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占金枝(美食) 第120節
正在說話的香梨眼見姜韶顏一下挑走了豆沙餡的不由一驚,詫異道:“小姐吃過梅花糕?” 梅花糕這種東西饒是自詡“見多識廣”的香梨在長安卻是也沒見過的,整個大周似乎只在江南道這里有,而且還不是每城都有,寶陵就沒有,只姑蘇有。 黑黑的爐子上做六邊梅花狀的模子里燒制的糕點,邊做邊吃,趁熱最好吃了。 香梨還是特意尋了個姑蘇路邊的阿嬤打聽了才知曉的。里頭的陷有豆沙、芝麻、rou等等,據阿嬤說最“正統”的味兒就是豆沙的,一般吃過梅花糕的老饕都會先挑豆沙的。 是以眼見姜韶顏想也不想便挑了豆沙餡的,香梨才會驚嘆出聲。 “書里見過?!苯仡佉Я艘豢诙股仇W的梅花糕,說道。 她在現代時就好這一口梅花糕,幼時街頭還有走街串巷的梅花糕攤販販賣這樣的吃食,待到長大了,就不多見了。 這種混合了過往記憶的吃食,一口咬下去總覺得除了好吃之外似乎還摻雜了一些看不到的情緒。 看著頭頂昏昏沉沉的天色,姜韶顏幽幽嘆了口氣。 香梨再次感慨了一句“小姐什么都知道”之后,才道:“那楊家管事丟了好大的面子回去了,吳有才也跑進衙門里了,不知道明天楊家還會不會派人來……” “會的?!苯仡伳弥掷餆岷醯拿坊ǜ?,雖有些燙手,卻拿的穩穩當當,“要是這么就被吳有才喝退了,待到此事事了,楊家還怎么在姑蘇立足?” 楊仙芝的事也不過是楊家投石問路,試探試探吳有才的反應。 眼下吳有才的“強勢”落在大麗的眼里,想來,也要開始謀劃了。 姜韶顏咬了一口豆沙餡的梅花糕:豆沙的甜味在舌尖暈開,淌入心底。 眼下她知道大麗,大麗卻不知道她,這種感覺真真不錯! 第二百五十八章 吳大人的判決 隔日一大早,吳有才眼底發黑的從床上坐了起來。 他活了大半輩子就不是什么有志向的人,更是沒想過為人稱頌、名留青史什么的??勺騼罕还锰K百姓這么一夸,嘴上說著無所謂,不在意,可一整晚還是興奮的沒有睡著。 這被百姓夸贊的滋味原來是這個樣子的嗎?吳有才頂著烏青眼坐在床上發呆:還……還挺開心的,比字寫的大有進益更叫人開心呢! 待到洗漱完,換上了嶄新的姑蘇縣令,哦不,是代縣令的官袍,吳有才整了整官帽,看著銅鏡里的自己轉了兩圈,而后出了門。 走入縣衙辦公的屋堂,原姑蘇縣衙的幾個小吏早已等在那里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眼下對著這位新上任的“縣令”哦不,是“代縣令”,縣衙的小吏們都有些忐忑。 他們聽說“吳有才”這個人已然好多年了,不過以往都是作為“摸魚”的典范被提及的,是以過往也未在意過這個摸魚的吳大人。 直到這位突然頂上了姑蘇代縣令的位置,摸魚多年的吳大人搖身一變,成了整個江南道數一數二的“好官”,這樣突如其來的轉變著實把大家驚的不輕,卻并沒有留給大家多少反應的工夫,這位吳大人人就已然到縣衙了。 昨日吳大人更是在縣衙門口“不畏強權”了一把,此事在姑蘇城中已經傳開了。 楊家當了多年的“姑蘇土皇帝”,雖然沒做過什么欺壓百姓的惡事,可還是耐不住總有人看不慣楊家的做派的。 眼下吳有才的做法顯然正中了這些人的下懷,是以如此一來,吳有才就成了這些人的表率,很受這些人的追捧。 畢竟在看得慣和看不慣之間總要選一個的嘛! 先前的大人同楊家交好,這位新上任的吳大人顯然與上一位截然不同。 果不其然,看到一眾小吏,打了個招呼過后,吳有才便開口了:“把楊家先前告煙花周的卷宗拿來本官瞧瞧!” 