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書迷正在閱讀:我在全球網游當臥底、戲精她在劇本殺里亂殺了、春日幻想、云之上、鮫人是個戀愛腦[女尊]、四位前任在我的墳頭相遇、好看得不行[無限]、首席獨寵:軍少的神秘權妻、不不,我不是感情騙子[西幻]、靠抽邪神卡制霸廢土[異世]
見到此景,眾人眼中或多或少都流露出了驚艷之色。見到炫技成功,宇文修多羅討巧地道:“此菜寓花開富貴,也是為來年討個彩頭?!?/br> 一道又一道精美佳肴被端上來,最后用過了香氣濃郁的鵪鶉湯,李治對所有菜肴贊不絕口,他一高興,自然賞了宇文修多羅不少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宇文修多羅便發覺自己的小金庫已經攢了不少錢了。 她當日攢錢是為了離開王府之后的生計,只是如今,那些錢卻是用不上了...... ———————————————————————————— 翌日,宇文修多羅奉詔入宮,指點尚食。按著規矩,她要先去立政殿拜見王皇后。 許是元日將至,王皇后也忙碌著后宮諸事,沒有多說些什么,手中翻看著尚宮呈上的表單,頭都未抬,便對她道:“罷了,趙王妃且忙你的罷,也去向太妃請個安?!?/br> 這正是宇文修多羅求之不得的,她忙行了禮,自有宮女前來,引著她穿過亭臺樓閣,去到了昭慶殿。 昭慶殿內,炭火燒得正旺,椒墻生香,一室溫暖如春。楊太妃正與韋太妃坐在軟榻上,一面做著些絲線活,一面閑聊著。 見到她來,韋太妃也笑呵呵地道:“既然是修多羅來了,那我就不打擾你們敘話了?!?/br> 待到韋太妃離開后,楊太妃給她賜了座,先問了兩句李福近日如何,又對她道:“方才韋太妃跟我說,十郎的王妃又給她添了一個孫女?!?/br> 她說這話,宇文修多羅自然明白她是何意,一時竟接不了話,只聽楊太妃接著道:“修多羅,你與十三郎成親已近半年了罷,卻還是沒有喜信傳出?!?/br> 楊太妃素日里雖瞧著和藹,此時說起話來,面上竟有了不滿,語氣也不似當日的春風細雨般溫和了。 只是宇文修多羅權當耳旁風,她在想,若是楊太妃知道他們數月未曾圓房,會不會當場氣得昏厥過去。與此同時,楊太妃敲打了她一番,心里自然少不了給李福納妾的盤算,只是想到李福素日里堅持的樣子,她就一陣頭痛,還是先按下不提。 眼見著宇文修多羅不接她的話茬,楊太妃隱隱有了些氣惱,卻又不再與她說此事,似不經意地問道:“聽聞高陽前些日子與趙王府走得近了些?” 聽到這話,宇文修多羅心中一凜,手中捏著絹帕的動作也不由緊了幾分,忙道:“秋日時大王遇刺一事,大家您也是知曉的。自那次遇刺后,十七姊便常常來探望,話中屢屢都是對長孫相公的不滿?!?/br> 聽到此言,楊太妃微瞇了瞇眼,心中便明白了。在宮中待了幾十年,她瞧這些事情比宇文修多羅透徹得多。 只是她也不知,宇文修多羅透露如此多的信息,是因為她早知高陽公主會謀反,卻不能直接說。用這種方式透露出來,宇文修多羅也是想聽聽楊太妃有何高明之見。 她自然不想讓李福牽扯其中。 作者有話說: ①:唐朝將新年稱為“元日” 第47章 新桃換舊符 今日是元日①, 千家萬戶皆是喜氣洋洋。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院子里立了竹竿,將長條布系在頂上,上面書著祈求健康平安一類的話, 稱為幡子。布帛隨風飄著,五顏六色,很是好看。 昨夜除夕, 鐘鼓齊響,眾人又要守歲, 是以宇文修多羅幾乎一夜未眠,打著哈欠坐在妝臺前, 任由蕙蘭等人給她梳妝打扮。 新年新氣象, 她換上了一襲華貴的茜色翟衣, 喜慶得緊, 烏黑如瀑的長發盤成了高髻,發上簪的金飾花釵錯落有致, 面上的花鈿面靨更是一個也不少。她在銅鏡前左右瞧了瞧, 直到那一抹長身玉立的身影出現在鏡中,她才轉過了頭。 只見李福按著品階穿戴,一襲新裁的紫袍官服, 束了金玉帶,系著金質魚符。他身形高大,如雨后青松, 面如冠玉,豐神俊朗。就算歲歲常相見, 看到他如此模樣, 宇文修多羅還是忍不住想要多看幾眼。 看著她的模樣, 李福心中歡喜, 面上卻不顯,只任她看著。 此時,幾個丫鬟將熱騰騰的豚rou餡餃子端上來,放在食案之上。一個個白胖可愛,冒著香氣。今日是元日,稍后要入宮參加大朝會,少不得站許久。因此,二人都先用些餃子墊一墊。眼瞧著李福用著餃子的模樣,宇文修多羅的心中終于生出了成就感——第一個在她的帶動下,對豬rou不懷偏見的唐朝貴族誕生了。 所以,不是豬rou不好吃,是古代人不會做。思及此,rou夾饃,東坡rou等又浮現在她的腦海中,宇文修多羅決定繼續將豬□□化發揚光大。 待到二人吃過餃子,自然又是李福騎著高頭大馬,宇文修多羅坐在七香車內,一路朝著太極宮行去。其間,宇文修多羅覺著無聊,揭開簾子瞧了瞧,一陣冷風襲來的同時,她亦發覺大街上車水馬龍,來往不絕,多是去各寺廟聽講經的人,或是來往拜年的親戚鄰里。 東方色未動,冠劍門卻已盈?;视H國戚,文武百官,各國使臣皆依著品階候在宮門外,烏壓壓的一片,卻無一絲聲響,直到時辰至,宮門大開,眾人才井然有序地走入太極殿內,依次列席。 誰知今日,眾人皆至,上首卻依舊空著,不知何故,不見李治與王皇后的身影。見此,有些使臣便悄聲開始議論。 只是不過片刻,李治就攜王皇后前來。李治面色尚可,一如既往的溫和,而王皇后卻是滿面氣郁,極力想要掩住心中的憤恨,卻是徒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