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朱厚照一聽就炸了,我哪里做得不對了?倒是父皇你,說好了走到哪給我寫信報平安的,信呢?信呢? 太上皇摸摸鼻子,有點心虛地說道:我這不是沒想到,很多地方的驛站尚未能開通 編!再編!朱厚照冷笑道:別人不知道,父皇難道還不知道,各地有錦衣衛的暗探,可以直接送信入宮嗎? 說起這事他就一肚子氣。 去年江南水患的時候,聽說父皇曾經露過行蹤,卻不肯送信回來,可知會讓孩兒如何擔心? 都說父母在,不遠游,父皇母后莫不是忘了,你們還有個兒子和女兒等著你們回家吧? 太上皇就更不好意思了,他總不能說,那會兒正好張皇后淋雨感染風寒,他只顧著尋醫問藥,哪里還記得給家里寫信之事。 也正是因為那一次,張皇后終于記起在她選秀入宮之前的生活,那些真正普普通通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她尚未到這個地步,只是離開皇宮,少了錦衣玉食,沒有太醫每日問安,一次小小的風寒,就險些要了她的性命。 哪怕太上皇始終如一,不離不棄,甚至親手為她煎藥喂藥,她亦能感覺到諸多不便。 畢竟,他們此次出游,為了避免被大臣們發現,被兒子帶人追回去,并沒有帶太多的隨行人員和行李,很多時候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當了二十多年皇后的張太上皇后,自然會感到處處不便。 反而是兒時受過許多苦,一直困于皇宮中的太上皇,出來后反倒如魚得水,一路行來,跋山涉水的,運動量比原來在宮中大了許多,連身體都比原來強健了許多。 原本有些蒼白的臉色,如今已變成小麥色,身形比原來瘦了一些,可看起來更加結實有力,畢竟太上皇也不過是剛剛四十出頭的年紀,還正是男人四十一枝花的時候,哪怕瘦了些黑了點,曾經久居高位的氣度涵養仍在,看起來仍是位風度翩翩的大叔。 再看兒子如今真的是長高長壯,比自己還高出大半個頭不說,寬肩窄腰,行動間虎虎生風,從外面一陣風般沖進來時,那身上還帶著股子見過血的殺氣,太上皇就知道,這小子上次出征,肯定親自上陣還動手殺人了。 那次是因為你母后生病,這不我們都回來了,怎會不掛念你和榮榮呢? 倒是你,修建寶船鬧出這么大的動靜來,意欲何為? 朱厚照氣哼哼地說道:怎么?不是我修寶船鬧出這么大的動靜,你和母后還會這么快回來? 太上皇干笑了兩聲,回來當然肯定會回來,只不過肯定沒這么快罷了。 他們在江南聽說為了修建寶船,正德帝廣招天下工匠,還專門在天津港修建了一個巨型船廠,光是在那里的工匠及相關人等,就已經超過了十萬之數,生生將一個荒僻無人的海灘,修建成了一座新城。 于是就有人說,新帝不光要武功超過永樂帝,還要繼續下西洋,讓萬邦來朝,如此文治武功,遠超歷代先祖,才是一代盛世明君。 這話在民間被百姓津津樂道,可各州府的官員卻都惶惶不安起來。 要知道,當初鄭和下西洋,永樂帝是從十三州府搜刮了所有糧稅鹽稅等等,才建造起那支無敵艦隊,撐得住他七下西洋。 可到了宣宗繼位后,國庫就很難再支撐這么大筆的開支,更何況,跟隨鄭和下西洋的私人商船賺得盆滿缽滿,可官方船隊卻是薄來厚往,只出不進,消耗了大量的銀錢,最終只能草草告終,將那些曾經隨同鄭和遠赴西洋的寶船與他一起沉沒在歷史中。 而如今,正德帝一說要建寶船,建海軍,滿朝文武就跟著提起心來。 這寶船,就是燒錢的貨,好不容易國庫安穩了兩年,有錢可以修河堤治水,可以開荒扶貧賑災救助孤寡老弱,誰能想到皇帝看到手頭有錢了,就會大手一揮開個如此燒錢的項目呢。 內閣的幾位大佬已經去輪番勸過朱厚照,結果人家脖子一挺,來了一句:寶船鑄造廠用的是朕的私庫,與國庫何干? 說完,他還冷笑著看了眼戶部尚書:先說好了,現在你們不肯讓朕用國庫的銀子,等以后,朕的水師下西洋賺回錢來,也別想著再從朕手里往外掏錢。 幾位大佬都哭笑不得,以永樂帝的雄才偉略,鄭和七下西洋都消耗了大半國庫,以致盛世之后的幾代皇帝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也就是這十來年因為改革新政,均田開荒,又有新糧種和新機器層出不窮,才終于讓戶部尚書不用再過那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日子。 現在正德帝一張口就說下西洋賺錢,談何容易。 雖然大家被正德帝不按套路出招的手段打臉的次數也不少了,可這次關系重大,還是沒幾個人敢輕易相信。 就連李東陽都委婉地勸道:陛下如今是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經商賺錢之事,是非正道,還請陛下多放些心思于朝政之上。更何況,今年的恩科,是文武雙科舉,陛下不如多看看其中的人才,方為國之大計啊! 朱厚照呵呵一笑,誰說朕不重視人才了?這造船之事,可不是那么簡單,尤其是要下西洋的寶船。里面涉及到的軍工、筑造、機械嗐,我跟你們說了也不懂,總之這是國力的象征。區區一個西洋小國都能遠航到我大明,滋擾沿海諸城,轄制通商海峽,你們以為,我們讓出海域,就能太平無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