的荒謬感,但夏季結束后城鎮市民們忽然之間發現自己買得到糧食了,供銷社隔三差五地上精細糧。以前只有過節的時候才有的大額供應,現在每天都能看得著,只要肯去排隊一準買得到。 揣上糧票、帶上小板凳,街坊鄰居坐著嘮嗑家長里短,一壺茶喝完了糧食也就到手了。 每天供銷社門口排起熱熱鬧鬧的長龍,工廠次第復蘇,首先喘氣活過來的是一批食品、副食品工廠,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充足,機器轟隆隆地響了起來,馬力十足。 被重新招回來的下崗員工比誰都興奮,恨不得二十四小時都泡在廠子里干活。 c市的名牌大廠長友糧油廠原本每月只能生產10噸花生油,但糧食供應跟上之后直接達到日產5噸食用油的指標,業績蒸蒸日上,廠子不斷地擴建、招工,廠長慷慨大方地給工人蓋了新食堂、托兒所、小學、初中、還打算重建員工宿舍樓。 它一個廠子直接盤活了上下游的供應廠,譬如冶鋼廠、機械廠、五金配件廠,水泥廠、食品廠、飲料廠…… 整個c省的經濟強勢復蘇,省委的領導們眼睛都笑開了花。今年全國氣候好轉,風調雨順,適宜發展農業。這時候哪個省經濟復蘇得快,哪個省就獲利最多。全國的其他省市都在努力搞農業,企圖靠勤奮搶跑,哪里想到c省直接站在了終點? 他們知道那個村子很有出息,但不知道它居然這么爭氣? 開春,上溝村“慷慨”地拿糧食接濟了周圍一圈的村子,全市半數農村都率先種上了高產糧食,春薯豐收的時候更是引起了一波轟動,一時之間省內的農村聞風而動,連夜坐火車去上溝村“取經”學習,秋天紛紛種上這些高產糧食,搞得今年喜報連連不斷,仿佛重現大\躍進時代情景。 …… 省委辦公室。 張英的秘書眉目帶笑地給蘇葉打電話,小李飽含笑意地對蘇葉說:“蘇老師,告訴你一個很遺憾的消息?!?/br> “上溝村沒評上先進示范村,中央討論認為咱們上溝村不具備典型的例子。大宅村的‘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更值得全國推廣,你們對比他們倒是落了下風,領導說該批評!” “不,我們村絕對沒有享樂主義思想!”蘇葉恨不得掏心窩地發誓。這幾年來他們兢兢業業地工作生產,發展得越來越好,可不能半路戴上這頂帽子! 但她察覺到李秘書不是用責怪的口吻和她說話,馬上郁悶地說:“為什么你能用這么開心的口吻,說一件這么令人傷心的事?” 李秘哈大笑,“不過省里決定給你們頒一個精神安慰獎,獎金預計有10萬元左右。你上次給經委同志提的要求被采納了,他們同意了你們村的‘按勞分配’。省里的領導給中央寫了《經濟模式改革》的建議書,經委同志認為它很有創新意識,你的愿望有可能變成現實?!?/br> “領導決定給你報個全國先進人物,明年你要是不著急去念書,省委這邊給你留個位置,一直留在上溝村當個村官挺浪費人才的?!?/br> 蘇葉笑著說:“不了,多謝領導賞識,我在上溝村當個村官就挺不錯的?!?/br> 真金實銀的獎勵和國家給的福利政策,這可不比全國模范的虛名來得要振奮人心? 蘇葉并不感到遺憾,雖然上溝村沒有成為典型模范,但這一年來全國各地的村子不斷地派人到上溝村學習取經,買高產糧種,這不就是典型的“模范村”嗎? 這些游客帶著錢來到上溝村,蘇葉順便賺了他們一波錢,把人招待得舒舒服服的,務必讓他們感到賓至如歸,吃好住好睡好。大批客人的到來,意外地帶火了附近的賓館、商場。 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人走之前,上溝村客客氣氣地送了茶葉、汽水,這個舉動看似有些虧,卻把上溝村的茶葉和汽水帶到了全國各地。 …… 上溝村。 蘇葉掛了電話,沖著阮儒良笑了笑。 她看向另一邊的阮儒良,他正在伏案工作。前幾年還算烏黑的發頂,現在差不多全染白了。短短兩三年的歲月而已,每一根銀發都仿佛是被夜里的燈熬白的。 她心想到底是阮儒良的思想覺悟高,今年秋天各地的農民獲得了豐收,家家戶戶糧倉堆得滿滿的,馬根生每天被附近村拉去喝喜酒,喝都喝不過來。以前困難的時候,哪里有人會擺喜酒?現在路邊也很少能看到餓死的人。