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擊天下 第120節
書迷正在閱讀:香祖、巴別塔下(NPH+末世+無限流)、心心念念(H)、撬墻角(1v2,男全c)、離開豪門后回村養老火了、嫁給孤獨的他、虎崽又在胡作非為、佳兒佳婦、暗火(父女,高H)、蜜汁系統(高H NP)
一切安排就緒之后,司馬珂終于自姑孰啟程,率天策軍和羽林騎回建康城復命。 第190章 皇叔還是那個皇叔 建康城,西州城門。 一如之前司馬珂大勝歸來一般,西州城門前人山人海,官民數以萬計。 雖然這次只是東晉的內戰,但是城內百姓依舊記得十年前的蘇峻之亂給建康帶來的災難,記得那段黑暗如夢魘般的歲月。雖然庾亮也算是士族,但是真正一旦亂兵入了建康城,一場浩劫便是不可避免的。當年的王敦,一樣是放縱士卒四處搶掠。 所以城中百姓,對于司馬珂這場平叛大勝,還是極其歡欣鼓舞的,否則等待他們的便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城門之前,司馬衍頭戴冕冠、身穿冕服,端坐華蓋之下,左右兩旁各立著司空陸玩和司徒何充。侍中司馬昱,散騎常侍司馬岳和司馬晞,車騎將軍司馬沖,太常卿謝裒,廷尉紀友等人分列兩邊。車前則是奉車都尉司馬珉。司馬無忌率羽林郎護衛兩旁,再外層則是司馬勛所率的虎賁軍。 天際邊,一抹烏云涌現,天策軍和羽林騎緩緩而來,發出一陣如雷般的腳步聲。 那片烏云越來越近,逐漸可見那千軍萬馬列隊而來,氣勢磅礴。 只是,何充卻發現一個問題,這次天策軍和羽林騎大勝而歸,似乎遠遠不如兩年前大破胡虜時的雄壯。 仔細看去,何充便發現了問題。首先是雖然天策軍隊列整齊,并沒有像上次那樣列方陣,步伐也沒保持整齊劃一,而是與尋常行軍一般,快速而較為隨意。雖然那兩隊軍馬已越來越近,也沒有喊口號。少了這兩點,面前的軍馬,便顯得低調得多。 很快,何充便明白了原由,不禁暗嘆司馬珂心思縝密。 兩年前,司馬珂大勝歸來時只是一個統兵不過數百的羽林中郎將,官職低微,而且在朝中處于弱勢地位,所以便要大造聲勢,震懾群臣,壯天子聲威。如今,司馬珂已都督中央及六州軍事,而且即將接手京口之兵的重臣,可謂權傾朝野,成為文武百臣之中最有權勢者,已經不需要靠聲勢奪人來顯示自己的實力。相反,此時的司馬珂才最需要低調,才能打消文武百臣乃至天子的猜疑之心。 何充明白這個道理,陸玩和其他文武百臣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看到司馬珂這般低調的模樣,不少人稍稍松了一口氣。 司馬衍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小皇叔是他一手極力推上臺的,但是司馬珂真正權傾朝野的時候,他心中難免是有些忐忑的,這是人之常情。所以當他看到司馬珂此般低調行事,心中的不安便少了幾分。 只是,司馬珂想低調,四周的氣氛卻容不得他低調。 當那個全身甲胄的少年,胯騎八尺高的駿馬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四周的百姓頓時轟動了起來,一個個高聲呼喊著“衛將軍”,興奮欲狂。 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在建康百姓的心目中就像神一般,不但俊美得如仙如神,更是兩次大破胡虜,兩次平定叛亂,如同建康城百姓的護法神一般,為百姓們消去了四次劫難。尤其是眾百姓經歷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的苦難,深知破城之苦,對司馬珂更是奉若神明,感激得頂禮膜拜。此時此刻萬民的激動之情,也是人之常情。 