姜四小姐可是告訴過他了:他來姑蘇主要處理的就是楊家同煙花周的事,自然不能忘了。 見吳有才一坐下就提及此事,眾人忍不住暗道了一句“果然如此”! 這一來屁股還沒坐熱就對上楊家了。 小吏不敢怠慢,連忙把一早準備好的卷宗遞了過來。 “吳大人,卷宗都在這里了,楊家告煙花周手藝不精以至于煙花失火燒了別苑……” “別苑沒有燒吧?”吳有才聽到這里連忙開口打斷了小吏的話。 姜四小姐的事就是他的事,中秋煙花大會一事姜四小姐也算半個親歷者,吳有才當然相信姜韶顏口中說出來的話。 姜四小姐明明說了,別苑沒有被燒到。 “對,對!”被吳有才打斷的小吏連忙改口,干笑道,“燒了幾支竹子,沒燒到人也沒燒到別的地方!” “哦,那就是損失了竹子!”吳有才捏著卷宗對小吏說道,“別苑沒有事,人也沒有事,”說到這里,吳有才忍不住蹙眉,“那煙花周不肯賠竹子錢?” 幾顆竹子倒也不貴,就算他沒有多少俸祿的都賠得起,煙花周做了那么多年的煙花難道不肯賠錢? 那倒不是! 小吏聞言,互相對視了一眼,記起了最開始去煙花周的煙花作坊抓煙花周時的情形,道:“那燒毀的竹子換成市價統共指十兩銀子,煙花周表示愿意賠償紋銀千兩……” “十兩銀子賠千兩?”吳有才再次開口打斷了小吏的話,不滿道,“那怎么行?放高利都沒那么狠的,楊家想搶錢不成?” 這些時日因著姜四小姐,他同錢三也算走得近了,是以對高利的規矩也有些了解,一百倍的賠償錢三看了怕是都要驚呼“這是搶錢”了。 小吏:“……” 這話……怎么聽起來這般有道理呢? 可一開始煙花周要賠償的時候他們怎會覺得是便宜了煙花周呢? “按大周律法,頂多三倍賠償,所以賠個三十兩得了!”吳有才拍板說道,“多大點事,就他楊家貴人事多,揪著人不放!各退一步,相安無事不好嗎?” “就跟楊家那小姐一會兒要進京一會兒不進京一個樣,他們事情怎的那么多?當這姑蘇衙門是他楊家開的不成?還得圍著他楊家轉嗎?” 不等小吏再次開口,吳有才便喝道:“你們去同楊家說說,這件事要不就這么結了!” 小吏:“……” 雖然感覺怪怪的,可吳大人的話……竟奇怪的叫人挑不出什么錯處來。 因著昨晚“一戰成名”的姑蘇縣衙門口早已等了不少人了,待到大清早的衙門大門一開,小吏帶著吳有才的命令出衙門時便撞上了一眾等候多時的百姓。 “怎么樣?怎么樣了?”百姓簇擁著圍了上去,轉眼的工夫就把幾個領命去楊家的小吏團團圍住了。 小吏對視了一眼,想到出門前吳有才沒有吩咐“保密”這種話,是以爽快的把大清早吳有才吩咐的話盡數交待了。 “吳大人說了,傷了什么賠什么。楊家別苑傷的竹子市價十兩,按大周律法,最高三倍賠償就是三十兩,問楊家要不要接受!”小吏大聲說道。 這話著實將一眾圍觀的百姓驚到了,可細一想,卻又揪不出什么問題來。 眼看百姓愣在了原地,小吏也未磨蹭,出了人群,匆匆去楊家商議去了。 待到小吏走后,回過神來的百姓一陣嘩然。 “就……就賠三十兩?” “我記得煙花周最初被抓時可是要賠千兩的,吳大人居然……” “這有什么問題嗎?”有女孩子開口了。 眾人尋聲望了過去,眼見開口的是個梳著雙髻,一手拎著海棠梅花糕一手拎著鞋底酥的女孩子,看那打扮,似乎是哪家小姐身邊的丫鬟,瞧那自在的樣子,做主子的應當對這丫鬟還不錯的樣子。 “吳大人已經很是顧及楊家了啊,大周律法最高是三倍賠償,三十兩不是頂天了?” 這話……確實有道理,就是不知道為什么有些怪怪的。 香梨哼了一聲,想到自家小姐教的話開口了:“大家覺得奇怪是因為他是楊家,若是放到尋常百姓家,吳大人的判決不是合情合理?” 