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相逢千秋夜(02)
書迷正在閱讀:內宅二三事(女主男奴,np,sm)、白眼狼,我不愛你了(快穿)、別碰我meimei、她們之間-絕望與希望、肥rou合集(粗口調教,bdsm)、林素、唐小姐已婚未育、乖乖挨cao的少女們(調教,sm,粗口)、澹月微遲、她坐擁江山,享無邊孤獨
02 太子初次監國,附學東宮的一眾顯貴子弟也留在了京城,十幾個少年早早齊聚崇文館,或交情好的叁兩說著話,或獨自溫習功課。 弘文館里還會有人腦殼鐵硬,上課悶頭大睡到人事不知,崇文館學子是陪太子讀書,無論在家如何,在學館里都算是老實,最多犯困或是神游天外。 廊下唱喏漸起,藍綾袍戴玉冠的太子走來,爽快抬手令人起身。 太子一入內,眾人便看見身后一個陌生的年輕女子。緋衣艷麗,面容秀雅,時妝嬌柔卻無俗媚,淡淡望過眾人,微微一笑,仿佛錯時盛放的花,即便格格不入也無人會去指摘。 自春時太子年滿十五歲,便有消息說宮里有意為東宮擇婦。各家勛貴高官都有女兒,難免有些意動,礙于如今是奇葩的女帝當朝,皇夫還早逝,后宮沒個主事的可以探消息,便只見內眷與玉華公主交游頻繁。 伴讀好奇最后是誰家胭脂虎姊妹中選,卻不知太子從哪兒領來個女子。 有人連眼神都欠奉,有人看清魚袋微微皺眉,也有人好奇地打量,還有笑嘻嘻咧開嘴,很有將要不著調地調笑兩句的意思。 李慈心道不妙,搶先咳了一聲,朗聲道:“這是淮南王府的鐘離縣主,來聽一堂課?!?/br> “小姨媽來啦!”有人怪腔怪調接了一句,引得一圈哄笑。 先前躍躍欲試的大多偃旗息鼓,百無聊賴的反而客氣地拱手。這位縣主可是御前舍人之一。 崇文館學子幼者不過十二叁,最年長也不足弱冠,還不算成熟的年紀,已然通曉未來暢行人間的法則。 伴讀相比數年前有增有減,剔出已入仕的人,大半還是李令之略有印象的舊時面孔。 李令之看向先時接話的少年,認出是惠南侯陳幸的幺子,與太子差不多年紀,濃眉大眼,英俊又活潑的模樣。他叁哥和李成平有點交情,來府里喝過酒,偶爾聊些家事,說起幺弟搗亂,親爹管不到,長兄幾個打字決在手萬事不愁。 “陳六是吧?”李令之見少年滿臉詫異,溫和一笑,“過會兒就好好聽課,叫我看到你不用功,就告訴你哥哥們去?!?/br> 陳六頓時變了臉色,“小姨您也太狠了!” 李慈忍無可忍翻個白眼,“哪個是你小姨?叫小姨還不讓管了?” 陳六也不怕他,吐著舌頭跑了。 李慈叫人給李令之加座,在一屋左列的最后,前桌還是她引來崇文館的崔春,一見她就打招呼,倒把他周圍的同學嚇了一跳。 崔家二房、叁房一母同胞,二房目下做經略使,叁房就差遠了,掛在太?;烊兆?,即便列名上京親貴冊屬于崔家的一頁,嫡親兄弟已經有了天塹之別。 崔春出自叁房,在太學旁聽,原本輪不到做伴讀。也是女皇一時興起,微服去了太學,路過公房,聽到一人對同僚大夸特夸喜愛的學生,同僚卻反感那學生陰沉,兩人就好學生標準展開爭辯,斗起嘴嘰嘰喳喳。 誰說聒噪的女子是五百只鴨子,中年男人喋喋不休是更殘酷難聽的折磨。女皇卻被勾出好奇,讓李令之去經義齋喚來那名為崔春的學子。 一堂課剛放,學生們的喧鬧如蜂巢炸開嗡嗡大作,見來了個女官,有大膽的學生踴躍搭話:“官人何事?”聽說找崔春,百轉千回地“哦”一聲,朝后面叫“十二郎”,拿腔拿調的戲謔。 來人連稱為少年都勉強,不過是半大的男孩,蒼白瘦弱,身形單薄,仿佛壓上一座看不見的大山,還未長成便要傾塌,沉默寡言一望可知。崔相公府上居然有這樣瘦弱的孩子。 李令之客氣地喚他離去,轉過一道廊才微微一笑,“上官想見崔小郎,不好久等,打擾小郎進學還請見諒?!?/br> 崔春卻很冷淡:“不諒解又如何?還不是我不識趣?!?/br> 亢越的聲里似有尖刀,寒銳刮骨,扎不疼閱盡上京少年的李令之。