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書迷正在閱讀:美強慘男配滿級重生了、[綜漫]松田警官想要自救、救了那個反派之后[穿書]、[綜漫]真酒在酒廠拐帶勞模的日子、他對嬌氣包真香了、踹了渣攻后被大佬盯上、[綜漫]看得見的降谷君、[綜漫]在兩個平行世界橫跳的我經歷了什么、分手后,我意外反攻了[電競]、[韓娛同人]愛美之心
盡管這個時候,中獎的概率已經拉低到了二十分之一,但仍然擋不住大家的熱情,無論你的概率是多少,20萬這個數字足夠讓人產生幻想。 按照觀眾的邏輯:自己一個人看,那中獎概率是二十分之一,但如果拉著全家呢?一家有四口人,那就成五分之一,如果把長輩們都帶上,中獎率還能再飆升。只要看的次數足夠多,那中獎的概率就能無限上升。 畢竟中獎就是五千塊錢。哪怕從上映第一天一直看到最后一天,天天去,場場蹲著,如果真能中獎,成本立刻就回來了。 一傳十,十傳百,你帶我,我帶他,看過一遍看第二遍。 起初為了錢去的人更多,但看完電影難免有感受,少不了發個朋友圈,曬曬電影票,聊聊劇情,鋪天蓋地各個社交平臺,提到電影就有《插花店》。 并非所有人都關注了賀聞昭的抽獎,但大部分人手機中都下載了社交平臺,閑暇時間翻一翻,打發時間。 無論他們干什么,總能猝不及防地看到《插花店》,不是這個看,就是那個看,總結一句這個電影真好看,入股不虧。 架勢活像復刻了《病毒營銷》。 慢慢的,單純為電影來的人數量漲了上來,比例逐步提高,最后竟然超了抽獎來的觀眾。 而這個時候,電影的票房已經遠遠超了十個億,電影大盤已然炒熱,暑期檔本就上限高,這次更拉高了天花板,每天的電影總票房都在創新高。 賀從來不讓自己虧錢聞昭老神在在,早已預料到這個結果,靠噱頭博眼球拉前期流量,炒熱大盤,再靠流量沖排片,用排片推高票房,票房到了這個份上,延遲密鑰板上釘釘。 接下來靠的除了電影的實力,口碑,還會有不斷延長的排片保住電影的曝光。 有了密鑰的延遲,票房只會越來越高,于是密鑰繼續延遲,票房繼續水漲船高,良性循環,直到絕大部分電影受眾都去看過,再無吸引力。 一環扣著一環,絕佳的病毒營銷方案。 如果電影能拖兩個月再下映,賀聞昭不僅虧不了錢,還能凈賺一筆。 作者有話說: 延遲密鑰就是電影延遲下映的意思哈—— 第75章 金虎獎 快要大結局了,本章接番外點單 事實比賀聞昭預料的還要完美。 原本電影院預計六月上《插花店》, 八月上另一部特效大片,兩部電影接檔,電影院預計八月份《插花店》當日票房會下滑, 正好借機減少《插花店》的排片, 把多出來的排片換給特效大片。 沒想到原主的主角光環生效,特效大片突然臨時撤檔, 八月再沒有能對打的大片,小片不肯進來當炮灰, 讓《插花店》又風光了兩個多月。 直到十月國慶檔, 才有新大片上映, 電影院方才調整了《插花店》的排片?!恫寤ǖ辍芬圆怀^5%的排片又延續了一個月, 十一月后排片調整到2%以下, 直到等來賀歲檔, 才徹底下映。 最終票房落點到40億。 票房的火速暴漲,極大地推動了葉知秋的事業線和名譽線發展。 從前觀眾提起葉知秋,想到的除了他那堆真假少爺的絕世大瓜,就是張嘴瞪眼的鬼畜演技,《插花店》剛上映時想到是葉知秋當主演, 觀眾心里都要打個顫, 權當為了五千塊「努力工作」,看了才知道驚艷。 葉知秋的角色看起來不顯山不露水, 絕大部分時間情緒都是平靜的, 發現尸體他不驚訝,被警方懷疑殺人不生氣,被學員栽贓嫁禍也不惱, 從始至終看不到劇烈的情緒波動。 這樣一個角色, 乍一看是很好演的, 適合面癱新人,偏偏葉知秋演出了一種毛骨悚然的秩序感和強迫感。 他花園中的花整齊得像在軍訓,他修剪花枝的工具有序排列,彼此間距相等。 即便身在警局,他喝水,都要保證杯子每次拿起來和放回去在同一個位置。 他坐在審訊椅上時的姿勢,雙肘抵著的方向,整部電影中都沒發生過一點變化。 盡管他來來回回坐過很多次,每次都抵在扶手最中央的地方,活像一個人工智能。 葉知秋的走路也非常有意思,每一步大小間距都是一樣的。 電影中警方監視他的居家生活片段,葉知秋做飯看似隨意的抓米,每次丟到廚房稱上重量都一致,不多不少,葉知秋每次倒水喝,滿滿一壺水,永遠倒八次剛好喝完。 都是細節,不注意看的人或許就輕輕放過了,而一旦注意到,就是后背發涼。 整部影片直到最后都沒有交代葉知秋的角色到底是不是幕后黑手,是不是反社會人格,但沒有一處細節不在交代他的性格。 影評人們閱片無數,擅長扒電影細節,早在電影剛上映第二天,就有人做出了完整的角色分析,把葉知秋的角色的所有違和感強迫癥表現統統列了出來。 不少二刷或者看過影評再去電影院的人帶著已經知道的特征檢驗,越發覺得這個角色恐怖。 “不要問我你的演技怎么樣?!比~知秋的表演老師曾說:“你應該問我你的外貌發型膚色身高體態服裝鞋子飾品是否滿足要求,是否貼合角色形象,能否讓觀眾入戲;你為人物設計的行為動作是否符合人設,是否貼合現實,有人氣兒,是否立得起來,有沒有背離性格本身;你的臺詞有沒有刻板,有沒有播音腔,符不符合角色的生活背景,如果是方言電影,你的方言說到位了沒;你有沒有深度挖掘過角色的內心,當你開始表演時,有沒有入戲,有沒有本人的情緒和角色的情緒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