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書迷正在閱讀:劍君她只想吃軟飯、治愈黑蓮花女配[穿書ABO]、王爺和臣妾生個小郡主吧、[綜漫]當齊木的超能力叛逃、[綜漫] 討人喜歡的繪梨同學、[綜漫]在名柯世界當刑警、[綜漫] 月黑風高嬸出沒、[綜漫] 咒術養崽app、[神話同人] 道祖的咸魚情緣、[主排球]侑佐久甜餅
系統飛快翻動著試題,喃喃道,“奇怪,找不到,這幾張題目都沒寫具體地名...” 明赫聽著它苦惱的聲音,突然想起來,前世看過的史記原文里,壓根就沒記載具體的地名! 他想了想,決定先抽獎碰碰運氣,可他祈禱的是“我想要高科技地震預測儀”,等連著把這個月十次抽獎機會用完后,卻只得到五千多斤先前買的高產抗伏春小麥種子! 雖然這個結果也算得上天大的驚喜了,可這驚喜它解決不了地震一事??! 系統撓著腦袋疑惑不解,“我們這歐皇氣運,到底算好運還是不好運呢?” 明赫按下喜憂參半的心情,跟它商量道,“咱們昨天兌完棉花,到現在還剩3萬多善意值,應該足夠買幾十個地震預測儀了,要不你看看商城有沒有地震預測儀器之類的...” 話音未落,系統已經風風火火打開商城界面,搜索一通后,聲音激動到變形道,“有!只剩下黑科技時代最新款地震變形預測定位器,最后一個,一次性的,要不要?” 明赫看了一眼價格,驚得目瞪口呆,“3萬5,這么貴?!果然在這個商城,通貨膨脹永遠能再創新高!算了,管他變不變形,先搶到手再說吧!” 如果不知道地震的具體方位,就根本沒法轉移人口和財產,任何地方都有可能,萬一陰差陽錯把人全轉移到災區去了,怎么辦?這善意值花得再rou疼,也得兌換它啊... 這樣想著,他摸了摸快要長牙的地方,好痛啊,心痛牙也痛,這嬰兒真不好當! 第二日早朝后,當治粟內史喜滋滋讓人運走衛尉搬來的五千多斤高產春麥種后,嬴政留下李斯、隗狀、王綰三人,命人關上殿門后,將昨夜“老神仙”給的第二樣東西拿來放在高桌案上——這是一個造型復雜的黑色盒子。 隗狀與王綰驚奇地打量上下著它,完全不知這是何物。 李斯和抱著明赫的蒙恬卻心頭一喜,類似的仙界之物他們見過,正是那件自我銷毀的尋煤礦神物。當時,李斯還以為是自己無意間弄壞了它,平生頭一回在人前驚慌失態! 此物一出,豈非意味著,仙人又要助大秦開采寶物了? 知情的李斯故作不經意、瞄了一眼正抓著小磨牙木啃個不停的明赫,眼中滿是慈愛,九公子對王上真乃一片赤誠至孝之心! 他暗暗決定,回頭要親自為九公子打磨兩個磨牙木。 但嬴政接下來的話,打破了他們美好的幻想,“寡人今日將諸卿留下來,是想商議地動遷移民眾之事?!?/br> 幾人聞言俱是瞳孔一縮,心中悚然一驚,地動? 對這時期的古人而言,人類無能為力的山崩、地裂、河竭之事,均是天道對昏君降下的懲罰,乃是亡國之兆! 譬如周幽王之時,正是地動引來百川沸騰,致使岐山崩塌,涇河洛三川斷流,接著干旱連年,無一不預示著周王室衰微之像,果然,后來幽王死于戎狄之手,平王被迫遷都洛邑,龐大的西周就此沒落。(1) 而眼下大秦兵強馬壯,有明君鎮守廟堂,又有仙人相助,豈會有地動之亡國異像? 隗狀忙顫巍巍提醒道,“稟王上,我大秦并無地動之怪事發生??!” 王綰亦疑惑道,“王上啊,今冬咸陽城中并未聽見驚雷,各處上呈天象之事亦無異狀,不知您是從何處得來的消息?” 蒙恬也不解看向嬴政,李斯卻又看了明赫一眼,“如此說來,便是九公子再次為我大秦預示災禍之事了...” 嬴政看向案上的定位器,面色比以往端肅了幾分,“仙人昨日夜觀星象,發現我大秦境內將有地動發生,因涉及泄露天機之秘言,仙人不便直言,這才贈寡人此物以勘察具體地點,是以今日回去,諸位便要著手準備該地遷移之事?!?/br> 隗狀幾人聽完頓時敬畏不已,不敢再多看那黑盒一眼。 照王上之言說來,此仙物豈非能未卜而先知何處會發生地動?仙界之事,果真玄之又玄吶... 蒙恬見懷中的明赫邊流著口水、邊探出小身子去看高案之上的黑盒子,急忙調轉身子反了個面,心中碎碎念個不停,“仙人請勿怪罪,九公子流涎乃是磨牙之故,絕非有意冒犯仙物啊..” 他原以為自己并不喜歡這小家伙,此刻卻驚覺,若九公子因觸怒仙人被懲罰,自己定會十分難受,畢竟,他只是一個可愛乖巧的小孩子啊... 這時,明赫聽到系統的聲音傳來,“宿主,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終于得到蒙恬那老鐵樹60善意值了!” 明赫:... 嬴政按“老神仙”的提醒將地震定位器開機后,黑盒子立刻出現無數條閃動著紅綠藍紫的細微光束,接著,開始以人眼目不暇接的速度自動“唰唰”變形起來,原本的黑色盒子早已變得面目全非。 隗狀和王綰哪見過這般可怖場景?不由得雙腿一軟瑟瑟發抖跪趴于地,大喊著仙人饒命,李斯上回雖見識過仙物,此番也難免有些心驚膽跳,但他見蒙恬已滿臉戒備沖上去護在君王身前,急忙也跟著跑了上去。 而嬴政則第一時間將明赫接來抱在懷中,神情淡定地看著眼前變幻莫測的神物,心中并無半分懼色,他的淡定,來自對明赫毫無猜疑的信任。 若明赫心懷不軌,憑著他出神入化的仙界本領,早就能悄無聲息取走自己首級、顛覆大秦朝綱,又何必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