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永琰那兒的婚事顯然是不用她愁心了,就剩下小女兒未來的婚事要她多注意了,好在女兒現在還小,總歸是皇室的公主不愁嫁,這額駙慢慢挑選也不遲。 第49章 乾隆四十二年,皇太后逝世,被皇上追封為孝圣憲皇后,皇太后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又是大清的老壽星,此次逝世也不過為喜喪罷了。 乾隆皇帝固然為此悲痛,但皇太后年紀到了,去歸先帝處是為順應天意之舉。 何為喜喪,便為一德高望重、福壽雙全且年紀在八十歲以上的死者,皇太后哪哪都適合這一點,因而也不用太過難過。 魏婧薇陪伴他慢慢度過這段時日,當然,在接下來幾年時間里,乾隆似是想清楚很多事情了,在朝廷上放權諸位阿哥,在后宮的時日里更是只出入永壽宮,旁的宮殿只在念及一些潛邸老人時過去看個幾面,基本上是罷免了后宮選秀一事。 自乾隆三十九年起,后宮就再無進宮選秀之事,頂多是為皇室宗親以及皇上的幾個阿哥的婚事許了賜婚圣旨。 而永琰自打后院里的劉佳格格生下大阿哥綿恒后,乾隆便立他為明面上的皇儲,于乾隆四十三年正式昭告天下,封其為太子,晉嫡福晉喜塔臘氏為太子妃。 魏婧薇偶爾在陪伴父女倆時,免不了將她的長孫子綿恒帶到面前看顧幾分,畢竟這孩子身子弱,在娘胎時就養得不是很康健,她記得永琰的子嗣本就不多,康健的更是少了,她在這方面多看顧幾眼都不成問題。 好歹現在后宮中人與前朝官員都認定永琰是她親生的阿哥,對魏氏一事忌諱莫深,加上魏氏前幾年早早的就死了,永琰記在她名下的時候早,魏氏的痕跡就在不知不覺被去除得一干二凈,以后史書上也只會將永琰的子嗣說成是她親生的孫子,要是她孫子太容易夭折,她聽著也不太爽利啊。 在兩年后,一直在她面前戰戰兢兢的喜塔臘氏終于懷上永琰的第二個子嗣,只是生下來是個格格,魏婧薇用著先開花后結果的說法勸她不必太過憂愁,喜塔臘氏本來因為自己身份上的瑕疵覺得自己事事處置的不太好,聽了皇額娘的話,只是在心里稍微松了口氣,但后面聽說皇阿瑪有意為爺賜下比她身份更高的側妃進院子,仿若一根刺懸在腦袋上,讓她時時不得安落。 魏婧薇真真是不知道怎么勸說皇上了,既然當初選了喜塔臘氏做永琰的太子妃,那就不要怪罪兒媳婦的門檻低,若是說起這方面的事,從前清朝帝王生母的身份未必個個都好,喜塔臘氏能好好對待永琰就已經是最好的事了,何必事事插手。 乾隆被說的面上好一陣子紅,這才打消了給永琰選身份高的側妃的念頭,只是在這方面的事他能聽從愛妃的勸說,但給永琰選側妃這事是絕對無法罷免的,畢竟永琰院子里就他一開始送的兩個格格,一是為永琰生下大阿哥的劉佳氏,二是關佳氏。 最多加上一個太子妃。 永琰的后院實屬少人了些,不然也不至于現在才有一個阿哥和一個格格,魏婧薇只能同意了皇上的念頭,說來這事還是歸她來管的,畢竟永琰是她名義上的親子,但她這些時日確實是只關注皇上嘉卉等人的事,就算是關心永琰,也少有干涉他后院的舉止。 在她的思想里,兒女成家了,就是獨立的一家子了,莫要太過關注,免得到時候吃力不討好,而且她也有自己的小日子要過,哪有那么多心思管永琰的事。 但皇上都這么說了,她就另行給永琰擇一格格進府吧,這鑲黃旗全保管領下上駟院卿討住之女侯佳氏模樣是個清秀的,更是一副好生養的身子,進了永琰的院子作格格也正是合適。 至于乾隆那兒,倒是聽從愛妃的話,沒有給喜塔臘氏添堵,給其選了他塔喇氏作其側妃,他塔喇氏為大理寺少卿之女,身份上不算高,整個后院姑且還是在喜塔臘氏的掌控下。 既然兒子后院的事都安排好了,魏婧薇便將被她養好身子的綿恒送還給孩子生母劉佳氏,順帶立劉佳氏為府邸庶妃,好歹是生下了永琰的第一子,況且永琰現在都沒有別的子嗣,綿恒的生母能立得住才能更好的護著綿恒。 送還孩子給永琰后院格格了,魏婧薇也準備收拾著要同皇帝一同外出巡游了,畢竟這是多年前就商量的事,永琰現在已經是十九歲的年紀了,經過幾年在朝廷的歷練,很多事情都處理得得心應手,雖說不是乾隆最心儀的繼承人,但起碼將來是個守成之君不為過了。 乾隆也就放心讓太子監國,自己攜帶妻女前去大江南北游玩。 魏婧薇其實有時候挺歡喜乾隆的果決的,畢竟人的日子就這么短,就算她注定大半生日子是耗在皇宮里,可有能隨皇上出來時,這事誰不歡喜啊,還是一家子一同出行。 在出發前,后宮的妃子無一不為此感到艷羨,就算是一直陪伴在君王身邊的妃子,就算是一向不愛爭寵的妃子,都免不了好一陣子惆悵,宮里的榮華富貴并非是那么好享的,除了要付出自己的歲月年華,還得要一輩子在四四方方的圍墻下度過一生。 既然皇貴妃能暫時逃脫這個囚牢,那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就是這孩子、夫君皆在身邊的夙愿何其難完成,愉貴妃每每想起自己的永琪時,都是免不了一陣嘆息,或許她當初生下一個公主會是件好事吧,像現在的皇貴妃一樣,十公主乖巧可愛,冰雪聰明,又甚得君寵,將來準是要嫁到京城的人家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