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書迷正在閱讀:劍君她只想吃軟飯、治愈黑蓮花女配[穿書ABO]、王爺和臣妾生個小郡主吧、[綜漫]當齊木的超能力叛逃、[綜漫] 討人喜歡的繪梨同學、[綜漫]在名柯世界當刑警、[綜漫] 月黑風高嬸出沒、[綜漫] 咒術養崽app、[神話同人] 道祖的咸魚情緣、[主排球]侑佐久甜餅
扶蘇擔心小家伙餓了,先抓了一塊魚醢撕碎喂他,這才在君父與齊使繼續的一問一答聲中,壓低嗓音解釋道, “阿弟,并非如此哦,齊王比父王年長二十又一,此乃臣服之禮節?!?/br> 在這無比重視長幼尊卑的時代,一國君王對外自稱“弟”或“臣”,皆是唾面自干的無奈之舉。 譬如,先前同樣自請為藩國的韓王,書信間亦對秦王自稱“臣”。 明赫慢慢嚼著魚醢點了點頭,暗道,“好嘛,這樣算起來,齊王差不多都四十來歲了?活了半輩子竟窩囊成這個樣子么?” 聽見心聲的李斯王綰等大臣,忍不住悄悄勾起了嘴角,小公子真乃一語中的啊,這齊王田建,著實是只長年紀、不長腦子的廢物之人! 嬴政從自家小崽的心聲中得到了靈感,忽然話鋒一轉問道,“君王后何如?” 齊使聞言,不由抬首望向殿上那位神采俊逸的君王,神色間有些迷惘無措道,“還請秦王知悉,我王之母君王后,已歿數年...” 嬴政輕輕笑了笑,“當年,昭襄王以玉連環遺君王后,齊國滿座公卿皆不能解,唯君王后以錐擊破而解之,真乃女中豪杰也!寡人如今尚未派人動齊國寸土,齊王便懦弱至此,率先請服,莫非齊君之志,尚不如其母耶?” 齊國這位君王后,亦算得上奇女子。 當年,秦昭襄王有意攻伐齊國,便派人以一連環玉器贈與齊國,借機試探齊人之志,正在群臣皆解不開連環而長吁短嘆之時,齊國君王后卻命人取來木錘,將連環砸了個稀碎,以此回應秦王:我齊國如今雖早不復當年強盛,但若貴國敢悍然出兵,齊人必行玉石俱焚之舉?。?) 在齊國大臣們的擔憂下,得知結果的秦昭襄王非但并未怒而攻齊,反倒對齊國君王后之勇氣贊不絕口。 當今齊王乃齊襄王與君王后之子,而他愿意毫無懷疑地信任后勝,正因后勝是其母之弟,亦是他的舅父。 此刻,隨著嬴政這話一出口,齊使登時便陷入了進退兩難之境地—— 若他順著秦王的話,承認齊王才干勇氣確是遠不如其母,恐怕齊王懦弱之名便會傳遍天下,從此徹底淪為眾人之笑柄,以他一個臣子之身份,豈敢附和非議君王? 可若他反駁秦王之言,將齊王吹噓成心懷壯志、一心匡扶社稷之有為君王,那...此番齊國大張旗鼓前來臣服之舉,看在秦國君臣眼中,豈非是擺明了暗藏玄機的? 齊使邊暗罵秦王著實太過jian詐,邊心念急轉想著應答之策,殿中一時安靜了下來。 座中方士們的心亦跟著提了起來,若秦王拒絕齊國臣服之舉,他們便會跟禮物一道被遣返歸國,等待他們的,是闔族共赴黃泉之路??! 陽慶懷著些釋然、又懷著些悲憤地顫抖著手,舉起玉尊準備將自己灌醉,遞到唇邊才發現,尊中美酒已空,而在這獻禮環節結束前,不會再有人前來斟酒,只得又悻悻放下了玉尊,索性暗忖著,若是讓他來回答這刁鉆問題,該如何答是好? 明赫正忙著偷吃餐盤中的醢,一時倒也沒空想七想八的,所謂醢,正是這時期權貴方能專享的下酒rou醬,除了羊醢、魚醢等常見rou醬,案桌上還有一小份蟻醢——用螞蟻卵腌制的rou醬。 這道被周王室列位祭祀饗禮必備佳肴的“美食”,亦是列國諸侯大夫極喜愛之物。(4) 但是,無論扶蘇等人將這道菜說得多么美味,明赫也堅決不嘗半口,每回他這份,都會被最喜吃蟻醢的將閭喜滋滋分走。 在明赫的概念里約摸過了半分鐘左右,正在他將一塊羊醢悄悄塞給扶蘇時,齊使的聲音便再次響起了,只聽對方語氣激昂道, “回秦王,外臣以為,我王既是先王與君太后嫡親之子,自也延續著先王之英明與君太后之睿智...只是,我王對秦王征伐天下之壯舉萬分仰慕,屢屢稱贊秦王為舉世無雙之雄主,更嘆人生不過須臾之間,既有幸與秦王生逢一世,又何必生出龍虎相殘之舉?若能結拜秦王為兄長之君,實乃我王畢生之尊榮也!” 李斯聽著這話,眼中漸漸泛起了一絲嘲諷,龍虎相殘?我王固然是龍,但齊王何曾是虎?但世間哪個君臣不知曉,齊王田建乃是扶不起之爛泥。 據傳,當年其母齊國君王后去世前,早已成年的田健竟哭哭啼啼、哀求奄奄一息的母親為他寫出朝中大臣能用之人,待他命人將筆墨取來,君王后卻留下一句“老婦已忘矣”,遂不甘心地闔上了眼。(5) 李斯這等人精,豈能不明白對方彌留之際的萬念俱灰——堂堂一名成年君主,竟連朝中哪些大臣能用皆分不清,縱便她今日留下大臣之名,待來日這些大臣盡數老邁告老,君王又當如何是好? 想來早在君王后閉眼時,便已料到齊國必亡之結局。 思及此,李斯又悄悄瞥了一眼自家君王,心中充滿了滿滿的驕傲:老夫之眼光,真乃世間第一等! 那年,他離開稷下學宮前往咸陽之時,正好碰上莊襄王病逝,與他半路相遇同行的幾名儒法學子,便商議著秦國先君既亡、新君不過十三歲之孩童,恐怕秦國嬴氏江山,遲早會變為呂氏江山,而呂不韋登基后為證明其正統之身,必會設法廢了秦國堅持數代的商君之法——如此一來,秦孝公當年發布的求賢令便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