眾人默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張了張嘴,想說什么,卻又找不到什么可以反駁的地方。 確實……合情合理。 香梨見狀不由一哼,頓了頓,又道:“楊家的那些人難道不是尋常百姓?除了楊大人之外有官身?” 呃……這沒有。 “便是考慮到是楊大人,天子犯法都與庶民同罪呢!怎么?大周律法面前,楊大人難道還高人一等不成?” 圍觀的百姓一陣竊竊私語:這話當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便是楊家又如何?律法面前,吳大人的判決難道有問題?煙花周若是因為煙花失誤被抓,那賠錢就是了,楊家憑什么抓人? 當然,楊家也不是不能抓人,除非抓煙花周還有別的理由。 這個理由當然是有的。 對著三十兩的“巨款賠償”,楊家自然是不接受的。 楊家管事開口道:“吳大人弄錯了,我們抓煙花周不是因為別苑失火的問題,而是另一件事?!?/br> 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必不安 不是別苑失火的問題? 幾個小吏愣了一愣,卻出乎楊家管事意料之外的沒有立刻出聲,反而將手里的三十兩巨款繼續往前推了推,一副分外燙手的樣子:“一碼歸一碼,別苑失火的事且先解決了?!?/br> 來時吳大人可是千叮嚀萬囑咐好的。這送三十兩銀子的事若是都解決不了,可不要叫吳大人生氣? 才來了姑蘇一日的工夫就拍板定下了這件事,足可見吳大人是個爽利人。 被推了三十兩銀子的楊家管事也覺得燙手:楊家會缺三十兩銀子嗎?若是拿了,也不知道會叫外頭的百姓說什么呢?是以連忙推了回去:“這不行……” 如此一番推來推去,連三十兩銀子都送不掉。其中一個小吏也被推出了幾分脾氣,暴躁道:“讓你拿你就拿,你當這是客氣呢!給你三十兩銀子是叫你莫要再拿別苑失火的損失做文章而已!” 這話一出,楊家管事也愣住了,一個不察,那三十兩銀子就結結實實的被塞在手中了。 看著總算消停不推卻的楊家管事,幾個小吏對視了一眼,深吸了一口氣:謝天謝地!總算把事情辦妥了!吳大人雖說才來一日,可當真是慧眼如炬,說的不錯,楊家真是“貴人事多”,麻煩死了。 這三十兩銀子的事傳出去雖說不好看,可都已經結結實實的接過來了,也還不回去,楊家管事怔了片刻,只得苦笑著作罷。 罷了罷了,接銀子就接銀子吧,被人笑話楊家小氣還只是小事,大事是另一件事。 “我們要抓煙花周是為了另一件事?!睏罴夜苁掠浧鹆俗约叶蛉说慕淮?,連忙開口說道,“前些時日,江南道各地在傳的大麗之事諸位可有耳聞?” 這件事……自然是有的。先前那個同楊家交好的大人被革職前為此跑的可勤快了,說是這個楊二夫人就是傳聞中的大麗。 那個所謂的大麗雖說沒搭上什么人命官司,不曾親手殺人,可身上卻委實不大干凈,大麗藏在楊家的事這般傳出去,可當真叫楊家好一通解釋。 當然,結果是解釋是解釋了,叫人挑不出錯,卻也不信。 “我們懷疑煙花失火之事只是個幌子,就是為了借用什么大麗來整治我們楊家而已?!睏罴夜苁聦π±粽?,“因著一切是從煙花失火引起的,所以這個煙花周極有可能同人合謀,這才是我們要抓煙花周的理由?!?/br> 原來抓煙花周是這個理由,幾個小吏互相看了看,這么大的事,他們當然不敢擅作主張了,萬一吳大人不高興了怎么辦? 跑了一趟楊家,三十兩的銀子給了,卻帶回了這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