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古代搞基建 第117節
眾人悲戚道:“大人三思啊,眼下南有夏軍,北有燕軍,齊國便是由三頭六臂也擋不住這么多的精兵強將,咱們拼死抵抗又有什么意思呢?” 還有人道:“朝廷遲遲不放糧食,反而要收了咱們的糧食,可見是把咱們往死里逼。這樣的朝廷咱們何苦替他死守?鄧大人,您就可憐可憐我們,放我們一條生路吧!” “是啊鄧大人,咱們只想活命,別的事一概不求。城中眼見著已經沒糧食了,若不投降,難道真要活活餓死?” 下面跪著的還有一個濟州鹽商鄭家的大老爺,他同鄧喜為相熟,所以道:“您家中也是有位高壽的老夫人,想必也能知曉我們的心境。這投降一事為的不只是咱們自己,也是為了家中的老弱婦孺。誰家沒有老人?誰家沒有小孩兒?總不能讓他們跟著我們一起餓死吧?” 鄭家有錢,也存了糧,但是如今的情況是——城中已經買不到糧食了。越是家中富貴,越不能坐以待斃,今日前來請愿,便是鄭家人起的頭。鄭家大老爺想的也簡單,不投降的話,夏國人遲早都是要攻破城門的,等那些軍隊攻進來了,他們家的家產還能保得???唯有如今先投降,賣個好,才能保全大部分的家財。 商人的得失心總是特別重,所以鄭家人再三鼓動城中百姓,讓他們請愿投降。 效果也是顯著。 官衙門口地方并不大,多少人想跪在這兒都找不到位置,于是沿著外頭的大街一路跪下去。 一眼望不到盡頭。 那些不愿家破人亡的尋常百姓,聲淚俱下地求著鄧喜:“大人,求您了,您就先降了吧,就當是保全濟州城所有的老百姓了?!?/br> 鄧喜對這些人的哀求并未入心,因他根本不在意這些人的惶恐跟不安。如今事情達到他想要的結果,這才是最重要的。 為了表明自己剛正不阿,完全是為了百姓的生死存亡才做出這樣的選擇,鄧喜故意面露遲疑,似乎是被眾人的話給說動了一些。 百姓們見狀,以為是看到了希望,越發卯足了勁勸降。 一來二去,有來有往,足足勸了半個時辰。 鄧喜本來還想再裝一裝的,可他站了半個時辰腿實在酸澀,有些撐不住了。 今兒偏日頭還大,鄧喜望著下頭那些跪得搖搖欲墜的老年人,也怕他們在衙門口出事賴上他,故而終于不端著了,眼中擠出一絲絲淚水,哽咽著道: “……是本官無能,對上無以報效朝廷,對下不能安撫百姓,對外亦不能擊退來敵。如今被迫投降,不是你們的過錯,全是本官一人的過失。日后朝廷若是想要清算,本官一力擔下所有罪責,絕不會叫爾等替本官擔了這個罵名?!?/br> 鄧喜義正言辭,感動了不少人。 簡玉衡跟孟楚趴在對面的墻上,將這一切收歸眼底。 孟楚道:“這鄧喜還真是個妙人?!?/br> “我看是小人才對?!焙営窈獠粠魏胃星樯实脑u價道。小人也并非是敵人,只要物盡其用,便能有大用處。 他們在這邊看了半天的戲也看夠了,如今濟州投降已經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兒。城中上上下下就沒有一個愿意與夏國繼續開戰的,民意如此,還有誰能逆著民心行事? 鄧喜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才送走了這些百姓之后,立馬決定開城投降。 簡玉衡看了看天色。 才是傍晚,這一天還沒有過去,他也沒有在圣上跟前食言。 確實只花了一天功夫便破了濟州城,還沒有費一兵一卒。 濟州投降乃是一件大事兒,蕭瑾親自前往,以夏國皇帝的身份接受了鄧喜的投降,當日便帶著大軍進駐了濟州城。 鄧喜也是頭一次見到這位傳聞中的夏國皇帝。方才投降的時候,他就忍不住打量了好幾眼。真是年輕啊,還年少有為,只花了兩年就把夏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甚至已經超過了齊國。這樣的手段,真是少有人能及。 鄧喜再次確定自己沒有跟錯人。 