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媽養崽手冊 第244節
書迷正在閱讀:初綰云鬢、龍太子他拒絕嫁人、綠茶學弟、賣花先生、帶著空間在七零養崽崽、艷錦、惹了小師弟怎么辦、非她不可、真公主在旅行綜藝爆火了[古穿今]、掌上棄珠
針線啊,橡皮筋,皮尺啊,蛤蜊膏,清涼油什么的。 人家就死心了。 看來這村里的確有淘貨郎。 村里當然有。 就是子敏。 聶源沒讓外人來這里放東西,就叫子敏放了。 子敏一放,那就是最多、最亮眼的東西。 為了記賬方便,聶源還安排了一下學生來陪老拐值班。 這樣也能替換一下老拐吃個飯上個廁所什么的。 而學生也很有責任心跟使命感。 賬本子記得清清楚楚的。 也給他們算半天兩個工分。 計到家里的大人頭上。 還得是在學校里書念得好,算數學得好的學生才有這個資格。 所以一時之間學生為了能有這么一個“干大事”的機會,都拼命學習。 而家長們一聽,哎? 以前都覺得上學耽誤功夫。 咋現在上學不光不耽誤功夫,能學到知識不說,竟然還能夠賺工分? 這簡直是一箭雙雕的好事啊。 于是村里上學的風氣也起來了。 這么倒騰來倒騰去的。 整個村子都有活兒干。 下地的下地,養豬的養豬,賣豬糞的賣豬糞,做飯的做飯。 村民自己晚上在家都能縫個布兜子出來,放在大榕樹底下用石頭壓著。 賣一個,家里倆月的火柴錢就出來了。 這里面賺得最多的,當然就是唐晚吟家的孟子敏。 因為人家爸媽經常去鎮上,還去市里。 自己帶東西回來不說,還帶著子敏去挑東西。 子敏進回來的東西當然好。 生意也就好。 會賺錢。 但是村民也不嫉妒。 因為大家業務面不一樣。 村民主要賣的都是自家種的菜跟自己做的手工玩意兒。 家家都賣,也就沒人會覺得子敏賣東西不好了。 而子敏也得益于這個家家賣的模式,村里人自發給看著攤子,她的時間跟精力還大大地節省了下來,專注于進貨。 …… 李芳在唐晚吟家外頭看了半天,是真的羨慕。 村里好多人都說孟子敏做生意賺的錢,比一個大人拿工分分的錢都多。 快趕上人家在廠里當工人的了。 但李芳知道遠不止這些。 因為唐家的生意,不止這一點。 那個孔秋露,就在唐晚吟家里做衣裳。 做一件收幾毛錢手工費。 她很會做衣裳,又新潮又好看,還省布料。 哪怕她說剩下的布頭都要給她,她做的衣服布料也比別人省。 好多人都是直接來孔秋露這里,跟她說自己想做個什么衣裳。 然后孔秋露也熱情,先不收錢,給人量尺,計算,告訴別人要買多少布。 人家一聽,孔秋露這里用的布料比自個兒算的少,那肯定就扯了布在孔秋露這里做衣裳了。 因而孔秋露的生意也是相當不錯。 第316章 李芳要住唐晚吟家 往年這個時節大家的冬衣早就做好了,一般裁縫到了快十一月,其實已經沒多少活兒了。 但是孔秋露就不一樣了,到現在還有好多單子。 雖然嫁去了下河村,但是每天都跟上班一樣往唐晚吟這里跑。 誰也不知道孔秋露到底掙了多少錢。 李芳羨慕地看著這個院子。 心想,這院子的風水是真的好。 誰住誰好。 孔秋露真聰明,知道抱著唐晚吟的大腿,住進這么好的院子里,現在果然也賺錢了吧。 再想想自己那一家子人。 以前叔父李山當大隊長的時候,一家人幾房人的日子還過得不錯。 干活可以挑最不累的,工分可以挑最多的。 就是分的糧食,哪怕是同樣的一百斤,也能讓他們先選。 選個頭大的,賣相好看沒有疤痕的。 還能偷偷養雞,也不怕人告,反正最后都是告到李山那里去。 但現在不一樣了。 自從李山被抓走之后,李家人的日子那叫一個一落千丈。 雖然聶源沒有針對李家,可是李家人享受慣了便宜,又怎么能夠接受現在這種普普通通的村民待遇。 所以背地里還是有人罵李山。 李芳覺得他們不對。 雖然沒有了李山帶來的便宜,可是聶源的主意一個接一個,現在村里整體都好過了。 大榕樹底下老拐記賬,一天都要賣個七八塊錢。 一個月就是兩百多,將近三百塊錢 村里總共才那么一百來戶人家,平均每戶每個月不用等年底,不用靠工分,就能掙個十塊錢,有什么不好? 雖然有多有少,可這都是白得的啊。 而且就像她一樣,以前在大隊部當個會計當得不名不正的。 現在在村小當個老師當得堂堂正正的。 掙錢沒多,但是李芳再也不自卑了。 心里也舒坦了。 她是認聶源他們的。 不管李家人背地里說了什么,她都覺得聶源當大隊長比叔父李山當大隊長好。 唐晚吟他們也不是李家人說的禍害。 叔父被抓,不是唐晚吟的錯。 李芳站在唐晚吟家門前想了很多很多。 直到被一聲呼喊打斷。 “芳子?你站門口干啥?找晚晚嗎?” 孟玉英側抱著一個簸籮,正準備在院子里曬蘿卜干。 冬天也就這么幾樣吃的了,多做點兒菜干、咸菜,等下雪了就可以貓冬了。 孟玉英從屋子里出來就看到了李芳。 剛開始還沒想打招呼。 因為家里的情況不一樣。 晚晚跟孟宇祁都有法子弄錢,弄的還不少。 所以家里總是有好東西。 小家伙的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的。 孔秋露那邊也是生意。 所以平時家里雖然熱鬧,但是很少讓不相干的人進來。 就怕看到的人心生嫉妒,回頭又去村里說三說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