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書迷正在閱讀:[琉璃美人煞]奪情司鳳、天才醫生穿書后每天都在崩人設、[綜同人]帶著房子穿了,可我黑戶啊、穹鏡、[劍三 少年歌行]世外來仙、[綜英美]環日飛行、大叔、Confess[卡森德拉的黑色嘉年華]、[綜漫]婚姻不美滿、頂級Alpha在等我分化
相府里,姜子牙坐在上首苦惱,聽諸將商議如何退敵,門童忽來報道:哪吒小公子攜一位道人前來求見丞相。 姜子牙道一聲快請,著令門童請人進來。 哪吒領著楊戩進了正堂,見武王與諸將皆在,于是俯身拜揖,稱一聲師叔,姜子牙一見楊戩品貌非凡,心下頓生喜悅,口中問道:你打哪里來? 楊戩答道:弟子乃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門下,姓楊名戩,奉師命前來師叔左右聽用。轉又向武王與左右諸將一一見禮,又問道:城外大肆屯兵圍困之人打何方來? 姜子牙把魔家四將與那地水火風四樣法寶說來,又道:昨日夜間,魔家四將突襲,使法寶引渤海水倒灌西岐城,是我沐浴焚香請老師元始天尊相助,借來了北海水將西岐城罩住,這才免了一場危難,魔家四將三更回營,我晨間才將北海水退去,午間,那魔家四將又來叫戰,我等出營,他們寶物精奇,傷了我方諸多大將,唯金吒、木吒、龍須虎、黃飛虎幾位將軍不曾負傷,上城墻設了□□長.槍,炮石、灰瓶、火弓火箭等物,在城墻力守,久久拖戰,魔家四將方才退去,卻又教兵將圍城,想將我等困得無糧缺草,以達不攻自破之想,我軍糧倉將空,如今也只剩下十日軍糧,糧草官押糧未到,卻教我現下如何是好? 楊戩道:師叔勿要焦躁,待明日退下免戰牌,由楊戩出營前去擒魔家四將,一戰便知其中端的,若不戰,怎好隨機應變? 姜子牙聽罷,當即允了,命武吉明日一早便摘去免戰牌,武吉才接了令,門童又來傳報:門外有兩位道童前來求見相爺。 哪吒心想,缺一個退敵的,自己去請來楊戩,這剛透露缺糧,又有人來相助力,倒真是擔得上天命相助。 兩個道童進了門來,一個穿紅,一個穿綠,與一眾人等具都見禮,姜子牙問:不知二位自哪座名山仙府而來? 穿紅道童答道:弟子二人乃是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門下弟子,弟子姓韓,雙名毒龍。旁邊這位姓薛,雙名惡虎。我等奉師命送糧而來。 姜子牙問道:糧草何在? 弟子隨身攜帶。說罷,韓毒龍打從懷中錦囊中取出一支小簡。 姜子牙接簡一瞧,心下大喜,言道:師尊圣喻,事在危機,自有高人相助,如今果如其言。 韓毒龍從袖斗里取出碗大的一個斗來,其中只盛著一斗米來,諸將見了,心下好笑,這如何能叫送糧?卻又不敢笑出聲來,只得憋著。 姜子牙卻是滿面欣喜地與韓毒龍說道:你將糧親送去三濟倉,再來回話。 韓毒龍領命去了,不過兩個時辰,倉管官兒便來報說三濟倉滿,連氣樓上都淌出了米來。 此時間,糧草充足,兵多將廣,姜子牙心內喜不自勝,著令諸將散去,今夜晚好好休養生息,明日里為楊戩壓陣。 諸將退散,哪吒帶著楊戩去歇,教門童出去買了些酒菜前來,將魔家四將能力與他們那法寶的厲害之處又細細與楊戩講了一講,要楊戩著重小心花狐貂,楊戩聽罷,問道:方才堂上,哪吒兄弟怎的不言? 哪吒說:與他們講來,不過是徒添憂愁在心,想他們rou身凡胎,又無二哥這般天眼在身,怎生防得住那無知無識空有異術的小孽障? 次日天明,武吉在城門樓上,命人取下免戰牌,不過半刻時間,魔家四將那邊已經得了消息,即刻出營,在城門底下叫戰。 武吉將此事傳回相府,姜子牙當即命楊戩出戰,略一琢磨,又教哪吒前去為楊戩壓陣。 城門大開,楊戩縱著白馬出來,魔家四將見他穿的是道服絲絳,戴的是扇云冠,騎的一匹白馬,手拿的是三尖兩刃刀,這般打扮,卻是似道非道,似俗非俗。 四將一起圍將上來,魔禮青高聲問道:來者何人? 楊戩答道:我乃姜丞相師侄楊戩,你等有何能耐,敢在此處施左道法術行兇? 四人縱馬搖槍,把楊戩圍在中心,自在城下酣戰。 哪吒踏著風火輪高立在城門上方,見不遠處有西岐押運糧草的官員,正要喚人前去攔路,要他晚上片刻進城,口中剛喚一聲武吉,那解糧官已揮著兩柄鋼刀,駕著紅鬃烈馬沖向戰場,口中還大聲呼喚道:吾來助陣! 紅鬃烈馬在圈子里橫沖直撞,甚是威武,魔禮壽忽見一將沖殺過來,心中大怒,不過數十回合,便就取出了花狐貂祭在半空。 花狐貂得了令,在空中往下降落之時,化作成白象大小,口似血盆大小,牙如尖刀鋒利,只吭哧一聲響,便將那解糧官員咬去半截兒,吞進腹中,隨后又變作個巴掌大小的貂兒鉆回魔禮壽口袋里,徒留了半截血淋淋的身子在地上抽搐掙扎。 楊戩見此情狀,不由皺眉,心中暗道:脫手須臾,便能將人吞吃入腹,轉瞬便就遁走,難怪哪吒兄弟要我注意這東西。 楊戩修煉的□□玄功,乃是玉鼎真人心血大成之法,有萬般玄妙,見魔禮壽又將那花狐貂祭起,他催動心法,任由花狐貂將自己也吞進腹中。 哪吒瞧此情狀,口中嘖嘖,心道楊戩也是個狠人,半分不嫌棄那花狐貂腸胃里臟,正要隱匿了身形跟那魔家四將回營去瞧些熱鬧,武吉卻是駕著快馬回了相府,高聲呼喝著:不好了!把楊戩被花狐貂吃進腹中的事情與姜子牙說了,害得老人家悶悶不樂,在府中暗自納悶兒,哪吒請來的人怎能一仗便敗?卻教哪吒去城門樓前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