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搞基建 第126節
因夏國為賑災一事奔波,蒙陽便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再與簡玉衡一較高下。 蕭瑾差事人做事的時候可不管他是文官還是武將,只要腦子聰明靈活就使勁的給你安排活計,簡玉衡恰好就是那個聰明的。 蒙陽從一開始的戰意凜然,到如今屢次邀戰失敗,已經漸漸沒了斗志。 他原想在燕京多留幾日,看看后面還有沒有機會,可司徒恭待不住了。 開封府還等著他回去治理呢。 另有遷都一事,也有一堆的繁瑣事情等著他們,司徒恭這沒多長時間在燕京耗著。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哪怕司徒恭不討厭蕭瑾,可終于到了該分別的時候。 蒙陽也到底沒能實現心愿。 吃了夏國一個悶虧的關翰林同樣憋屈,蒙陽好歹找到了人,對上了臉,他想找一開始那個小侍衛,找了這么多天卻愣是沒看見。后來有一回,夏國皇帝出門的時候跟前帶了不少侍衛,關翰林想著這回他總算是能找到了吧,結果看過去的時候,好家伙,一個人他都不認得,且都長了一張大差不差的臉,一眼看去差不多,更別說認人了。 這回不行還有下次,關翰林自己悶,也不忘安慰蒙陽:“下回肯定還有機會的?!?/br> 蒙陽搖了搖頭:“下回縱使再見,說不定也得戰場上?!?/br> 是敵是友都不好說呢,哪能隨意比試? 燕國大軍啟程那一日,蕭瑾特意歡歡喜喜地前去相送。 然而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司徒恭想到這些日子自己在蕭瑾身上也悟到不少,一時也生了些許離愁別緒。 今日一別,也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再見時又會是什么模樣。 蕭瑾心里已經摩拳擦掌了,走了走了。終于走了。司徒恭他們早點走也挺好的,以后他們在,自己還份顧忌著面子,還施展不開呢! 等司徒恭走了,他才能真正放開胳膊去治理燕京。 第144章 人參 ◇ ◎東北有寶貝◎ 燕京漸漸淡出了蒙陽等人的視線。 關翰林滿腹憂愁:“臨走前也沒問出來那人到底叫什么名字, 可惜可惜?!?/br> 蒙陽問:“怎么,還惦記著他?不過是個侍衛罷了?!?/br> 關翰林心道你肯定不懂,畢竟當初你雖是平局也沒輸, 可他卻輸得極慘, 差點連胳膊都廢了。那小侍衛隨機應變的本事實在是高,讓人既服又不服,以至于關翰林胳膊好了之后, 老是想跟他比劃比劃,最后卻連人都找不到, 別提多讓人心煩了。 這人吧,最怕惦記了。一旦惦記上,便覺得從前那些對手都可有可無。關翰林腦中不止一次的復盤當日的比試, 他又信心,若是再來一次的話, 肯定不會失手??墒郎掀珱]有如果,這也成為關翰林心中最大的遺憾了。 關翰林只盼著,往后他們跟夏國還有交集,并非是在戰場上的交集, 而是別的。若是可以, 她想跟那個侍衛堂堂正正的比一次。等下一回, 他絕對不會允許自己輸的那么狼狽。他得告訴所有人,他, 燕國的關翰林關將軍, 還是一如既往的驍勇! 關翰林因而問蒙陽:“咱們跟夏國往后還有合作的機會么?” 蒙陽偷偷瞅了一眼前面一馬當先的司徒恭, 高深莫測道:“這就得看咱們陛下的意思了?!?/br> 關翰林嘿嘿一笑:“我看陛下同那為夏國小皇帝相處的倒是挺好。陛下性子獨沒有朋友, 若是真同夏國那位交上心了, 倒也不錯?!?/br> 蒙陽拍了他一下, 嫌棄道:“你以為陛下跟你似的,陛下心里裝著雄圖大業,哪有那么多閑心思交友?只怕這次回了開封府,就忘了夏國那群人什么模樣了?!?/br> 蒙陽說得信誓旦旦,司徒恭也覺得自己多半會忘。 