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書迷正在閱讀:熊貓下山、傻徒兒今天又走火入魔了、婚后每天都給相公預備著葬禮、寄生之子、嫡小姐靠讀心屢破奇案、炮灰是滿級大佬[快穿]、關于我的眼睛轉生成我老公這檔事、侯府主母[重生]、太子今天火葬場了嗎
他生怕時傾離了他,做出什么傻事來,不肯跟卓夫人走遠,母子兩個在靈堂外角落里便爭吵了起來。 “把你這身喪服,給我脫了!”卓夫人鐵青著臉叱斥道:“你哪有資格給你四姨服喪?不要用你的齷齪念頭,惡心你四姨!” 她沒有跟柴卓氏談起過兩家兒子的不倫之情,但她猜想自家妹子應該不愿意兩個孩子發生不倫之情。畢竟柴時傾是柴家最后的血脈,柴卓氏當然希望看到兒子正常地娶妻生子,為柴家傳宗接代,開枝散葉。 元愷卻認為,他得到過四姨的親口托付,四姨已經認可了他同時傾的關系,因此他必須為四姨服喪,以表達孝心。同時也要通過喪儀,來確認并鞏固他跟時傾的關系。 母子倆正在爭執,世子爺楚英睿處理完了王府的大小事務,抽空前來拜祭上香。 自從跟著父親學習處理庶務之后,元愷在景仰之余,不免添加了敬畏,見父親到來,他趕緊收聲,規規矩矩地垂手侍立。 卓夫人上前一步,在丈夫面前附耳低語:“你看他穿的?!?/br> 楚英睿掃了一眼兒子,說道:“你們且跟我進去,先行拜祭上香,死者為大?!彼Z氣淡淡的,聽不出喜怒。 楚英睿在靈前上了香,等時傾上前回禮時,淡淡地問了一句:“你想送你娘回金川?” “是。侄兒就只這一點孝心可盡了,還請世子爺成全?!睍r傾在卓夫人跟前,還可以柔中帶剛,但在楚英睿跟前,只能示弱。 楚英睿不置可否,只道了一句:“人啊,終歸是要有一死的,節哀順變吧?!?/br> 祭拜禮畢,楚英睿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徑自帶著夫人兒子轉身離開。 出了靈堂,楚英睿讓卓夫人自去理事,轉頭向元愷道:“你跟我來?!?/br> 元愷以為父親只是要「借一步」說話,不想,父親竟把他帶回了自己的書房。 見父親摒退下人,又命心腹守好門窗,元愷漸漸感受到父親的嚴肅,他很是忐忑地問:“父親有何事要說?” 楚英睿沒有答話,而是沉著臉,久久地沉默著。 書房里肅殺的氣氛,讓元愷暗暗心驚。就在他被父親的氣場逼迫得背上直冒汗水之時,才聽見楚英睿淡淡地帶著譏諷意味地問道:“給堂姨服斬衰,你倒是會做孝子賢孫,不知我死了,該給我服什么喪?” 第23章 元愷一往情深深幾許 元愷一往情深深幾許 楚英睿話說得極重, 嚇得元愷一下便跪了下去,垂著頭,吶吶地不敢說話。 他敢跟母親叫板, 揚言要盡妻禮, 為公婆服斬衰。但在父親面前,他卻沒這個膽氣。 良久, 楚英睿才又問道:“這斬衰,是你要服, 還是柴時傾叫你服?” 聽父親的語氣甚是平靜, 不像母親那樣憤怒, 全無轉寰余地, 元愷心頭稍定, 才小聲回道:“兒子想著, 既然同小傾好了一場,自然該為他的母親服喪守孝,稍盡心意才是?!?/br> “那你說說,你同柴時傾好了一場, 到底好到了什么程度?”楚英睿微微俯身, 把兒子從地上拉起來, 指了指旁邊的椅子,叫他坐下說話。 父親居然關心起自己同小傾的感情來?什么意思? 跟隨父親學習理事兩個多月來, 元愷對父親的認識越來越深, 父親是個冷靜理智得近乎無情的人。 「無情」并不是元愷覺得父親沒有感情,恰恰相反,元愷覺得父親是一個感情相當豐沛細膩的人。 只不過, 當感情遇到鴻圖大志之時, 所有的感情都得靠邊站!當需要做出選擇時, 感情是最先被拋棄的。 功利的人,對待感情的態度,也是功利的。 基于這些認知,元愷并不覺得父親是真的關心自己的感情,父親問這一句話,必有深意。再聯想到父親曾警告過他,不可讓小傾成為自己的軟肋。 因此,元愷吱吱唔唔,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心頭一急,竟漲紅了臉。 楚英??粗鴥鹤幽樕兓?,帶著嘲諷地笑道:“瞧你這樣子,喜歡他,想是喜歡得緊了……” 元愷本能地想否認,他還沒敢開口打斷父親的話,又聽父親說道:“阿愷啊,人心隔肚皮,你對那柴時傾析肝吐膽的好,說不定柴時傾根本沒把你當回事,人家就跟你玩玩罷了?!?/br> “不會的!”元愷顧不得無禮,直接開口反駁道:“小傾對我好著呢!我拿話試探過他好幾次了,他都是一心一意維護我的,你看看,咱們叫他寫信,他便寫了,叫他抄信,他也抄了。你還稱贊過他,說他抄信時用了心,這就說明,他喜歡我,什么事都肯為我做的?!?/br> “他想扶柩回金川,說不定,他一離開王府,海闊天空,就此一去不回了?!辈駮r傾扶柩回鄉之后,還會不會回來,才是楚英睿關注的重點。 元愷一下急得跳了起來,情急之下,沖他父親直揮手,反駁道:“不會的!小傾一定會回來,我在這兒呢!他一定會回來?!彼男A那么喜歡他,哪怕受了傷,斷了腿,爬也會爬回王府,跟他相守在一起。 自己不過才說了一句柴時傾的不是,兒子便急紅了眼,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楚英睿心頭大為不屑,心知,自己的警告落空了,柴時傾已經是兒子的軟肋了,殺心在楚英睿心頭升起。 不過楚英睿心機深沉,并不會對柴時傾立即動手,亦不會將實情告知兒子,免得父子間生了嫌隙。且等利用完了柴時傾,再尋他個錯處,借他人之手除去。替兒子消除隱患,又不讓兒子生疑,方才是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