人群之中,一個亮麗明媚的女子,拼命的踮著腳尖,高聲喊著“元瑾兄長”,高興得又蹦又跳的。而她身邊的小蘿莉褚蒜子,此時已十三歲,生得亭亭玉立,跟著一蹦一跳的,高聲喊道“小姨夫,小姨夫……”羞得紀笙急忙一把捂住她的嘴巴。 又有一個端莊秀麗的女子,一直在癡癡的望著天際邊,等待著司馬珂的出現,當司馬珂出現在她的視線之中,在那四周如雷般的歡呼聲的感染之下,她的情緒刷的一下頓時崩潰了,竟然捂著臉哭泣起來。只是,身旁的王悅和王恬兄弟等,實在不明白自己的小妹,為何會突然哭泣。這種激動得喜極而泣的感覺,或許只有王曦自己能明白。 車駕之前的奉車都尉司馬珉,同樣是雙眼帶淚的望著司馬珂。在他看來,這個堂弟已經是一飛沖天,早已絕塵而去,但是他并不嫉妒,而是欣喜至極。不管如何,祖上的大仇終于得報,而籠罩在他頭上的陰影終于煙消云散。 而孫綽等名士,也是紛紛歡欣鼓舞,司馬珂不只是孫綽等人的好友,更是這群夢幻主義的名士們心中的偶像,年少有為,俊逸無雙,文采風流,勇絕天下,所向披靡,還有什么比這更為夢幻的? 眾南北士族,又各是一番滋味。北方士族,終究是有點不甘心,而南方士族,則大都以欣喜為主。不管眾士族是喜也好,是憂也好,他們都不得不對這個手握重兵的宗室少年,懷著深深的敬畏之心。 眼看大軍即將奔到近前,司馬珂翻身下馬,牽著戰馬,大步而前。 剎那間,天地之間一片靜寂,所有的視線全部集中在這個十七歲的少年身上。 司馬珂牽著戰馬,緩步走到司馬衍的車駕之前,司馬衍也登下了車駕,迎了上去。 司馬珂放下馬韁,整了整衣裳,對司馬衍彎腰一拜,朗聲道:“微臣司馬珂,奉天子之命,出征平叛,幸托天子洪福,賴陛下神靈,終得克敵止叛,不負所托,特此復命。謹賀天子萬年,賀大晉江山千秋萬載!” 司馬衍急忙向前一把扶起司馬珂,就在司馬珂抬頭那一剎那,司馬衍的看到了司馬珂眼中那清澈和坦然的眼神,心中所有的忐忑、焦慮和猜疑,皆隨風而散。 只是那么一對眼,司馬衍便明白,皇叔始終還是那個皇叔,一如太極殿初見之時,不會成為王敦之流,亦不會如同舅父庾亮。 這一刻,司馬衍頓時釋然,朗聲笑道:“皇叔真乃千古神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大晉有皇叔,朕心甚安?!?/br> 鼓樂聲大起,司馬衍和司馬珂,隨同文武百臣,在數以萬計的百姓的歡呼聲中,一同入城而去。 ……………… 東籬門附近,司馬珂府。 那塊鑲嵌著“歷陽郡公府”四個鎏金大字的牌匾映入了司馬珂的眼簾,這管事陳金辦事還是挺利索的,自己還沒回府,就把牌匾給換了。 隨著一陣暴烈的馬鳴聲,司馬珂勒馬而立,緩緩的下了馬,門口的門房,聽到那熟悉的馬鳴聲,急忙奔了出來,見到司馬珂,不覺露出驚喜至極的神色:“郎君回來了!” 司馬珂朝他微笑著點了點頭,翻身下馬,將馬韁丟給了他,朝府內走去。 入了垂花門,走到中院,一個端著水盆的婢女恰恰走了過來,正是小蕓,瞧見司馬珂迎面走來,她驚喜的張大了嘴巴。然后咣啷一聲丟了銅盆,轉身就跑,一串“郎君回府啦”地尖叫瞬間傳遍了整座大院。 司馬珂怔了一怔,瞧這小蕓驚喜忘形地模樣,不禁心中一暖,想不到自家的婢女也能對自己有親人般的感覺。 隨后,整個大院沸騰了起來,最先便是小翠喜滋滋而來,滿臉的眉飛色舞,司馬珂仔細看去,這才發現這小丫頭居然也前凸后翹的,曲線變得十分的明顯了,算算也十五歲了,是長大了。望著陳金為首的一幫下人們,一個個帶著會心的微笑,司馬珂真真切切的感覺到家的溫暖。 小翠像只小鳥一般,向司馬珂撲來,司馬珂順手摸了摸她的頭,這小丫頭便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被定住了,乖乖的安靜了下來,惹得眾人發出一陣善意的笑聲。因為下人們都知道,小翠走到那一步的地位是遲早的。 