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對,哀家要好好擦眼淚。太后突然像是回光返照一般,精氣神恢復一大半,宮女嘆了一口氣,仔細為太后擦了擦眼角的淚痕。 太后時日不多了,在最后這段時日里好好看看十四爺算是個不錯的歸屬吧。 顯然后宮所有人都是這么想的,不光是回來時與太后抱作一團的十四阿哥,還有皇上皇后等人,只是不知怎么的,打從這次后,太后是徹底轉變了對皇上的態度。 不是以前那種對待十四阿哥的態度,也沒有對皇上表現出不喜之意,雖說與皇上的話語不復以往那么多了,但看待皇上的神情卻真心許多,或許還有著將皇上重新看成自己兒子的緣故在吧 一個母親看待自己兒子和仇人的目光是完全不同的。 皇上默默受了這般轉變,但看向太后的目光多了幾分疑惑,而十四阿哥經過這些時日太后的以死相逼,總算是消了對皇上的敵對之意,十四阿哥痛哭流涕將太后的話應下來,說是今后絕不與皇上老死不相往來,今后原為賢臣! 太后這才眉眼盡是松懈,將目光投注在皇上身上,十四,你出去吧,哀家有些話想同你兄長說。 十四抬頭望了望皇額娘,又抬頭望了望皇上,終是點了點頭,帶著滿身的沉重向殿外走去了。 等人走了以后,太后久久望著他不說話,半響,胤禛,你可有懷疑哀家為何對你換了一番模樣? 雍正確實不清楚,只是這節眼下沒有將這話接下來,他靜靜看著太后,目光中是如舊的溫和。 年氏是個好的。太后淡淡道,若不是年氏說動了哀家,哀家也不會釋懷過去的事,也不會重新將你當成是哀家的兒子。 或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吧。 太后簡簡單單將事情說清楚,雍正瞳孔一縮,原來是婧薇嗎? 說來你也不算冷情之人,最起碼還有一個年氏陪在你身邊,她這性子是最不好動心的。太后興許是想起以往的舊人了,目光中不乏懷念。 她尤記得當時的溫僖貴妃就是同年氏一般模樣,性子還比年氏的冷多了,但不可不稱道的便是這人的氣韻是一等一的好,只是這人命短,像孝昭仁皇后一般早早逝世了,留下十阿哥一人在世,如今,她也要留下兩個兒子了,去見她的胤祚和溫憲了。 朕知道了。雍正微微嘆了一口氣,皇額娘,您可是累了? 是啊,哀家有些累了。在宮里沉浮了半生,能在最后的時日見到自己的小兒子,還能同大兒子和解,太后覺得自己心里也不算多遺憾了,便緩緩閉上了眼睛。 隨著宮門處一聲太后崩了,十四阿哥一怔,倏忽是有了反應,又是一番顫抖,跪落在地。 皇后早早反應過來,急趕慢趕將身邊的奴才按禮制行事,雍正慢慢走了出來,看著角落處的人,心里突然覺得安落之極,仿若有了一條線在連著他,不再無根無萍。 雍正慢慢走上前,在她疑惑的眼神中緊緊握住她的手,婧薇,還好有你在朕身邊。 太后崩了,一切有關喪事的安排皆按照先人的禮制行事,皇上將太后追封為孝恭仁皇后,且特地將自己的同胞兄弟十四阿哥封為貝勒,讓其給皇太后守孝,等這次守孝出來時,便是十四阿哥能得皇上差遣的時候了。 這也預示這皇上在民間的名聲開始轉好,十四阿哥的態度確實是個重要的轉變,以至于先前是十四阿哥黨派的八阿哥等人也不得不處處依著皇上了,到底他們也不想徹底同君王對上,盡管這份難堪讓人難受的很,可為了自己的下屬和子女,忍下來求得君王原諒也不是非常絕望的事了。 而朝廷之中,年羹堯以撫遠大將軍的身份指揮平定青海的戰亂,被皇上晉為一等公,這可是朝廷臣子前所未有的待遇,且不說一等公是外臣的最高爵位之一,單說皇上的這份厚待就已經讓朝廷的臣子眼睛發紅了,若是讓他們知道從龍之功是這般待遇,他們早就爭個頭破血流了。 哪會便宜年羹堯還有賢貴妃,這兩人可是將籌碼壓在當時還在潛邸的皇上身上,如今皇上登基了,便是得意之極了。 這滿朝臣子消息有些靈通的都能看清這年氏兩兄妹在皇上心里是多么受重視了,且不說皇上是將能封的官位都堆到年羹堯身上了,這在后宮的賢貴妃也不遑多讓啊。 賢貴妃有兩子一女和皇上的寵愛,足以讓她在后宮里立足了。 而且皇上的長子三阿哥弘時會時不時的叛逆,相比之下,弘昭阿哥的年紀小都不算一回事了,畢竟弘昭阿哥雖小,可天生是個聰慧的,還挺會討皇上喜歡的,況且子憑母貴,未來的事誰都說不準。 一時間朝廷中還真有站隊的臣子了,盡管當事人之一的弘昭還在上書房哀怨的讀書,不懂這些朝廷上的事,可誰都想得來年氏兄妹的這番際遇,那可是逢云化雨,無一不順的好事啊。 當然,皇上對年羹堯的賞封不止這一點,想來想去甚是覺得年羹堯應當值得更好的獎賞,為此還特意將年家滿族人都抬進了滿洲上三旗之一的正黃旗,賢貴妃這兒還是另外的待遇,是被抬進了滿洲上三旗之一的鑲黃旗,鑲黃旗是八旗之首,皇上的這番用心可謂是細致分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