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頁
胤禟沒有勉強他必須一起支持解剖術,因為裕親王府不似從前,他沒了父親做靠山,也不能似年輕時任性。 胤禩讓他向康熙認錯,說是一時鬼迷心竅,現在是迷途知返了。 八阿哥是給主動分析了一番,《心血運動論》說到底李衛捎來的書。哪怕有打賭在前,但細細追究起來,李衛更要承擔多一些責任。 ‘此子出生民間,混于三教九流之中,難免沾染不良習氣。你若是不舍同學受罰,也能在折子上表明態度。以后一起改正就好?!?/br> 保泰回想著胤禩的規勸,弦外之音就是把錯誤根源歸結于不懂規矩的李衛。 李衛來自民間,祖上沒有官身,這般缺點也解釋他怎么膽大妄為到私帶不正之書上京。 歸因李衛的同時,要是想拉他一把也不是不行,出身的缺點反成了借口轉機。以前沒學過不知道不能看這般血腥的書,現在求一個改正機會。 八阿哥混淆視聽的本事嫻熟。 保泰沒法說的是李衛不會領情,也根本不需要什么“改過重來”的機會。 這廝就沒認為看解剖書有錯,在亂葬崗事發后,被要求寫反省書時已經亮明觀點。 哪怕沒得皇上回應,而第二回 再被要求對解剖學發表意見,李衛也是毫無猶豫地堅持最初想法,連折子都交了。 李衛不怕被流言蜚語,也不怕仕途受阻,用他的話來說是反正起點不高,再差就是回江南收租度日。 保泰打心底羨慕這份堅持自我。 如此看來,以往比一比誰更會玩,他是輸得不冤。哪怕如今猶豫著要如何向康熙表態,也沒想要采納胤禩的意見。 認可李衛的,不僅有保泰。 北郊莊子,結束了一頓晚宴。 武拂衣把李衛請來坐一坐,也讓胤禎一起來了。 既然亂葬崗一事被揭開了,而雍郡王認同解剖實踐精神,請李衛過府一敘是順利成章的事。 這頓飯把弘暉與弘昐也給叫上了,夜探亂葬崗成員基本到齊,就差保泰與五貝勒家的弘昇。 沒請保泰,因為與裕親王府著實算不得親近。 而弘昇年紀尚幼,不請他來,也是不讓他陷入兩難之境。 理學院不是桃花源,上書房一樣不是。 三個皇孫跑去亂葬崗,事后康熙遲遲沒有表態原諒他們,近期三人在上書房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皇子、皇孫與高官子弟一起讀書,怎么可能每個同學都融洽相處。 母妃的位份高低,母族的強盛與否,阿瑪的爵位官職高低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因素。 別說小孩子不懂,出身皇宮與高門大戶之中,真能毫不介意各種差距的亦是少數?;蚴巧曰磉_,或是被養成了寬和性子。 這點,武拂衣不等胤禛叮囑,在亂葬崗一事爆發后的第二天就與孩子們嚴肅分析過了。 康熙不說停課,孩子們就要繼續上課。 或是會遭遇夫子與同學的冷待,更嚴重的是冷嘲熱諷,或更進一步有惡意的肢體沖突。 這時就要拿出孟子的名言,《孟字·告子下》寫了: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r> 弘暉與弘昐都認為讀解剖書,搞后續實踐調查沒有錯,只是缺少了事前報備的一環。 那就堅持本心,別因為外界的壓力就改口。 在宮里遇上了困難找十三叔或十四叔,要真是大委屈就直接找康熙告狀,別怕被罰。反正都是在被罰階段,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不僅提醒了孩子們,也給府內的福晉與李氏做了思想工作,讓她們不要強行干涉弘暉、弘昐。 什么叫做強行干涉?就是不了解解剖術,人云亦云認為那是歪門邪道。 如果她們執意認為孩子學這些是錯的,起碼要先了解哈維的原文寫了點什么。 烏拉那拉氏毫不猶豫地表態不想讀解剖書,那些內容著實不符合她禮佛的理念,但不會干涉弘暉的喜好。 對于弘暉,她就一個底線要求,孩子活著就好,別做殺人放火的事。至于是否被皇上看中,反倒在其次。 李氏卻是不同,對于弘昐去亂葬崗一事是極其不贊成。 武拂衣早有準備,近些年買了各國書籍藏在北郊莊子,立刻就抽取其一給李氏送去。 李氏想要教育弘昐,就先了解兒子究竟讀了什么。剛剛好,是到了讓她英文水平進階的時候,是可以接觸專業醫學類了。 暗暗給李氏定了一個“小”目標。 什么時候制作出全套滿漢英的醫學詞匯詞典,那才算她學有所成了。 李氏萬萬沒想到居然會被加重功課,卻也沒有辦法不認了。 亂葬崗事件后,上書房的第一個休假日。 武拂衣把弘暉、弘昐給帶回北郊莊子,那里比城內郡王府更為放松。觀察孩子們的狀態良好,聽著他們聊起宮內事也沒有預料之外的差池。 所遭遇的排擠,都在胤禛事前寫的「上書房108種小動作」中提到。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胤禛也早把應對建議給附上了。 武拂衣卻沒有照本宣科講給孩子們聽。建議孩子們不妨試一試自己解決,如有瓶頸困難再來詢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