司馬珂美美的吃了一頓大魚大rou,又美美的睡了一覺,起來看看天色時,已是接近黃昏時分,伸了伸懶腰,便到書房去看書。 捧著《黃石三略》還沒看幾頁,卻見小翠輕輕的走了進來,低聲道:“郎君,紀家女公子來了?!?/br> 司馬珂一愣,正要走出書房,卻見書房門口人影一閃,紀笙已經自個走了進來。小翠臉色一紅,急忙低頭走了出去。 頓時,書房內只剩下紀笙和司馬珂兩人。司馬珂剛微笑著站了起來,紀笙已經撲了過來,緊緊的摟住他的腰部,將頭埋在他的懷里。 司馬珂心頭一暖,攬著她的纖腰,拍了拍她的頭,紀笙揚著一張宜喜宜嗔的面孔,豐盈地翹起的小嘴兒,一雙烏黑動人地彎眉下,那雙星辰般動人的眸子里漾著盈盈的淚珠兒。司馬珂心神一蕩,附下身來,在她花瓣似的紅唇上輕輕的地一吻。 兩人依偎了許久,這才跪坐在絲毯上,訴說著衷情。 聊著聊著,紀笙問道:“聽阿爺道,兄長日后恐怕便要移鎮京口,以后便要很少來建康了?” 司馬珂一愣,心想紀友老爺子心思倒是很活泛,他還沒跟小皇帝提出移交中央兵權之事,紀友倒先猜出來了。 司馬珂笑笑道:“廷尉倒是愚兄的知己?!?/br> 紀笙一聽,一把摟住他的手臂和肩膀,滿臉不依的神色,嗔道:“兄長去京口,我亦要去京口?!?/br> 司馬珂被她這一摟,這才驚覺這小妮子身材已經發育得極其驚人,真的長大了很多…… 加上她的櫻桃小嘴就在自己耳朵邊吁氣如蘭,不禁心神一蕩,眼中露出意亂情迷的神色。紀笙面若桃花,似乎也讀懂了他眼中的神色,突然摟住他的脖子,兩人便倒在了地毯上。 (以上省略精彩絕倫的十萬字……) ……………… 第191章 移鎮京口 回到京師之后,司馬珂便向司馬衍提出辭讓都督中央軍事一職。不再統領王室六軍、五營校尉和城外諸軍。 對于司馬珂來說,王室六軍和五營校尉都是世兵,大多數軍士都只是把當兵作為一個飯碗,并沒有多少戰斗力和士氣。雖然經過兩年的訓練,戰斗力略有上升,但是依舊積重難返。 最重要的是,如今他都督六州軍事,馬上要接手京口之兵,如果不交出中央軍事,難免會讓人浮想聯翩,引發各種猜測。對他來說,掌管好各兵鎮之兵,為將來的西征和北伐做好準備,才是頭等大事。中央軍此時反而成了燙山芋,今早丟掉為好。 司馬衍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兩次拒絕了司馬珂的奏請之后,在司馬珂的再三堅持之下,終究是同意了。 王室六軍,關系到皇宮的安危,所以中護軍一職司馬衍還是執意要由宗室統領,便由車騎將軍司馬沖所兼領。 由于中領軍紀睦被司馬珂調到了荊州,中領軍空缺,改由右衛將軍褚裒所擔任。城外守軍依舊由周謨所領。 而天策軍和羽林騎,均為司馬珂所建,司馬珂請將此兩軍移鎮京口,以做將來北伐之兵,亦得到了司馬衍的同意。 在司馬珂解除都督中央軍事之職后,便立即讓郗鑒在京口買了一處宅子,作為府邸。同時天策軍和羽林騎也分別告別了原來的樂游苑和南苑大營,由郗鑒在京口另辟一處大營作為兩軍所用。 自司馬珂移鎮京口之后沒多久,郗鑒便奏請朝廷乞骸骨,請辭太尉之職,解都督中外軍事,解都督都督晉陵郡、吳郡諸軍事。雖然這一切都在計劃之中,但是司馬衍只批準了郗鑒請辭之職,但是并未批準其乞骸骨,而是改拜郗鑒為太傅,目的是讓郗鑒風光的到七十歲再致仕。太傅之職不常設,更在三公之上,稱為上公,也算是極盡榮耀。 郗鑒推讓再三,最終接受太傅之職。為了投桃報李,郗鑒走得也極其干脆利落,彰顯其高風亮節。 郗鑒走時,辟原太尉府長史劉遐為太傅府長史,薦舉北中郎將李閎為右衛將軍,薦舉自己的侄子郗邁為尚書郎,兩個兒子則為太傅府掾屬,同時辟王羲之也為太傅府掾屬,一家人齊聚建康,也算是其樂融融。 這樣一來,幾個對司馬珂不是很感冒的主要將領全部被郗鑒帶入京師,只留下對司馬珂印象極佳的督護夏侯長,來協助司馬珂順利接手京口之兵。郗鑒此舉,既為司馬珂掃清了接手京口的障礙,同時也算是對李閎、劉遐和郗鑒的子侄們的一種保護。 