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這些東西大明的商人都帶的有,還熱情地做成食物給他們試吃。 那種香甜軟糯的口感,一入口,就徹底征服了草原上的牧民。 草原上不產糖,只有在蜂蜜中才能嘗到甜味??蔁o論是草原還是戈壁大漠,蜂巢的存在比狼群還稀罕。 而甜味,是最能帶給人幸福感的味道。 有了這種香甜的食物,他們就不用擔心冬天沒有糧食,只能忍痛殺死尚未長大的小羊充饑。只要能過了一個冬天,這些小羊長大后,就能帶來更多的收益,換到更多的番薯。 吃過番薯和甜味的牧民,已經發自內心地接受了這些大明農夫和他們共處一地的事實。 商人們會收購他們保留的皮毛,賣給他們各種生活用品,可這些農夫才是帶給他們食物的人,他們不會種地,就算有了種子也沒法像大明的農夫一樣精心地照料田地,讓一畝地里能夠長出那么多的番薯。 在第二次番薯收獲之后,新一批的商人,又帶來了一些文人,大明的官兵管他們叫老師,說是要在草原部族的駐地開辦社學,免費教所有人的孩子讀書認字。 在韃靼貴族中都沒有多少讀書認字的人,但也不妨礙普通人對讀書的向往。 因為上次番薯成熟的時候,有大明的商人在鎮子里開了第一家酒樓,開始有說書先生在這里講書,幾乎吸引了部落里所有的男女老幼都跑來聽說書。 若是能夠認字的話,那他們也有機會自己讀書,去見識一下部族以外的世界。 很多人總以為,讓老百姓什么都不懂,只能一輩子聽從上位者的命令,才是最好的治民之道。 朱厚照跟楊慎說起辦學之事時,頗有感慨地說道:其實,這只不過是愚民之道。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用修,你以為,這句話當如何解釋。 楊慎想了想,說道:以前曾有人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百姓可以指揮著他們去做事,而不用讓他們獲取更多的知識。所以在隋唐以前,只有世家子弟才有讀書的資格,九品中正制,基本上沒有寒門子弟晉升的機會。故而有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皇朝之說。 朱厚照笑了笑,那是別人的解釋,你的呢? 楊慎道:微臣以為,圣人此言,實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說,百姓有能力做到的事,就讓他們自由地發揮去做;他們做不到的事,就要教給他們知識,讓他們懂得更多,才能做得更好。 正如太子殿下如今在軍工廠和將作監定下的規矩,讓匠戶們可以發揮所長,只要能做得好的,都能得到相應的獎勵和報酬。而那些想要學習技術的人,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技術去學習,正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了新的知識和技術,我們才能做出這些神兵利器來,一戰擊潰達延汗的大軍。 恭喜太子殿下,知識這件寶物,必能開萬世之太平,現大明之盛世! 第六十三章 前世朱厚照是偷跑出京城,身邊別說史官,連侍衛都沒帶幾個。 出關作戰的時候,幾乎把大同總兵給嚇死,生怕他在外面浪的沒邊,重蹈英宗覆轍,再來個土木堡事件,他就得以死謝罪了。 好在過程雖然驚險,朱厚照只帶了兩萬兵馬,依然靠著調度和游擊戰,釣魚似的吊著達延汗的人馬,硬拖到了九邊守軍來援,打贏了那場應州之戰。 結果興沖沖地回到京城向老師報喜,大臣們卻壓根不相信他能打敗達延汗,甚至還認為他們謊報軍情,將大敗說成了大勝,甚至連朱厚照親手斬殺敵軍的戰功,也被當成他搶人功勞,虛報人頭 就很氣。 氣得朱厚照當時三天都沒吃下飯去,還是元寶去抓了只兔子給他,他狠狠地rua了把元寶后,總算把這事放下,可跟文官們的心結,就一直梗在那打不開了。 這也是他在后來被那么多文人臭罵寫成個好色無度荒唐無道的暴君,卻沒人幫他說一句好話的緣故。 大明朝的官兒,雖然也有不少貪官,可大多數文官,在對皇帝勸諫一事上,那是出了名的硬脖子鐵脊梁,還沒有變成后來被馴化后一口一個奴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類生物。 按照朱厚照的看法,大明這么多朝皇帝,跟大臣之間的博弈就沒斷過。 可文臣們該跪階的照樣跪階,一代又一代被皇帝廷杖而死的大臣們層出不窮,一直到大明滅亡之時,仍有不肯跪著生的大臣寧可斷頭也不投降的。 這種原則和氣節,朱厚照還是敬佩的。 所以這次重生回來,他老老實實地跟著李東陽和楊廷和讀書學習,憑借過目不忘的金手指,在幾位老師那都刷滿了好感度,甚至肯挺身而出幫他背鍋,教他如何與文官們斗爭,都令他受益匪淺。 從上一世偷摸著跑出關過一把打仗的癮,到這一回可以堂堂正正地以鎮國大將軍之名率軍出征,其中這幾位老師出了多少力,就算不說,朱厚照也心知肚明。 畢竟是經歷許多世界的成年人靈魂,哪怕骨子里依然是那個恣意張狂慣了的性子,也懂得遮掩和收斂了許多。 像這樣一場戰役,單靠個人勇武和一兩把神兵利器根本無法達到現在的戰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