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書迷正在閱讀:世界在逼我蘇、小糊豆戀愛后爆火了、晝火、深淵吻玫瑰、我在未來拍真人秀[星際]、金手指是中二詞、天才萌寶空降:總裁爹地招架不住、將門逆襲:不要嬌寵要上位、AV 帝國 (NPH,繁)、[海賊王同人]海賊的公主終成王
蘇墨是這樣想的,計蘊的母親娥娘同樣如此認為。 “你有今天,不能忘了王爺的恩情,王爺對咱們母子可謂是仁至義盡,就連我現在做工的紡織廠,也是因王爺支持才建成的,咱們這些年吃喝不愁、衣食無憂,都是仰賴王爺?!?/br> 紡織廠沒建成之前,娥娘一直靠做繡品維持生計,只不過這個太費眼睛了,后來紡織廠招女工,娥娘覺得那邊離王莊近,看望計蘊也方便,于是就去了紡織廠。 她本來就是讀過書的,因為當初攝政王出面的及時,也保住了一部分家產。 只不過她不愿坐吃山空,這才一直在做工,因此這些年并未多受磋磨。 在一眾紡織女工之中,娥娘很快脫穎而出,現今已是紡織廠的一名管事,她被人信重,靠自己的本事立足,現在精氣神都與幾年前不同。 計蘊是看著母親一點點變成今天的模樣的,當初他差點就失去了母親,每每想到都心驚膽顫,現在看母親精神健旺,只有歡喜的份,對母親的話也是無有不應。 “先生已經說過此事了,我明日就去王府拜謝王爺多年的恩情,母親放心吧,兒子不是知恩不報的人?!庇嬏N對母親保證道。 娥娘這才放下心來,她見計蘊神情并不作偽,知道他沒有說假話糊弄自己,于是感慨道:“幸好你沒有鉆牛角尖,娘一直擔心你放不下此事?!?/br> 計蘊沉默一瞬,嘆道:“兒子越是讀書,越是不知道該如何恨王爺。這些年下來,兒子心中早沒有恨了,王爺的一言一行,我全都看在眼里,起初還覺得他在裝模作樣,可百姓愛戴他是真的,他全然為了百姓著想也是真的?!?/br> 娥娘拍了拍計蘊的背,她道:“娘早就跟你說過,你父親的死不能怨王爺,只那時你實在年幼,偏偏認定是王爺害了他,娘當時就怕你沖動之下做出冒犯王爺的事,所以才時時去看你,又請蘇先生多引導你?!?/br> 經娥娘一說,計蘊突然想起一事,“不是我偏要認定的,是有人挑唆?!?/br> 第91章 ◇ 提議 對于計訊死前的那段時光,計蘊這輩子都忘不掉,先是鄰里之間不斷有人提起計訊得罪攝政王一事,接著就是攝政王在戰場之上如何殺人如麻的傳言每日都在耳邊。 滿朝文武都懼怕這位攝政王,凡是得罪他的沒一個有好下場。類似的事情說的有模有樣,不只計蘊時常聽到,被免職在家的計訊也經常聽到一墻之隔的鄰居議論此事。 于是,計訊愈加惶恐害怕,每日提心吊膽,終至行為怪異。娥娘那么柔弱好性子的一個人,那段時間也常與街坊口角,最后緊閉房門,免得計訊再聽到刺激他的言語。 這些事的發生好似都在情理之中,但計蘊現在卻琢磨出點不對味的地方,他記性素來很好,至今還記得,那日他下學的路上,遇到有兩人在談論此事。 一個說沖撞攝政王的計訊必死無疑,攝政王已經下了命令,要嚴懲計訊瀆職之罪。 一個附和道:“先前攝政王入洛城時被人擋了車架,當時就給了那人一個狠的,要不然你以為他的那些傳聞都是從哪來的?還能是別人憑空捏造不成?” 那時年紀尚小的計蘊聽了這些話,心中惴惴不安,回了家就去找父親。計訊那時已有些瘋癲的癥狀,整日呆在書房,娥娘不許計蘊多靠近書房,計蘊是自己偷偷去書房看望父親的。 計訊一見到計蘊就驚慌失措極了,口中不斷說著求攝政王饒命之類的話,最后又道:“要殺就殺我一人好了,別動我的家人?!?/br> 計蘊淚流滿面,上前抱住計訊不斷安撫,心中卻埋下了是攝政王逼迫自己父親的種子。 直至他隨著蘇墨住進王莊,和王莊的仆從交流多了,在刻意打探下,才知道當初是誤會攝政王,所謂給攔路人一個狠的,并非是攝政王,而是為初次進城的攝政王引路的羽林軍。 而當初計訊驚慌失措之下掉了手中的青箱,王爺也并沒有怪罪的意思。 反而安撫了兩句,只不過計訊的上官見他辦事不力,狠狠責罰了計訊,讓他回家自己反省去。 既然如此,那當初的流言為何傳得沸沸揚揚?甚至能讓計訊說出保全家人的話。 隨著年紀的增長,眼界的開拓,計蘊早已不是懵懂無知的少年,他第一想法就是當時與攝政王相爭的左相一黨故意散播流言。 計蘊眉頭緊鎖,他再也坐不住,對母親道:“我去原先的鄰居家拜訪一下,晚飯不用等我了?!?/br> 娥娘見他神色匆匆,只叮囑幾句就讓他去了,她還是怕計蘊計較之前與鄰里之間的矛盾,擔心他如今功成名就就去找那些人的麻煩。 等計蘊神思恍惚地回來之后,娥娘連忙問他:“是哪家挑唆你記恨王爺的?看你模樣是問出什么了?” 計蘊不想這些事牽扯到娥娘,于是答道:“不是,是我想起之前幫助過咱們的人,為免有人說我忘恩,所以才親自上門拜訪一二?!?/br> 娥娘又問道:“那你說的挑唆?” “就是當時的流言極廣,若沒有那些流言的挑唆,我也不會記恨在心?!?/br> “唉,若他們知道你父親身患疾病,想來也不會在他耳邊傳出那些流言的?!倍鹉飮@道。 計蘊默默不語,他走訪之前的鄰居,細問當年之事,才從他們口中得知,當初經常有陌生面孔在街頭巷口議論此事,他們經過時常常能聽上一耳朵,于是眾人才議論開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