不過等抵達開封府、收拾齊國留下的那一堆爛攤子的時候,司徒恭卻并未像之前那樣干脆果決,一律斬首,而是不自覺的用了迂回戰術,手段不知比從前溫了多少。 就連賀辭看了,也忍不住打趣:“陛下的性子倒是比從前好了許多?!?/br> 司徒恭不信:“有么?” 他怎么覺得一點沒變了呢。 賀辭煞有介事地點點頭,不過司徒恭卻并未放在心上。他如何處事,如何御下,一向不甚在意旁人的看法。是狠辣也好,溫和也罷,全憑他的心意。 司徒恭即便手段溫和,那也依舊比蕭瑾狠上十倍不止。雷霆之下,眾人豈敢生亂?原先被押進大牢里頭的齊國老臣,雖然沒死,但也不比活著好到哪兒去。 司徒恭勉強留了他們一條命,卻也斷了他們過好日子的念頭,也絕了他們子孫后代入仕的念頭。司徒恭是饒過他們,卻并不放心這些人。比起齊國的后人,還是燕國人用著更為放心。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開封府在司徒恭的震懾下,幾乎沒有出什么紕漏。司徒恭也成功將都城從北邊牽到了開封府。 燕國皇廷改遷過來的都過來了,皇室中只剩下兩支留守原來的舊地看守。 把控中原之后,司徒恭便馬不停蹄地開始cao心農事。糧食、田產、稅收,此三樣才是司徒恭揮兵南下的關鍵所在。 他不允許齊國在自己的治理下還比不得原來百無一用的齊國。 無獨有偶,蕭瑾也在cao心農事,且他的動作可比司徒恭要大多了。中原耕作已久,產量自不必說。蕭瑾這邊新得的山東、華北一帶,也是精耕細作,久于農事,但是東北那邊卻少有人定居,因其東邊還有頻頻作亂的高句麗。 齊國尚在的時候,高句麗便不大安分,齊國時不時要派兵鎮壓,如此方才能保東北全境安寧。只是派了士兵駐守,仍然抵不過高句麗的不要臉,偷偷潛入齊國境內掠奪的行為時有發生,屢禁不止,也叫當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托了他們的福,沒有多少人愿意去那夷人眾多且鳥不生蛋的苦寒之地。 只是這并非蕭瑾所愿。 索性這次兩國開戰,蕭瑾趁機賺了一筆不小的錢,他便將這筆錢用在了東北開荒一事上。他先是調了十萬軍隊、拖家帶口的駐扎在東北,這樣做一則抵御外地入侵,告訴高句麗他們,東北這一帶自今往后得歸夏國管了,若再敢來犯,得先掂量掂量自己夠不夠份;二則,也是為了屯地,早日將這大片大片的荒地開墾出來。 這么一大片沃土。若是不用來耕地,豈不是暴殄天物了? 因為有了之前在兩廣開荒的經驗,蕭瑾派過來的這些士兵對這件事情并不抵觸。東北雖比不得他們老家,但是朝廷給的待遇卻極好,在那兒扎根九年十年,不說能在臨安府買棟宅子,在燕京買宅子肯定是行的。 富貴人家的不屑去,但家中貧寒的卻求之不得。先前去兩廣帶的士兵如今是什么樣子,他們也早有耳聞。如今。這些人的日子過的可真不錯,可兩廣他們是去不得了,這東北卻是意外之喜,不得不把握住了。 去了便是包吃包住,這點已經足夠吸引人了。 與此同時,蕭瑾還又派了蘇仿帶隊前往,發揮余熱。 兩廣一帶已經成了體系,后頭的事兒換個尋常人都能做,但是東北這邊還沒開始,需得找個專業的、鎮得住場子的人來發號施令。巧了,蘇仿就正合適。 不過到底讓人家兩頭忙活,蕭瑾不僅給他提了三級,更許了不少封賞,看得馮慨之都眼熱了: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圣上分憂本就是理所應當,上給他那么多東西又何必呢?這不是浪費么?!?/br> 還不如給他呢,他還能替皇上分憂,日日說好話,哄皇上開心呢。 蕭瑾毫無顧忌地翻個白眼:“你怎么這么看不得蘇大人?要不朕將這賞賜給你,你替蘇大人前往東北指點農事,如何?” 馮慨之嚇得瘋狂搖頭。 蕭瑾見他知道怕了,又嚇唬了一句:“往后再敢拿蘇大人胡說八道,就把你也攆去遼中,同那高句麗做伴兒去!” 