他如今擔心的是蕭瑾會不會為了在濟州安插自己的人手,直接把自己給替了,或者把他給分配到別的地方也未可知…… 好在鄧喜最后發現是自己多慮了。 蕭瑾的確換了一批人,也安插了不少去年考上的進士,但卻并沒有將鄧喜換掉。 鄧喜這人,他已經從孟楚那聽了個大概。小人一個,但卻極懂得審時度勢,且濟州投降一事他也是出了大力氣,自己總不能過河拆橋吧? 蕭瑾不僅沒有對付他,還給他封了一個榮恩侯,以示看重。 夏國的考核制度改了之后,連虛職的俸祿也改了,如今什么侯爺國公之類的領的俸祿都是少之又少,只有頭頂實職在衙門做事的才有正經的俸祿領。 給鄧喜封個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不費錢的事情,蕭瑾并不在乎什么。 反倒是鄧喜因為此事大受震撼。 他本以為簡玉衡之前說的那些話都是哄他的,沒想到還真撈了一個侯爺。那可是侯爺啊,若是他在齊國也能當侯爺,哪還用得著受岳家的氣? 真是老天開眼了,到現在才眷顧他。 就因為這侯爺的身份,鄧喜覺得自己自此之后都不一樣了。獻城前,鄧喜在家還是唯唯諾諾不敢吱聲,可獻城之后,他在家里變真正的無法無天了。 如今他都不受齊國管了,還怕那些做甚?鄧喜把自己受的這十幾年的氣全都發xiele出來,對著妻子一頓好罵,甚至還一怒之下直接把妻子給攆出了濟州城。 她不是一天到晚念著自己的娘家嗎?如今正好遂了她的心意,讓她徹徹底底的回娘家吧,他鄧侯爺可不伺候了! 鄧朱氏被趕出去的時候氣都氣糊涂了。 她下意識的就準備向人家求助,于是人還沒到開封,告狀的信就先到了。 可她不知,朱家如今也是處境艱難,進退維谷。 鄧喜投降一事導致朝中上下議論紛紛,他們齊國可從來沒有未戰先降、主動獻出一城的先例。鄧喜的背刺讓齊國朝廷顏面大跌,朱家也因為有這么一個女婿,已經被人給擠兌得沒邊兒了,昨兒又被齊皇怒斥,當真是里子面子都丟了。 齊皇越發覺得朝中上下都是廢物了,平日里啃食朝廷,出了事之后卻一點擔當都沒有。這個朱家的女婿更是無恥,他恨不得直接將朱家上下直接斬首。 好懸被人勸住了,否則朱家就不只是覺得丟臉,沒臉見人那么簡單了。 朱家的動蕩皆因一人而起,這會兒聽到女兒的消息,朱老爺恨屋及烏,連信都不想看了。 雖然蕭瑾人不在開封,卻能夠想象開封如今的混亂。對比他這一邊,一切都是那么風平浪靜,歲月靜好。 此次鄧喜投降給蕭瑾很大的啟發,蕭瑾覺得,往后攻打城池完全可以借用這個法子,到時候又不會折損士兵,又不用擔上罵名,真是兩全其美呢。 有了濟州做基地,蕭瑾的目光便重新放在了開道大事兒上。濟州以東還有益都府,這塊地,蕭瑾同樣也要牢牢握在手里。 好在有了鄧喜提供的堪輿圖之后,蕭瑾跟眾人討論了半日之后,已經有了初步的主意。此次依舊是朱雀軍先行,先去那兒打探消息,等打探完了他們再來仔細琢磨攻城一事。 鄧喜見蕭瑾對那益都府勢在必得,知道夏國肯定是不會輕易放棄的。這般時機,倒也方便了鄧喜。 想要讓蕭瑾記住他,光做成一件事是不夠的,他還得繼續發光發熱呢。于是乎,鄧喜立馬毛遂自薦:“圣上,微臣同益都府的知府交情頗好,不如先讓微臣一試?” 第133章 包夾 ◇ ◎就連開封府也保不住了◎ 鄧喜在蕭瑾跟前放了大話之后, 當天回去便開始細細琢磨該如何勸服好友了。 能與鄧喜成為朋友的,可想而知也不是什么心性堅韌之人,他們向來只在錢跟權兩件事上比較堅定, 至于其他, 一概都不在他們考慮的范圍內。 鄧喜寫完信之后,叫人連夜送去益都府。 待第二日益都府的知府陳稟生剛從床上起來,眼睛還沒來得及睜開, 就聽到外頭有人說有急件過來,讓他過目。 “什么事兒這么著急?” “是濟州鄧大人叫人連夜送過過來的?!?/br> 陳稟生聽是鄧喜, 迷迷糊糊地睜開了眼睛,叫丫鬟將信取過來。 他緩了一會兒,等意識清醒之后才拆了信。 知道是鄧喜寄過來的, 陳稟生還有點失望,他本還想著朝廷多少還懂點兒人情世故, 知道這會兒寄信過來安撫他,不想卻是他想多了,朝廷還是一如既往的沒心沒肺。 