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枝 第257節
只怕是京里迎接的儀仗還沒到祁陽府,趙瑰早跑沒影了。 趙瑰不會聽話,趙瑰在裝模作樣,這一些,皇太后一清二楚。 可是,擔著這個身份,處于如此局面,有些戲就必須得唱! 平陽難道沒有在唱戲嗎? 她在大罵永寧侯府與定國公府時,罵的那些難道會是真心話? 就是一出戲! 平陽不止唱了,唱得還十分得意。 他們要對付平陽,就只能先照著這戲本子唱下去。 在那三府從京城脫身的那一天起,皇上和她就已經失去了先機,只能是對面出什么招,他們接什么招,見招拆招。 如若忍不住脾氣,一味硬著來,只會被那一拳頭一拳頭打得鼻青臉腫。 這么簡單的道理,皇太后不信皇上不懂。 皇上只是,不到黃河心不死。 也正是因此,皇太后明知皇上忌諱、不滿、甚至會怪她,她都得趕來御書房。 “哀家讓夏嬤嬤去接她,”皇太后道,“皇上不用擔心能不能勸得了平陽,只需安排好儀仗?!?/br> 皇上挑眉。 下意識地,他想說,以趙瑰的性情,夏嬤嬤只怕被她一刀劈了。 話到了嘴邊,他忽然覺得,母后恐是話里有話,只是當著黃太師的面不好明說。 他猶豫了一下,問道:“太師怎么看?” 黃太師摸了摸胡子,道:“皇太后說得在理?!?/br> 皇上道:“既如此,太師替朕傳書唐籌,讓他等著京中派人去接長公主?!?/br> 黃太師應下,退出御書房。 毫無疑問,皇太后另有安排。 只是,表面上合情合理,就不能拒絕。 不過,話說回來,以長公主的能耐,她主動出現在祁陽城,也一定想好了后續的應對之策。 御書房里,只留了皇上與皇太后母子兩人。 “母后的消息,”皇上看向皇太后,“真是靈光?!?/br> 他原就被唐籌的折子給氣著了,此刻,沒有其他人周旋,矛盾一觸即發。 皇太后道:“族中急急遞消息,也是為了皇上?!?/br> 今日坐在龍椅上的是趙隸,才有顏家的風光。 族中不曉得林繁的身世,他們害怕大周被拖進戰火里,害怕改朝換代。 他們比誰都積極維護趙隸。 皇上對皇太后的這些說辭,并無多少興趣。 “趙瑰只會咬您一口,”他對皇太后道,“她是反賊,打成庶民,才能一勞永逸,否則,她就會咬?!?/br> 皇太后道:“皇上得記住,先機不在我們這里了?!?/br> 這話落在皇上的耳朵里,與指責無異。 “朕還要批折子,”他陰沉沉道,“母后回慈寧宮去吧?!?/br> 母子之間,再一次不歡而散。 差不多同一時刻,傳信的驛官抵達了飛門關。 關內,依舊是永寧侯坐鎮。 驛官懷揣著文書,被兵士領到了大帳。 永寧侯問他:“京中、皇上有什么吩咐嗎?” 驛官干巴巴笑了笑:“毛將軍呢?馮將軍呢?” “毛固安駐守玉沙口,馮仲帶兵駐扎在鳴沙關,昨兒才打下鳴沙關,老夫立刻就送軍報回京,在路上應是與你擦肩而過了吧,”永寧侯心情極好,哈哈大笑,“到底什么事兒?” 驛官也跟著笑了兩聲。 老侯爺這好好在打西涼呢。 昨兒又下西涼一座重要關塞,往西又進了一步。 看來看去,根本看不出要造反的樣子嘛。 可是,送到他手里的消息,分明是秦、林兩家與長公主要反。 “老侯爺用兵有方,”驛官趕緊夸了一句,又問,“那定國公在嗎?安北侯呢?” “都在鳴沙關,收拾戰場,修補城墻,還得忙上幾日,也得防備西涼卷土重來,”永寧侯打量著驛官,“京里到底有什么事?怎么,皇上交代的事兒,老夫還辦不妥了嗎?” 驛官笑得比哭都難看:“您能辦,肯定能辦?!?/br> 可他不敢讓永寧侯辦! 誰都不在,他把文書交給老侯爺 老侯爺看了上頭的內容,沒有反心倒還好,最多跳起來大罵京里有小人興風作浪,真有反心 讓人看著他返程,再截殺,文書一燒。 沒人知道文書上的內容,飛門關依舊是永寧侯的一言堂。 他死得,也太冤了吧! 第293章 誰退誰是傻子 驛官摸了摸自己的后脖頸。 說起來,已是酷夏,帳中也沒什么風,可他就是覺得,背后涼颼颼的。 “老侯爺,”被永寧侯盯著,驛官急中生智,道,“是這樣的,京里有一圣旨要送達飛門關,需得您、國公爺、侯爺與幾位將軍一塊接旨。 頒旨的行人在路上了,很快就會抵達飛門關。 驛丞知道這兒打仗,都往前線去了,定不可能所有人都在關內,因而讓小的先來傳個話。 請幾位貴人回關一趟,等行人一道,就好頒旨了?!?/br> 驛官說完,又重重點了點頭。 他覺得自個兒編得很不錯。 他就是個傳話的,咬死萬事不知就行了。 等行人帶著圣旨到了,安北侯和幾位將軍要如何應對永寧侯父子與定國公,那是他們軍中事情。 與他這么個小小的驛官,沒有干系。 永寧侯聽他這么說,微微一愣,而后笑了起來:“老夫知道了,打下玉沙口后,大軍一直被擋在鳴沙關外,遲遲沒有攻克,京里等急了,皇上才下旨來督軍、鼓陣士氣的吧? 等京中收到最新的戰果,一定會十分高興。 既然圣旨要到了,老夫就把人調回來,接個旨,喝碗祝功酒。 那行人哪日能到? 前頭還得繼續打呢,來回也得時間,別耽擱著了?!?/br> 驛官聽永寧侯這么一說,喜也不是,不喜也不是…… 自家的糊弄話能糊弄住老侯爺,說明項上人頭保住了,他本該高興才對。 可他又怎么可能真的高興起來? 永寧侯話里話外,都是進攻,打仗,是戰局。 老侯爺真的會起兵造反嗎? 反正,他是一點也沒有看出來。 甚至,為了先前懷疑老侯爺,而滿肚子的不是滋味。 猶豫之情,從表情里漏了幾分,驛官又不敢說實話,只能訕訕笑了笑。 “口信送到了,”他尋了個托詞,道,“小的就先出去了?!?/br> 永寧侯應了。 等人離開后,他臉上的笑容漸漸散了。 京里出現變故了。 驛官的到來,絕不是什么提前知會一聲,他就是來遞完整消息的,只是,問了一圈沒人在關內,他不敢說了而已。 前腳有驛官,后腳有行人,那圣旨里大抵是個什么內容,秦胤怎么可能猜不到? 心知肚明,又得裝作不知。 秦胤穩住了驛官,此時此刻,又不得不思考:現在到底是什么局面。 京城與飛門關,兩地路遠。 消息傳遞自然不能及時。 速度最快的,自是一路換馬換人,日夜不停,但這種消耗也最大,一般只用在緊急的軍報上。 不急切的軍報,就不會這么趕,至于普通文書,耗時就更久些。 行人傳旨,在其中屬于相對慢些的。 馬兒是能換,但人還是那人,當然需要休息與調整。 照那驛官的說法,行人不久就能抵達,可見,驛官掌握的消息并不是以最緊急的軍報的形式送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