對于郗鑒的高風亮節,司馬珂自然十分感激。在郗鑒臨別之際,司馬珂發動了數萬人歡送,并親自率兵千人,護送到三十里之外。 對于郗鑒來說,人生到此地步,已算是功德圓滿了。 ………… 送走郗鑒之后,司馬珂開始對京口之兵進行大整頓。 他將北府兵分為三軍,分別為北府神策軍、北府虎衛軍、北府驍烈軍,每軍皆一萬戰兵,三千輔兵。 薦舉桓溫為廣威將軍,任命顧會為司馬,統領北府神策軍。 薦舉謝尚為廣武將軍,任命張澄為司馬,統領北府驍烈軍。 薦舉夏侯長為揚威將軍,任命朱燾為司馬,統領北府虎衛軍。 同時以紀敏為天策軍督護,虞嘯父為天策軍司馬。 又任命李顏為衛將軍府主簿,協助自己處理后勤和文書事宜。 如此,整個京口便有五只兵馬,五萬大軍,也是司馬珂寄托北伐厚望的五只強兵,畢竟除羽林騎外,其余這四只兵馬都是以北面的流民為主,北伐的心思最為強烈,士氣也最為高漲。 三只北府兵不但戰力最強,其裝備在郗鑒的經營之下,也是整個東晉最強,每軍都有明光鎧兩千以上。司馬珂又令召集四軍的全部工匠,制作十石大黃弩三連弩三千把,以配備北府三軍。 除了大黃三連弩之外,司馬珂又請京師之工匠,協助打造五百輛精鐵戰車。畢竟一旦北伐,便要遇上北面羯胡的鐵騎,司馬珂手里只有區區七百騎兵,不足以與之對抗,唯一能抵擋鐵騎的沖擊的,便是戰車。 司馬珂又令三軍在北固山一帶,廣開荒地,大量種植紅薯和土豆,建造豬舍養豬,以節省軍糧,為后續征戰做好準備。 除此之外,而原朱燾所領的四百多騎兵也并入了羽林騎,如此一來,羽林騎便擴充為七百騎兵,依舊由周琦統領。針對羽林騎新兵,司馬珂親自主抓其訓練一事。 而那三百藤甲兵,也獨立成營,被名為藤甲營,由紀敏兼領。 經過兩個多月的經營,整個京口已經完全在司馬珂的掌控之中,而且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勢頭。 對于京口之兵來說,老太尉沉穩、德高望重,令人尊敬;但是新接任的衛將軍,年少,朝氣蓬勃,富有激情有沖勁,而且點子多,北伐的目標明確,雖然對待部曲的要求比老太尉嚴格得多,甚至動不動便會訓斥和責罰不符要求的將士,但更令人充滿希望和激情。 尤其是那些思念故土,做夢都想著殺回中原的將士們,深深的明白,老太尉終究是老了,不可能帶他們北伐了。唯有這個年方十七,數次大戰都是遇強則強,迎敵而上,從未退讓,也從未戰敗的小統帥,才是他們的希望所在。 他們對司馬珂在背后的稱呼,都是親切的稱之為“小明公”。 ………… 小皇帝司馬衍,外有司馬珂鎮守藩鎮,而京師的中央軍徹底聽命于己,也抖擻精神,開始大刀闊斧的整理朝政。 他下令江南諸州各刺史全面推廣種植紅薯和土豆,責成左民尚書諸葛恢全力監督,否則必當重罰地方官員。 而與此同時,司馬衍又發布著名的“咸康土斷”,命令廢除僑置郡縣,王公以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土著為斷,將其戶口編入所在郡縣,注入白籍,以示與土著黃籍區別,加強了對僑人的戶籍控制。 在司馬珂的建議之下,為了減少推行白籍的阻力,司馬衍又規定白籍者第一年免稅,第二年三十稅一,此后三年二十稅一,到六年才與黃籍一樣十五稅一。 為了確保土斷之策得以執行,司馬衍規定給出一年的時間,由各州刺史及左民尚書負責白籍編戶的問題,一年之后則將派欽差帶虎賁去各地嚴查,一旦發現有故意藏匿僑人的士族,則嚴加責罰,并貶為庶族。 土斷之事,重點在于提高朝廷財政收入,也一定的程度上削弱北方僑姓高門的勢力。 此外,為了盤活經濟,解決兩晉時期錢幣不足,而且幣制混亂的問題,司馬衍又責成何充家族負責鑄造金幣,陳郡謝氏負責鑄造銀幣,而吳郡陸氏則負責鑄造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