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不知不覺又想到了這么沉重的話題,喬楚連忙將它壓下去,卻又聽到楊東旭說 即使嚴煥不同意也沒關系,喬楚。 喬楚一愣,沒想到楊東旭主動提起了這個話題。 楊東旭手臂慢慢收攏,將她攬進懷里,聲音緩慢又低沉:想要推廣古典舞,不一定要依靠體制。有時候,越是免費的東西,人越是不知道珍惜。 他的話里仿佛帶了一種奇妙的魔力,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進去:美國有百老匯,我們也可以在羊城打造自己的劇院群。 提起百老匯,全球歌舞界恐怕沒有幾個人不知道。 它不是一家劇院,而是一條街上幾十個劇院的統稱。 它經歷過幾次大起大落,甚至在不久之前的七十年代就經歷過一次低谷,可就在七十年代,一群新生代作家帶著新概念文化創作了許多作品,讓百老匯再一次涅槃重生。 從此之后,百老匯在歌舞界一直有一席之地,成為無數演員的向往之地,藝術特色也非常明顯,在全國各地都有忠實觀眾。 這種百老匯文化,就是典型的商業模式,并不是像喬楚原計劃那樣在群眾中教學,卻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喬楚一直都在體制內,也沒經過商,但她知道一個簡單的事實:可是,百老匯也是靠著許多商人共同經營,一家又一家的劇院崛起,才有了現在大家看到的百老匯。 她張了張唇,忍不住說:可是可是百老匯走到今天,花了很長時間。那都是一家家劇院慢慢多起來的,我們自己開劇院,那得花多少錢 那簡直都算不過來。 蓋劇院要錢,設備要錢,演員也要工資,還有管理人員的工資,哪怕她喬楚名氣再大,也不可能一個人將觀眾都帶過來,開劇院群,那簡直就是個成本黑洞。 沒關系,不管花多少錢都可以,楊東旭笑了笑,說,喬楚,我們不差錢。 第56章 百老匯是世界上現存最知名、最成熟、最具規模的演繹聚集區, 沒有之一。它是西方戲劇行業的巔峰代表,跟它一比,其他演繹區都是小巫見大巫, 完全不成氣候。 美國1776年建國,而百老匯劇院的前身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在1883年就建成了。 這劇院初期經營不善,不得不轉成其他行業,比如溜冰場、展覽廳等等,可在1887年又回到老本行,直接改建成現在的百老匯劇院。 此后, 百老匯劇院就在時代的洪流中幾起幾落, 通過了觀眾的重重考驗,不但存活了下來, 還愈發有生命力, 甚至成為了音樂劇的代名詞。 也正因為它和音樂劇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所以它在戲劇界、歌舞界中的地位無可替代。 此外,它本身海納百川,卻又始終保持著自己的風格, 所以世界其他地方的哪怕有了新的演繹聚集區,始終無法跟它比擬。 建國206年, 百老匯卻已經存在了95年。也就是說,百老匯的歷史占了美國史的一半。而美國從建國起,體制就沒有變過, 也沒有經過王朝統治。 在歐洲的奴役下獨立,因此獨立后在經濟、國家管理上, 也極大地參考了歐洲, 這些都決定了它在文化上的發展。 事實上, 百老匯的劇本,很多都是由歐洲作家原著改編的,因此歐美戲劇文化有很多共通點,歐洲觀眾也能接受百老匯的劇目,讓百老匯擁有了大部分發達國家的觀眾。 而又因為這些國家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被這些國家觀眾所追捧的百老匯,也就隨之享譽全球。 之所以說是現存,是因為華國歷史上曾經也有過類似百老匯這樣的演繹聚集區,而且是很多人也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宋代的勾欄瓦肆。 宋代經濟繁盛,晚上還不用像之前的朝代那樣實行宵禁,于是誕生了豐富的民間夜生活,其中最具盛名和風情的就是勾欄瓦肆。 勾欄是在瓦肆里,相當于現代的戲劇院,但表演類型更多,除了唱曲和雜劇之外,還有說書、雜技、皮影戲等等,豐富多彩,即使是通宵熬夜都看不完的。 而在這里表演的藝人們,頂流人物自然是很受歡迎的,甚至不乏敢用作品諷刺權貴的,而且還因此受到皇帝派人暗中保護。 然而,到了明朝,乞丐皇帝朱元璋厭惡這種勾欄行當,自上而下的打壓導致這種娛樂行業迅速落敗。從此之后,這種聚集式的演繹文化再也沒有出現過。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百老匯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動,而華國雖然經濟也已經到了跺一下腳,世界都要抖三抖的地步,可依然沒有能和百老匯對標的演繹聚集區。 這并不是因為華國不舍得花錢投資建成這樣的演繹聚集區,而是因為藝術被病態的娛樂圈擠壓生存環境。 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娛樂圈明星,像華國部分娛樂圈愛豆那樣,沒有任何才能,單靠一張流水線的愛豆模板臉,就能輕松收獲一批為之瘋狂砸錢的小粉絲。 百老匯的頂級戲劇演員,在當地的待遇并不會比頂級影星差,甚至前者地位有可能更高,而華國內藝術演員的行業生存環境極差,國家一級演員被小明星粉絲圍攻的現象時有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