馮慨之立馬閉上嘴吧,得了,他還是少說兩句吧。 他已經是過期的御前紅人了,比不得蘇仿,如今正盛寵優渥呢。 羨慕!嫉妒! 浩浩蕩蕩地大軍從燕京出發,直接前往遼東一帶。 這事兒燕京的百姓也一早聽說了。遼東那地方,多少年了都是不毛之地,沒有一丁點兒好起來的意思。齊國百姓大都抵觸那個地方。 可蕭瑾股動人的法子卻高明得很,實在讓人無法不心動。 除了給房還給衣裳,甚至還給糧種借農具,這……這天大好消息,把燕京城的百姓都砸的不輕,就連上東一帶的貧苦百姓也仿佛云里霧里,理不清頭緒。 這條件誘人是挺誘人的,可就是太好了點,好到他們不知真假,不敢親信。 萬一是假的呢? 萬一夏國那邊就是故意騙他們去的呢?夏國就算豐收了,也未必能勻得出那么多的糧種吧?待會兒若是拿不出來,夏國朝廷面上無光準備發落人的時候,他們是不是得先請罪? 真是請罪的話,那他們豈不是羊入虎口了?……罷了罷了,還是再多等等吧。 看看效果的朝廷究竟想干什么? 蕭瑾本以為會有大批的人趕著來報名,結果一連等了三天都是反響平平。 蕭瑾這才坐不住了,差人出去打聽了一番,放才知道原來是自己開出的條件太好了,以至于眾人保著懷疑的態度。 蕭瑾實在無語,難道這年頭稍微對百姓他們好一些都不行了? 強行逼他們去肯定是不行的,反而會引起動蕩,只有他們自個兒心甘情愿的去,事情才有戲。 沒辦法,蕭瑾只好祭出了大招。 不出一日,燕京城乃至山東一帶,忽然流傳了一個牽動無數人心弦的消息: 有人在遼東挖到了一顆千年人參,都快長成人形了,珍貴異常。只這一顆便價值千金,可保下半輩子富貴無虞! 作者有話說: 蕭瑾:種地養參兩不誤! 第145章 遷徙 ◇ ◎忽悠大法真好使◎ 這事一經傳開, 立馬鬧得沸沸揚揚。 包括燕京城在內,所有人都在討論那位格外幸運又格外神秘的采參人。這故事并非空xue來風,因故事中那主人公姓甚名誰、家住何方、靠什么營生, 說一一說了清楚, 也可查證。 后又有些人跳出來,道自己與那故事中的某某認得,在何處見過面, 又談及他如今得了這筆意外之財后如何富貴,總之——如今百姓中間就沒有不羨慕這個人的。 世人愛財, 這是人盡皆知的,哪怕像蕭瑾這樣坐擁一國的皇帝也會因為銀錢不夠而煩惱,更不必說一文錢掰成兩文錢話的普通百姓了。 有那些愛冒險的, 已經借著官府召人開荒遼東一帶的風,早早地就報名去了, 攜家帶口的想要去發一筆財。不是他們想要闔家都去,而是官府說了,只有闔家過去,才會給送房子跟開荒的農具。 哪怕到時候發不了財, 他們也不吃虧, 去了那兒怎么著都有房子住, 有地耕種,雖然地方貧苦了些, 房子也不會是什么好房子, 但是好歹有個盼頭。 最大的盼頭, 就數那野人參了。 還有些謹慎的, 抱著安土重遷的念頭, 既想要人參, 又不肯拋棄故土,最后多方打聽,才得知遼東一帶的許多山上確實長著不少野人參,只是不好挖。 還有便是,那地方水土適合種人參,若是家種,同樣能養得好。 這當然也是蕭瑾散布出去的。 東北那一塊的確有野山參,但是蕭瑾也不打算讓人過度開采。眼下是不得已拿這個當作噱頭把人給引過去,等一年之后,他就準備徹底禁止百姓上山采摘人參。不是蕭瑾小氣,野山參這玩意兒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長出來的,若是全都進山采,要不了多久便會被采得精光,等三五年后滅絕了,他哭都不知道找誰哭去。 那地方適合種人參也不是誆他們的,等他們到了時自然會明白。但人參也不是誰都能種的,說來說去,最保險的還要數種地。 要是都給他去種地,那自然最好了。 半月中,一批又一批人被這人參給迷住了眼,選擇去東北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