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結果事實證明,這種僥幸心理是多么的愚蠢。 父母吵架,子女怎么會不受傷害呢,就算不是受傷的主體,也會下意識代入到受害者的角色。 他們向她展示了非常糟糕的兩性關系,令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如果某段關系甜甜蜜蜜,和和睦睦,那就沒事,可如果某段關系開始失衡了,她就慌了,束手無策了。因為按照她父母的演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沖突和攻擊。而她不想用這個辦法。 沈韻一邊安慰自己說,葉沐還小,或許過幾年就好了。 然而另一道聲音又告訴她,不會更好,只會更糟,人逃避的久了,就會成為習慣動作,就像她和葉之鳴,都活了半輩子了,吵的最厲害的時候早就不年輕了,哪里“好了”呢。 沈韻在自我檢討之后,便坐下來問葉沐,接下來打算如何處理。 葉沐搖頭說:“我不知道,可我想逃走……” 沈韻張了張嘴,心里無比的難受,她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模樣,她那時候想過,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避免悲劇的復制,沒想到陰錯陽差間又“釀成”另一場悲劇。 沈韻輕聲問:“為什么一定要逃走呢?怎么不找個時間和他好好談談,讓他知道你的痛苦?” 葉沐低頭想了想,這樣說道:“他沒有站在我的位置,怎么會明白我的痛苦。如果我硬要讓他理解,在他看來,我就是無理取鬧,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他沒有實質性的對我造成傷害,更沒有出軌,他會覺得自己很無辜,再說這種不安是我心里的問題,和他無關啊。我想,我只有逃走了,我的病就會好。媽,你看,他進組這段時間,我就好很多?!?/br> 葉沐喜歡沈之越么,無疑是的,可這種“喜歡”,絕對達不到對自己的喜愛,她不可能為了一個喜歡的男人,允許自己長期處在患得患失的失衡狀態里,她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她要找回原來的她。 或者這么說,失去喜歡的男人,痛苦只是一時的,陷入失衡的關系里,痛苦是持續的,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一時和持續的區別,會本能做出趨利避害的選擇。 哦,就喜歡被虐的人除外。 沈韻好一會兒沒說話,也不知道是不是她和葉之鳴喜歡互相指責這一點,才令葉沐變成如今這樣,出了事想找自己的問題,然后自己默默解決問題,不去麻煩對方的性格。 葉沐說:“我想,就算分手了,也不希望充滿了怨氣,我希望他永遠記得我開心樂觀的樣子,我希望以后還能常聯系,不想徹底失去這個人?!?/br> 葉沐說完,眼睛就紅了。 她已經過了會委屈哭鬧的小女生年紀,她成年后幾乎就沒有哭過,她永遠是在笑的,所以當這樣一個人突然紅了眼眶,那就是真的到了崩潰邊緣,繼續宣xiele。 但葉沐很克制,并沒有哭出來,她深呼吸了好幾次,平復了自己的情緒。 沈韻看著她自我調適的過程,看到了她的脆弱、無助,也看到了她的冷靜、理智,更看到了一點冷酷、決絕。 然后,葉沐說:“但我也不想這么快盼自己死刑,我想再試試看,再給我和他半年的時間,如果這樣的情況沒有好轉,依然是他回來,我難受,他走了,我想念,卻又沒那么難受,那么我就選擇后者。我寧可想念,也不要難受。我寧可我們記住的,都是現在最幸福的時候?!?/br> 沈韻沒有阻止葉沐,她沉默了。 …… 葉沐不知道的是,那天之后,沈韻破天荒的找到了葉之鳴,跟他談了很久。 這一次,他們的對話沒有指責,全是自責。 沈韻告訴葉之鳴,等葉沐回到畫廊幫他處理生意之后,他也多盯著點,如果發現不對,一定要立刻干預。 每個人都有一個處理情緒的應急機制,遇到情況它會自己拉動,有的人會選擇把負面情緒都悶在心里,這就很容易悶出病,而有人會選擇逃避負面情緒,或者像是垃圾回收一樣處理掉它。 但無論是哪一種,沈韻都有些擔心,擔心看似樂觀的葉沐,會生出某些他們不想看到的問題。往往越是樂觀的人,出了問題越容易被忽略。 樂觀,可以是發自內心的,也可以是一種面具,一層保護色。 尤其是現在有一種“陽光型抑郁癥”,沈韻看到這個詞心里就一咯噔。 說白了,任何人都需要情緒疏導,需要來一場心靈之旅,需要和自己的內心進行不定期的對話,問問它怎么了,問問它為什么鬧脾氣了?畢竟只有“自己”,才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人。 而就在沈韻和葉之鳴因為擔心,引發自我反省的同時,葉沐也逐漸恢復了自己的生活節奏。 沈之越進組后,她慢慢就將注意力抽離出來,放到別的事情上,生活狀態似乎也沒什么不同。 但這種狀態卻是間歇性的。 她和沈之越視頻通話,她覺得很開心,可視頻結束之后,那患得患失的感覺就又來了,如果今天沒有視頻,那倒還好,只是隔天想起來,又會問自己,他是在忙,還是忘記了? 熱戀期的時候,注意力會集中在對方身上,那以后退熱了呢,平淡了呢,像是那種兩三天都沒有給對方發一條消息的時候,又該怎么辦? 換做別人,葉沐不會覺得有什么,畢竟當初她和嚴潤冷處理,就是因為嚴潤太粘人,她甚至覺得若即若離的關系非常健康,可如今換成沈之越,她卻無法接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