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書迷正在閱讀:劍君她只想吃軟飯、治愈黑蓮花女配[穿書ABO]、王爺和臣妾生個小郡主吧、[綜漫]當齊木的超能力叛逃、[綜漫] 討人喜歡的繪梨同學、[綜漫]在名柯世界當刑警、[綜漫] 月黑風高嬸出沒、[綜漫] 咒術養崽app、[神話同人] 道祖的咸魚情緣、[主排球]侑佐久甜餅
年輕的君王滿懷笑意,慢慢撫著睜大眼好奇張望的幼崽腦袋,眼中閃過一絲絲了然的流光溢彩,卻為讓小崽聽懂其中關節,明知故問道,“大秦只得三萬趙魏之民,十萬人口又從何而來?” 李斯神情激動道,“王上,那三萬趙魏之民既已徹底歸心我大秦,定會喊上他們的家人前往秦國!” 嬴政見小崽的眼睛一下亮了起來,這才不再打繞彎子,爽朗笑道,“是也,此番趙王得到數十萬石黍米,魏王得到萬石黑煤,而寡人,得到了十萬活生生的勞動力!將來,他們的子孫還將在我大秦的土地上,世代繁衍出更多子孫,這便是竭澤而漁與長遠之利的區別!” 明赫頓如醍醐灌頂,急忙放開扶手,雙眼亮晶晶地仰頭看向嬴政,張開了小手,成功被面前英姿不俗的君王高高抱起后,甜甜喊了幾聲“巴巴”后,便撐起脖子把自己變高一些,往父王的額頭、兩邊臉頰和下巴處,各深深地吧唧了一口。 然后,他才心滿意足地拍起了小手手,歡快的心聲傳來,“我的父王,才是這亂世之中最睿智的智者啊,他樣樣都好…” 下一瞬,童音猛地變得變了調,“帕梅拉?劉畊宏?八段錦?站樁?不管動態健身還是靜態養生,我都可以先學會再教他!我是爹寶男,我要幫父王克服唯一的短板,我要助他長命百歲!” 第61章 接著, 他還想了諸如五禽戲、太極拳、跑步等養身長壽的法子....總有一款能讓父王欣然接受吧?堅持就是勝利! 嬴政聽著小家伙嘀嘀咕咕的心聲,不由低頭抵了抵他的額頭,又親了親軟乎乎的臉蛋。 他雖不懂有些詞匯是何意, 但結合‘長命百歲”這話來推斷,便立刻了悟:小崽這是在擔憂他會如神畫中那般盛年而逝,遂想帶著他..學門仙界的功夫來強身健體? 他含笑伸出修長白皙的手, 一下下撫著明赫細軟的頭發, 暗道:小崽為寡人帶來不傷腰腿的桌椅,撤走有毒的青銅餐具,還讓寡人從神畫中知曉丹藥之弊, 寡人定當努力加餐,保養身體。 明赫急忙停下心頭碎碎念, 回贈給父王一個熱情的熊抱。 李斯笑瞇瞇看著這父慈子孝的場面,腦中閃過一個念頭, “九公子所說的仙家養生之術, 若真能讓人長命百歲, 老夫也想沾光練一練..” 其實, 明赫原以為總有一天能在商城解鎖“長生不老藥”, 但系統卻提醒他,在系統規則主導的世界觀里, 是不存在長生不老藥的,因為這會徹底打亂各個時空的生態。 想到這里, 他趕緊從嬴政的懷中掙扎下來, 繼續扶著學步車繁忙地推來推去, 要教父王強身健體之法, 我首先得快點長大! o型腿?扁平足?別擔心,他巧妙地改變了腿部的用力方式, 只要每日把時間控制在兩小時內,并不會讓腿部骨骼變形。 奈何來回走路對一個不足一歲的孩子來說,體力消耗實在過大,不多時,他就困得歪著腦袋倚靠在扶手上,如小豬一般呼呼大睡起來。 嬴政忙親自將他抱去側殿床上,李斯看著君王懷中小小一只的軟團子,忽然涌起一絲羨慕之情,暗忖著,老夫似乎也該升級當祖父了... 待年輕的君王理好被小崽弄亂的衣襟,前腳剛回到殿上端坐,蒙恬就疾步進殿稟道,“稟王上,治粟內史栗大人與桓猗將軍求見?!?/br> 嬴政忙道,“快宣!” 很快,殿外一文一武兩位大臣便脫鞋進殿,滿面皆是春風之喜色。 行完禮后,還不待君王開口,頂著兩個大眼袋的治粟內史,便激動捧著竹簡上前道,“王上,老臣已核計出今歲我大秦秋收所得之稅賦,還請王上過目!” 說著,便將手中竹簡遞給蒙恬。 漫長的農耕時代里,百姓皆以糧桑等實物向朝廷繳納稅賦,而貨幣繳納稅賦的方式,還要等到一千多年后,明朝首輔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才會出現。 故而,治粟內史口中的秋收稅賦,正是各地收入糧庫的菽麥黍稻等農作物。 蒙恬忙將竹簡交給君王,嬴政打開認真看了半晌,面上喜色愈甚,不由擊案大笑,“天佑大秦,善!” 治粟內史歡喜得臉上的褶皺都在熠熠發光,“全仰仗王上之英明,我大秦方能內外皆大豐收!今歲,秦國雖按畝產兩石半之數,為趙魏兩國貼補了六七十萬石糧食,但這些仙界糧種之產量,遠不止這六七十萬石吶!如此算來,秦國不但多得二百多萬石糧食,還白得了十萬之人口...” 李斯笑著補充道,“不止啊,大秦此番還得到數十萬畝新墾的荒地?!?/br> 治粟內史忙附和道,“對對,李廷尉所言極是!更為重要的是,今歲高產仙種所播之地,還不足我秦國之耕地二成,如此一來,來年將這些高產種子盡數播種,屆時,屆時可收獲,嗚嗚嗚....” 從前想都不敢想的可怕數額,明明已到他的嘴邊,這位躬身奔波于咸陽田間負責數十年農稼的老人,卻顫抖著手拭起淚來。 那個數字太過龐大,龐大如一個遙不可及的美夢,他既歡喜地憧憬著夢變成現實,又害怕說出來這美夢就醒了。 李斯忙上前勸道,“栗大人,我秦國來年全種上這仙界高產之糧,少說也能收獲數千萬石糧食,這是大喜之事啊,你哭它做甚...” 說到這里,他便想起了楚國家鄉一個風俗:寄死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