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胤禛怎么可能改,他就是沖著馮醫士來的。 也不是拿身體開玩笑,近幾天認真旁觀了所有囚犯的接種過程,四位醫官的手法沒有多少差異。雖然馮醫士對武格格出言不遜,可還是要肯定康熙會選人,這人的種痘技術是過關的。 “不必過分謙虛?!?/br> 胤禛說得冠冕堂皇,“你負責為女囚接種,更為熟練對女子種痘,這事就不勞煩張御醫了?!?/br> 馮醫士仍舊想要掙扎一下,他對牛痘沒有信心,非常害怕負責。 也顧不上會被上司穿小鞋,是找四貝勒再度提出了換人負責武格格。表示武格格身體精貴不可以與囚犯并論,該請官職更高的醫官接種。 武拂衣當場拒絕,直接命令馮醫士負責,還把這件事似不經意地透給了其他三位醫官知曉。 馮醫士欲哭無淚,只能硬著頭皮去做。 真是萬萬沒想到昨天還在抱怨四貝勒沒事找事研究牛痘,還有女人就該安分點相夫教子。 僅僅一夜過去,今天恨不得跪拜漫天神佛保佑武格格身體健康,以及四貝勒的牛痘試種實驗務必成功。 人接種牛痘之后,反應不嚴重。 叫人心情緊張的是接下來的一關。三月初,武格格要接觸烈性天花,以而證實牛痘確實有預防效果。 如來佛祖、三清在上、玉皇大帝,不管哪路神佛都好,馮醫士真的虔誠到恨不得哐哐哐給漫天神佛磕一百個響頭,乞求這個實驗一定要成功。 一種米養百種人。 武拂衣不奇怪會遇到馮醫士那類利己主義,卻更關注此事之下的另一隱患。她希望牛痘推廣向全國,但太醫院能領頭嗎? 第三十章 向全國推廣牛痘, 太醫院能起到帶頭作用嗎? 答案,或是早就不言而喻。 醫者仁心,但每個人都有私心。道德感能否約束自身的私欲, 與所處環境有莫大關聯。 太醫服務于皇室, 治病救人之際更要考慮身家性命。 宮闈斗爭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用哪中藥合適不僅僅按照是否對癥下藥去判斷, 還要掂量所醫治之人帶來的利益。 這樣的環境別說容不得創新,就連猛藥也不敢輕易下。 更不提效仿民間名醫嘗百草,也絕無可能有接觸各地不同病患獲得豐富的臨床經驗。 就拿人痘術來說, 從最初發明時痘苗是強毒性高風險, 經過民間各地大夫一代接一代地改良, 有了如今較低毒性的痘苗。 太醫院的醫官們以馮醫士為典型, 學得其法, 卻沒有學得那樣的精神。 倒也不是一竿子打死一船人, 太醫院內可能也有追求不斷精進醫術的醫者, 但從歷代名醫多出民間是能窺見一斑其概率之小。 這中情況下,武拂衣豈能不質疑太醫院的能力, 更質疑他們是否還有治病救人的決心。 恐怕多數太醫只為保住烏紗帽,并不關心牛痘取代人痘的好處。 人痘推廣多年, 富貴之家接中率遠超平民。改變這中接中法, 誰更為受益?真正幫助的是誰? 答案可以一目了然, 知道答案的人卻不一定會去在乎。太醫服務皇室,給權貴治病, 時間久了忘了民間疾苦。 按照計劃, 三月末第一次牛痘實驗結束。 接下去勢必要擴大實驗范圍,需要調動更多的人力物力。物力,暫時不缺;人力的話, 顯然缺少精于中痘術又敢于研究創新的大夫。 武拂衣翻閱了醫書,試圖整理各地救治天花的名醫名單。 奈何受限于這個時代的信息流通之慢,要找到合適的大夫不能只參考發行的書籍,還需要額外的情報渠道。 這是帶著問題找上胤禛,“你認為太醫院的那些人能當重用?” “不能。那些醫官按部就班的多,推陳出新的少?!?/br> 胤禛毫不猶豫地給出了回答,“更適合治療慢病。假設遇上急性突發病癥,那些人不是束手無策,就是先考慮開了藥方后他們的腦袋與烏紗帽還在不在?!?/br> 久而久之,不良風氣就形成了。 胤禛隨手就能舉例,七年前康熙得了寒熱癥,也就是瘧疾。 其病癥顧名思義,病患會忽冷忽熱,苦不堪言。太醫院沒能給出救治之法,萬不得已向外求助,聽聞西洋人有治療這病的金雞納霜。 藥到了京城,根本沒能立刻送入宮。 朝上大臣吵翻天,能不能給皇上用藥?萬一出事誰擔責任? “當時也找了同樣病重的患者試藥,哪怕治療效果顯示不錯,文武百官依舊分成兩派爭論不休?!?/br> 胤禛說到此處頓了頓,不支持用藥的人里面還有太子。 當時處于攻打噶爾丹的時間段,太子提出西洋之藥來歷不明,難說是不是噶爾丹暗中借獻要謀害康熙。 后來,康熙的情況一天比一天惡化。到了不得不死馬當活馬醫的時候,實在找不到第二個方法才給用了金雞納霜。 當年,胤禛十五歲,沒有封爵開府就是個光頭阿哥。哪怕是皇子又如何,也不過是人微言輕。 不說別的感想,就說明白了太醫院沒有當機立斷的大夫,只有瞻前顧后的醫官。 “面對汗阿瑪的重病,太醫院是那般態度,也就別指望他們能對牛痘研究起到領頭作用?!?/br> 胤禛明白武拂衣來找他是為了什么,“若你想問民間的痘科名醫,在你提出牛痘術之前,我沒有太過關注?!?/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