她自問年長幾歲,對刺頭小孩兒充滿包容,好脾氣道:“一會兒只當與博士聊功課,不拘道理,認真答就好。我知小郎是相公之孫、奉祀之子,忘了那些,只做學子?!?/br> 崔春低下頭,仿佛尖硬的外殼碎裂一道縫,習慣惡意卻在善意下無所適從,低聲道:“學生沒什么能還您的?!?/br> 李令之笑道:“原本就沒想放債,居然還有人上趕著要來欠?!?/br> 崔春笑了一下,又陷入沉默,到女皇跟前答話,蒼白的臉浮起惴惴的紅,偶爾聲音有些抖,倒還算是平穩,對這年紀不錯了。 顫抖不是出于恐懼,而是因為無法壓抑的興奮,李令之正想著崔家叁房看來也不是那么黯淡。女皇拍板將人調入東宮,令她親自去宣,說要讓懶散的小孩子們有點壓力。 距離上次見面過了快一年,崔春長高不少,雖然還是很單薄,顯然氣色好多了,眉眼不見郁郁不樂。 李令之點了點頭,“看來你過的不錯?!?/br> 崔春靦腆地道:“還要謝縣主提點?!?/br> 也是他品貌皆宜,女皇才會臨時起意,哪是她一句話的作用。李令之并不放在心上,只是好奇道:“崔氏家學多的是人想塞子弟進去,怎么你寧可去太學旁聽?” 崔春道:“族學里我學不了,是七哥前兩年回京見我,說要是愿意,能幫我去太學。我就去了?!绷攘葦嫡Z掠過倉皇的童年,面上不見一絲惶恐與記恨。 聽到意外的人出現,李令之難得一愣。 崔春以為她久在中樞,不熟悉外官,小聲道:“滄州兵亂時那位崔通判就是我七哥。七哥不怎么在府里,為人很和氣,真的不是外面說得那般囂張跋扈、目中無人……” 李令之啼笑皆非,不久前還是她提點李慈呢,風水輪流轉啊。 不過崔春這什么眼光,崔昭那張冷臉與和氣兩個字有關系嗎? 直講到來前,崇文館眾人例行自修,李令之不知道先前什么課程,索性提筆練字。 因緣經流暢地默出,熟悉到不需要過腦,李令之錄完最后一遍出家科戒,正好紫袍玉帶的衛尚書施施然到來。 自古皇帝與東宮關系總是不倫不類,既是生身血親,又爭權不休,扯下天倫的幕布,血淋淋的你死我活。 東宮常有,坐穩卻難,春坊小朝廷明明是皇帝為愛子之心挑選,最后亦往往覆滅于親情的消亡。由此,春坊僚屬逐漸由朝官兼任,太傅亦在學館,不過定期講學而已。 先帝令宰相充學士,排班輪番前往,隨意講個把時辰。御史大夫宋持身體不好,因此留守至今,來上課的一向是衛恪。 衛尚書的和氣人盡皆知,大約兒子外甥一起回京了的緣故,他的心情也很好,閑聊著就說到了滄州兵亂。 這是今年的大事,眾學子也感興趣,屋里氣氛隨討論漸漸高漲,不知不覺分撥兩派。吵嚷的模樣很是眼熟,也許過二叁十年立在太極殿上也差不離。 零星如太子,管聽不管聊,他站習慣朝堂,正經見過大打出手的世面,甚至還覺得同學們不夠吵。 李令之支著臉,津津有味看新鮮。 她長那么大,頭一次認識既然不是“靖王表侄”、也不是“女皇養兄”的衛尚書。 衛恪一生背靠帝室,早年為齊國公主陪讀,離館即外放,刷足資歷后回歸中樞,他清貴又隨和,一生順風順水,多的是人覺得衛侯是不曉事的書生,拜相時爭議極大,連岳父一同被參了好一陣子,也沒讓女皇改主意,到底塞進政事堂做了背景板,外人看來就是湊數的。 崇文館學子也許比外頭的書生懂得多些,到底年少,哪個沒有指手畫腳的一腔熱血,如陳六親爹還在滄州,自己也躍躍欲試,還妄圖身先士卒,擒賊先擒王,被衛恪拉來崔通判前例,不大贊成地說了幾句。 真正與世無爭的人哪會隨手拿外甥深陷過尚留余溫的熱灶做文章,給他刷存在感。 ———— 一些學生范圍粗略設定(瞎編的) 弘文館:收太子以外皇帝的娃,宗親權貴的娃。 崇文館:僅限太子 太子伴讀 太學:收中低層官員的娃 社會面學生,分叁舍=上、中、下叁等,下分某齋=學某某的班級,譬如經義齋就是比較專攻這個的。 國子監:收中高級官員的娃,存在權貴進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