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先說你找到什么了?” 胤禛沒有立刻起身,對于胤禟說的大秘密持觀望態度。這人神神秘秘的模樣,總不能是發現傳說里的龍蛋了? “四哥,你可真神了,之前說的話果真應驗?!?/br> 胤禟下意識壓低聲音,可環視一圈又挺直了背脊。 在島上沒必要避著誰,船員們都是康熙挑選的,過一會搬東西的動作也瞞不住。 胤禛疑惑,他說過什么了? 不可能是龍蛋,這事就腹誹了一番,沒講出來。 胤禟見狀解釋,“前個兒,你說與其求海神保佑,不如求財神保佑,因為弟弟我與財神的關系更近些。這話叫你說準了。 剛剛,在西南方發現了一個山洞,里面竟然藏著一口石頭棺材。巖洞里,刻了一段墓志銘表示自埋自身。四哥,你猜,那是誰?” “棺材?” 胤禛不免一愣,沒想到真的有前人葬身于這座島嶼。 那人應該去世多年了,顯眼之處才不留任何人類活動痕跡。再結合胤禟的興奮勁,是有了一個猜測。 胤禛問:“是建文帝嗎?” “四哥,你怎么知道?!” 胤禟先是驚訝,很快又低頭偷瞄自己的肚子。 四哥難不成是他肚子里的蛔蟲,所以能立刻知道他的想法? 胤禛斜了胤禟一眼,“收起你的胡思亂想。早年有民間傳聞,朱允炆沒有死在南京,逃到了海外。 鄭和出海的任務之一,奉永樂帝的密旨去找朱允炆的蹤跡。海島上的棺材,又能讓你大驚小怪一番,也就無外乎這種可能性?!?/br> “是哦?!?/br> 胤禟不再糾結四哥怎么猜到的,這就帶路前往那個發現石棺的山洞。 山洞在樹林身處,有藤蔓遮擋入口,需得瞧得仔細些才能發現。 入洞,地面中央有一大坑,正是放了一口手工制作的石棺。 石棺外側并不平整,也沒有以浮土掩埋。一眼可見,它就是合上了棺蓋,邊上還放了三口箱子。 洞壁上的刻字說明一切。 朱棣篡奪皇位,朱允炆逃命出海,自從永樂元年就再未踏足大明一步。 忠臣被斬,復位無望,余生流浪海外。其后二十一年,漂泊南洋多地,也曾在碼頭遠觀大明寶船,知三寶太監下南洋,但從沒想過前去攀談。 人死后,塵歸塵,土歸土。 再多成敗,也不過是黃土一抔。不執著于葉落歸根,自知時日無多就挖石棺自葬于此。 假設有緣人也來此荒島,那就把三個箱子里帶走。 那是他流亡海外的見聞,還有一小筆金銀。如果能幫著他把所寫文字刊印傳世,算是全了他最后的心愿,多少讓他留名于史。 尸骸倒不一定要運走。 不同船隊有不同的習俗,有的認為尸體上船不吉利,那給他撒幾把土埋得深些就好。 胤禟發現這個山洞后沒有去動石棺,打開木箱翻了翻。 箱子很沉,因為里面放的不是紙質卷宗,而是一摞摞石片。撰書人應該考慮到時間長會讓紙張腐爛,所以特意選擇了石刻記載。 恰如巖壁所記,石刻內容是海洋見聞。其中還包括一幅海圖,標注出了目前所在島嶼的位置。 除了石刻文章,還有一些金銀,折合下來一千兩白銀左右。 依照朱允炆的意思,替他撰書傳世總要有一筆本錢,這筆錢就是他給的一點心意了。 “四哥,你覺得接下去怎么做?” 胤禟的本意是想把這些東西都運回。說來也奇妙,他竟是破解了前明迷案之『建文帝去哪里了?』 胤禛也沒去動棺材,先瞧了瞧那些石片文章。 不論別的,單說這幅海圖就與老鬼給的自救圖有九成一致。 說明這圖不是瞎畫的,標注出的小島位置可信,所推薦的回航航線也相對可參考。 “搬上船吧。動作小心一些,把棺材也搬走,尸骸終是要入土為安?!?/br> 胤禛做出決定。至于棺材里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尸骨?真是建文帝又該如何安葬?這種事交給禮部去頭痛。 聽著兩位皇阿哥做此吩咐,底下人卻不是完全贊同。 船長林大吉就有點為難。這明朝皇帝的尸體被清朝的皇子運走,這事合適嗎? 奈何不敢將質疑講出來,只能小心翼翼地和船員們一起搬。 心里又是祈禱又是解釋,建文帝別見怪,這也是幫他落葉歸根,誰都沒壞心思,千萬別動怒詐尸。 人數足夠,來回一趟就把山洞給搬空了。 一路上沒有詐尸,隨后一晚也太平無事,不曾發生什么靈異現象。 翌日,林大吉發現自己全胳膊全腿地醒來。 他剛剛松了一口氣,卻發現四爺異常嚴肅地看著九爺。 這是怎么了? 林大吉順著瞧了過去。 一只大型海鳥從九爺頭頂掠過,它的頭部是古銅綠毛,身體漆黑,而喉間呈朱紅色。 哎呦!這不就是前些日子追著九爺啄的那只海鳥。 這鳥前幾天還記著要報偷蛋之仇,眼下卻瞧也不瞧九爺。飛出樹林,朝著大海方向拍拍翅膀走了。 海鳥不找九爺報仇,難道還不好嗎? 林大吉不解。 胤禛看的是海鳥,又不只是海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