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書迷正在閱讀:劍君她只想吃軟飯、治愈黑蓮花女配[穿書ABO]、王爺和臣妾生個小郡主吧、[綜漫]當齊木的超能力叛逃、[綜漫] 討人喜歡的繪梨同學、[綜漫]在名柯世界當刑警、[綜漫] 月黑風高嬸出沒、[綜漫] 咒術養崽app、[神話同人] 道祖的咸魚情緣、[主排球]侑佐久甜餅
李斯登時眸光一閃,立刻就聽出了這句話的言外之意:王上不想饒了他們。 心念急轉間,他還迅速揣測出王上此舉隱藏的緣由:如今六國皆已覆滅,秦國終于可以騰出手來,收拾毫發無損的六國貴族了。 先前為穩定局勢與人心,秦國并未對六國貴族宗室開刀,他們手中,仍握有大量遠勝秦國宗室數倍的封地,李斯知道,這是王上絕不能容忍的。 再者,他當日所見的神畫之中,在王上病逝后,各地紛紛拉攏亂軍起事反秦的,皆是得了王上寬赦的六國貴族豪強,王上豈會再給他們坐大的機會? 是以,李斯斷定,廢分封一事已不遠矣! 他馬上站出來提議道,“王上,依王老將軍所言,楚王負芻擅自更改耕地田壟間距一事,導致去歲楚國官田糧食欠收九成,饑荒近在眼前!待我秦國接手楚地,朝廷還需撥糧救災,此乃負芻之罪也...” 自然,他心知肚明,此事絕非楚王一人之過。 列國之中,唯有楚國宗族勢力最為強大,屈景昭三族如今更與君王分權而治,楚王此改耕昏計,若無三族附和絕不會順利施行。 但這個中隱情,他必須讓楚王自己說出來——而秦國,只需扮演受害者角色,進行最后的正義追責。 雖然他知曉,正是楚王這昏招,才給了苗不嚭以流言煽動楚人的機會,進而逼得項燕無奈率主力大軍投降的。 實則,比起秦軍持久攻伐導致的傷亡與糧草損失,王翦應諾以糧食從楚人手中換麥桿、引來攻楚進城加快,算下來,秦國倒還減少了幾分損失——麥桿曬干,便是冬日上好的草料。 而他這話一出,楚王立刻抬起哭腫的淚眼委委屈屈看向嬴政,秦國欺人太甚,你們若不搶楚國城池土地,又何須為那些賤民耗費糧食? 可他不敢表現出半分怨氣,只得急切辯解道,“外臣冤枉啊,還請秦王明鑒!此計并非外臣所愿,乃是令尹昭讓再三勸外臣下詔施行的...正因如此,我楚國去歲秋收之稅賦,足足減產了九成之多嗚嗚嗚,還請秦王為外臣做主啊...” 說著,他便扭頭惡狠狠瞪向昭讓,當日自己若是知曉,改一兩尺之莊稼間距為半尺,會讓楚國糧食減產如此之多,是定不會同意這破主意的。 減產的可是官田之糧,是進楚國國庫的稅賦??! 若放在往日,楚王是不敢瞪昭讓的,他借助三族之力而殺兄即位,飽受宗室權臣制掣之苦,面對三族之人少不得要客氣幾分。 但今日身在咸陽章臺宮中,殿上有威儀赫赫的秦王在,他忽然就升起了幾分膽氣,似乎秦王真會為他做主似的... 昭讓也是個油滑的,聽了楚王這話急忙哭喪著臉道,“秦王請勿聽信我王一面之詞,外臣亦是冤枉的??!外臣根本不懂農耕之道,不過是隨口一說,哪知我王偏偏就信了...” 楚王正要反駁,卻聽昭讓又激動道,“對了秦王,外臣要揭發屈氏與景氏!他們早就知曉田壟不可為半尺之距,卻閉口不提醒外臣與我王,這才為秦國釀成如此大禍,還請秦王嚴懲吶...” 禍水東引,誰不會??! 而自認為并無半分過錯的景初,立刻就跟昭讓針尖麥芒地對質起來。 秦國大臣們面面相覷,這楚王與昭讓...皆是全然不通農耕之事,竟一個敢提改田壟間距為半尺,一個敢真下詔讓官田按此建議耕種? 再有,這屈景二族依賴王權而生,既早知此事不妥,竟為了排擠昭氏而假作不知,實在可笑。 要知道,減產的雖是官田,但當饑荒在楚國大面積蔓延之時,宗室們未受影響的封地,必會成為饑民唯一的覓食目的地,在求生欲的支配下,饑民們必會冒著被宗室軍隊殺死的風險,接連不斷地涌入封地搶奪糧食。 如此一來,宗室又豈能獨善其身? 秦國大臣們著實難以理解,楚國這幫君臣宗室,究竟在想些甚? 嬴政眸光幽深掃視著他們,終于開口給楚國減產之事下了定論, “如此看來,此事并非楚王一人之過,昭氏景氏二族,亦當以同罪視之,可寡人向來以仁政治國,著實不忍怪罪諸位...” 說著,他狀似無意瞥了李斯一眼。 李斯立刻心領神會,上前義正嚴詞道,“王上不可??!我大秦自商君變法以來,凡事皆依法而行,依律而判,既然是楚國君臣致使我秦國損耗糧食,便該按秦律處置他們,臣以為萬不可開此先例啊...” 韓非跟著出列附和道,“王上,臣認為李廷尉所言極是,大秦以法為繩,而繩絕不可撓曲??!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貴賤之分,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犯禁亂法者,皆不可赦!”(1) “楚王與楚國宗室諸人因蠢、因惡,而行亂政害農之道,若無秦國及時接手楚地,真不知今歲淮水之上,將有幾多庶民餓殍浮尸也!他們行下如此罪孽深重之事,我秦國又豈能因對方之王族身份而輕拿輕放?還請王上依秦律腰斬之!” 其實,韓非快完工的秦國新律中,早跟君王商議后廢除了腰斬、五馬分尸等酷刑,但他早察覺出王上在與李斯對戲,自然要出手再添一把火。 王綰掩下眼中精光,也跟著上前道, “王上,臣倒以為,我秦國此番因楚國王族宗室之過而損失慘重,若對方能誠心彌補秦國之損失,倒也罪不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