再看這信,鄧喜全篇沒有一個句話在說“投降”, 可他話里話外無不再炫耀自己投降之后落得什么好處。 鄧喜當真是推心置腹, 還勸陳稟生道: 人生在世不過權利二字, 他們戰戰兢兢這么多年,不過是為了保住這個知府的名頭罷了。若是真按著朝廷那樣做了, 死戰到底, 最后只能賠了夫人有折兵, 什么都撈不到, 豈不可惜? 朝廷跟齊皇并不會因為他們死戰而嘉許, 反而會責怪他們守城不力, 興許連身后的一點好名聲都沒有??扇羰琼槃荻鵀?,自然能保住半生基業。 這個順是朝著誰順,不言而喻。 至于以何種借口投降,這也不必擔心。只要陳稟生愿意服軟,夏國這群人必能想一個十全十美的法子,好全了他的名聲,一如他所經歷的那樣。 看完鄧喜的信之后,陳稟生沉吟良久,其實他何嘗不知道這些呢? 這一日,陳稟生都沒怎么處理城內的事,只叫人打聽夏國軍隊又到哪兒了,聽說他們已經把濟州治得服服帖帖,城中百姓也感念夏軍仁善之舉,陳稟生忽然覺得他們齊國輸的真是不冤了。 兩年前他們也曾攻打過夏國,臨淮關一戰,幾乎破了夏國的國門。那會兒夏國卻沒有傳出半點投降的意思,自上到下都是力戰到底的。 如今換了齊國,卻都變了樣了。 縱然他們有那么多的軍隊,可在夏國燕國跟前也猶如一團散沙。 齊皇究竟是什么德行,陳稟生能不知道?就是因為太知道了,他才對這一戰毫無把握。怎么看都是必輸的局,他若苦苦堅持還有什么意義? 蕭瑾同樣在意陳稟生的選擇。他們已經朝著益都府進軍了,若是這回依舊就能不費一兵一卒拿下益都府,那自然最好,可若真能如此,那此行未免也太順了吧。他又不是男主,那能天底下的好事兒都被他給占了? 所以蕭瑾到底還是打著有一番死戰的打算。 反倒是鄧喜,一直在他跟前篤定,陳稟生最后肯定會投降。 蕭瑾也沒有深信,就孟楚傳過來的信兒可知,益都府的情況比濟州可復雜多了。濟州自上而下都想要投降,可益都城中卻有不少老頑固,整日將忠君愛國掛在嘴邊,誰的面子都不給。且這些士紳們在地方的影響力極大,甚至可以左右陳稟生的選擇。 陳稟生自然想要投降,他恨不得當場投降給自己換一個侯爺的名頭,但是這些老不死的不同意。他們為了自己的好名聲,逼著陳稟生帶兵迎敵,還放言寧死不降,若是夏國真能破了他們的城門,他們就全體跳江而亡。 陳稟生:“……” 圣上知道你們如此衷心么?也不知道這么忠心是給誰看的。 就在眾人拉扯之際,蕭瑾卻已經抵達了益都府。 途中他們還順便收復了一些小縣城,這里頭不乏有對夏國恨意滿滿的,有一城,其縣令是個硬骨頭,拼死守城,奈何雙拳難敵四手。最后破城之時,他直接以死謝罪了,左右也追隨他而去。 蕭瑾親眼目睹這些人死去,甚至都沒來得及阻止。 他沒辦法評判齊國配不配擁有這樣的忠烈之士,可這樣的人,確確實實是因為他才去了的,頗有一種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之感。 蕭瑾心里有嘆息,但是唯獨沒有后悔。 亂世之中本就沒有什么公平可言。他不打別人,別人就會過來打他。蕭瑾身為夏國皇帝,與齊國有著天然的對立。 戰爭會帶來傷亡,更會帶來仇恨,這是難以避免的。但蕭瑾卻不能因此而滯步不前。夏國越是富裕,越會引起旁人覬覦。唯有將這些覬覦之人都解決了,才能有長久的安寧。攻打齊國,是壯大夏國,也是對其他兩國的震懾。 興許有一日,天下一統,才能讓戰事徹底消弭。 這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憑著絕對的壓制,夏國軍隊從無敗績。 只是不知,到了這益都府又該如何…… 哪怕沒進城,蕭瑾也能從城郊之景看出端倪來——益都府的繁華,絲毫不下于濟州,這樣的繁華地界,若是打壞了多可惜? 蕭瑾心里惦記著這塊風水到底,所以未戰之前就再三叮囑,讓他們往后便是進了城也不得造次,更不能損壞百姓一針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