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
書迷正在閱讀:得不到反派就成為反派、[綜漫同人]以警界吸血鬼之名卷死酒廠、帝庭春深、勇敢的師尊不懼表白、亞顏、小馡總真香打臉實錄、皇叔[女尊]、清穿之四福晉不愛種田、為奴十年后她死遁了(高H)、將撿來的弟弟吃干抹凈
馬超:“……”這時候確實沒什么人想關注皇帝。 他想了想,又從腦海的犄角旮旯里翻出了點消息:“司州形勢尚可。敵軍雖與我軍膠著,糧草畢竟有限?!?/br> 秦楚一點頭:“我明白?!?/br> 冀州韓馥與兗州劉岱并未流傳出太多功績,司州卻有龐德為主帥,剩下的周瑜與關羽張飛,雖然軍功不足,能力卻是無可挑剔的,雖然敵軍人數太多,有他們這些人在,穩住北方防線也足夠了。 陽翟城還有她留的四萬兵馬,袁術還被蒙在鼓里,一旦“袁紹逼京”的消息傳遞過去,南方聯軍必大亂,屆時陽翟兵馬便可調回雒陽。 如此看來,局勢倒比她想的好些。 馬超見她再度沉默,實在沒話說了,只好不尷不尬地開口問了第三遍:“主公準備什么時候出兵?” 秦楚被他這話拉回思緒,微微定神,不動聲色地向著上東門的方向看了一眼,低聲道:“三日后?!?/br> 第135章 公元190年整個夏季, 中原大地上都彌漫著硝煙的氣味。以“袁術擁立陳留王”為起點,這場充滿政治色彩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七月,加入戰場的角色也越來越多, 至此, 天下幾乎亂得看不清局勢。 徐州刺史袁術私下與揚州豪強達成交易, 以藤蔓攀爬之勢將自己不穩的根基扎與南方,借著“四世三公”之名與大批的物資錢財, 硬生生地開辟出一條可行之路, 將豫州刺史孔伷拉入隊中, 拖延了秦楚大半個夏季。 與此同時, 看似沉寂的北方袁紹也緩緩伸出了觸須——從去年逃離雒陽起, 這位抱負不凡的世家子便開始招兵買馬, 廣納人才, 在冀兗一帶收攏眾多文士武將, 又在辛毗許攸等謀士的幫助下,不露聲色地布下暗線。 去歲冬季,袁紹派許攸前往雒陽, 令其擔任使者商議聯姻之事,現在看來,不過是麻痹秦楚的手段之一罷了。如今他振臂一呼, 城中便有幾十貴族響應,想來也有那時許攸的功勞。 除此以外,袁紹深諳其弟的傲慢寡謀, 將手下謀士辛毗派往徐州袁術身邊,硬生生將這場不太高明的陽謀設成了陰謀, 借著他的南方聯軍牽制住秦楚的大部分兵力。 楊彪何時投奔袁紹已難以深究, 但是在踹開豬隊友之后, 此人的老謀深算便完全顯現出來,也不知是如何游說雒陽城里那批世家的,最終呈于郭嘉桌上的“倒戈名單”幾乎有些觸目驚心。 而此時的司隸州,亦在□□抵抗著來自兗冀兩州的火力,仗著守城之便勉強占了優勢,場面一時膠著難分。 除了主要戰場之外,戰區邊緣如荊州幽州等地的諸侯亦在惶惶觀望之中。 只是戰場不比農場牧場,此地瞬息萬變,眨眼的工夫便是天翻地覆。 袁紹怎么也想不到,他自以為萬無一失的準備,終究還是在數日后被打破了—— 袁術到底沒能替他拖住秦楚的金城兵太久,因為徐州內部出了大變。 而那引發“州內巨變”的主要人物,好巧不巧,正是當年被他視作物件的女閭倡家們。 秦楚當時派人護送這些姑娘回東武,自然也是有所考量的。她派了蔡琰荀攸前往徐州,又私下寫信給了叔父伏誠,希望他能暗中關照這些姑娘,打的也是“安土息民”的主意,盼望她們能將自己的勢力滲入此地,悄無聲息地種田安民。 沒想到這些女孩比她想得還要能干。如果說她們因過往經歷而對男性心存戒備、荀攸的才能無法完全施的話展,那么在蔡琰到來后,這些女子的天賦便全然展現出來,如雨滴匯入江河,以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融入了徐州各郡,成了秦楚勢力在此處的眼與耳。 除卻在郊野改進出來的麻紙與竹紙外,她們在情報傳遞上也發揮出了驚人的作用。在得知袁術行軍潁川后,蔡琰荀攸便開始奔走于動搖中的徐州世家間——以帶來的少量金城娘子軍與瑯琊伏氏部曲為中心,他們最終通過種種方式籌得了足夠的士兵,一舉攻下了袁術留在郯城的少數兵馬,行了一步堪稱完美的“圍魏救趙”。 當然,遠在雒陽與秦楚對峙的袁紹對此一無所知,他能得到的最具體的消息便是“徐州內亂、袁術撤軍”,而緊隨其后的是什么,他不用想也知道。所幸今夏氣溫奇高,秦楚留在豫州的軍隊人數又尤其多,在他們回援雒陽之前,他還有一段喘息的時間。 這十幾天時間足夠他帶兵撤退,也是他扼住秦楚命脈的機會。 只可惜袁本初自己雖有點應時進取的魄力,卻并不是長于決策的人。而他那些手下呢,成分又相當復雜,幾個謀士拉幫結派、涇渭分明,各自在心里舉著算盤打得嘩啦作響,說“早日撤退、留得青山在”者有之,說“敵軍虛張聲勢,再博一把并無不可”的也有。 袁紹聽完這個又聽那個,連著猶豫了兩天,到底沒想好采納哪邊的建議,只拋下一句“我再想想”,便擰著眉又鉆回了帳中。 許攸跟在他身后:“北方雖有韓馥劉岱,不至于被趕盡,可此時一退,伏異人必會加強防御。屆時再想進攻雒陽,沒有一年時間,恐怕也做不到了?!?/br> “眼下這個情況,雒陽斷然留不得?!本谑诼勓园櫰鹈?,看了眼許攸,很快又收回視線,對著袁紹一拱手,“且不談伏楚援兵何時抵達……袁術聽聞主公出軍后勃然大怒,顯些將辛佐治斬于馬下。此人心高氣傲、愚鈍無謀,若因此事而落井下石,我軍危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