他在糧食方面高超的水平讓蘇葉刮目相看,慷慨的胸襟卻讓她徹底佩服。 阮儒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沖蘇葉咧開了一個燦爛的笑容。 何老師拎了幾瓶橘子汽水遞給大伙,樂呵呵地敲著玻璃瓶說:“我這邊正好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要告訴大伙。 好消息是我們的健美寶打開了幾條外地銷路,我接了好幾個大單子,明年咱們的工廠起碼得掙個二三十萬的利潤。壞消息是現在的廠子和人手都太少完成不了生產任務,我們要新建廠子和招聘工人?!?/br> 何梅梅笑道,“這哪里是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br> 她伸出兩只拇指糾正,“這明明是兩個好消息呀!明年開春我們就去招人,這回我們要面向全市招收符合條件的青年?!?/br> 現在上溝村在省內是耳聞能詳的,他們再也不必像往日那樣摳摳搜搜地靠著蘇葉厚臉皮去學校挖人?,F在他們可以像事業單位那樣給青年人提供編制、每個月發工資,還有豐厚的過年過節禮物。不愁招不到人,只怕到時候他們還會挑得眼花。 大家討論了健美寶果汁廠的新建計劃,結束后去食堂點了一頓豐盛的大餐。 何老師隨隨便便點了道肥美黑魚,食堂的師傅臉上笑開了花給他們捉了條八斤重的大黑魚。周毅點著人頭認為還不夠吃,又加了一只燒雞、鹵rou。菜肴之豐盛仿佛過年,但擱在眼下卻是稀松平常的事。完全不敢想象往前數幾年,大家都還在餓著肚子吃土哩! 蘇葉給大家開了一箱橘子汽水,每人一瓶,絲絲涼涼的瓶身結滿了水滴,大熱天喝上一瓶比什么都解暑。上溝村的地理環境好,山上結出來的果實甘甜飽滿,果粒q彈,決定了榨成的果汁品質一流。 透明的玻璃瓶里盛著甜美溫暖的果汁,瓶身上除了寫著“健美寶”幾個大字之外,還有一道小字,來自海拔2291米原始自然的饋贈。 健美寶除了果汁之外漸漸地多了很多衍生的產品,比如綠茶、紅茶,它在1963年正式把果汁廠改名飲料廠。又過了幾年國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后,它又多了罐頭、火腿、零食,它在1969年改名食品飲料廠。不過這些都是后話了。 …… c市,家屬大院。 人人拿著報紙驚訝地在討論,“柱子他爹,你看這是誰?” 報紙上那個胸上帶著大紅花,到□□和主席握手合影,順便露出大白牙的女人可不就是蘇葉?報紙上赫然地寫著“全國優秀示范標兵——建設新農村鄉村的村官蘇葉” 整整兩個版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報紙上寫的這不就是蘇葉嗎?”侄子他爹震驚地問。 “是她!照片里就是她,長得一模一樣?!?/br> 報紙被人搶來搶去,最后由一個女同志高聲地為大家朗讀報紙,“她初來上溝村,為學生爭取了一片種紅薯的田,正是這塊小小的田地,后來種出了無限的希望。它就是高產紅薯的前身,豐實系列一號。今年秋天豐實三號紅薯畝產破萬斤,帶動了全市糧食增長……” “她帶領著一眾青年毅然地背井離鄉,在小小的村莊里探索出了新農村的道路?,F在上溝村建起了學校、工廠、修起了水泥路,家家戶戶新修起了紅磚房,小孩念得起書,老人有救濟補貼,使得老有所養,幼有所依?!?/br> 人物事跡讀完,四座皆寂然。大伙的胸腔氤氳著一股激動和自豪之情。 原來市里的糧食供應跟上了,是蘇葉這一群人默默努力的成果,原來前段時間轟動全國的畝產萬斤高產紅薯是蘇葉他們的研究成果。原來這段時間報紙上接二連三的好消息,各地紛紛報豐收背后竟然也有蘇葉他們的影子! 民以食為天,糧食就是人民的命根子,今年大家能吃飽喝足,是因為有這一群青年在背后的默默支持! 故事越讀越讓人動容,他們想起三年前那個放棄了念大學的機會,在所有人反對的聲音中堅持要去偏遠農村的蘇葉。直到今天家屬大院里還有人埋汰蘇葉糊了眼睛,輕易放棄唾手可得的前程。 現在再看看到底是誰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