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不必了,請李少保進來吧。弘治帝搖搖頭,并未起身,只是讓人略略調整了一下倚著的枕頭,半坐在床頭,喝了口內侍奉上的湯水,想著該如何說服這位最年輕的閣老。 李東陽如今是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負責教導小太子,等于是小太子主導師,傅瀚楊廷和等人都算是他的助教。 弘治帝特地點出他太子少保的職務,而非其他,就是提醒他,要見的是太子的老師,而不是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李東陽三歲能寫,五歲能讀尚書,八歲就以神童之名得皇帝特批送入順天府府學讀書,十七歲就以二甲頭名入翰林院,也是天資過人的神童級人物,如今年過半百,更是茶陵詩派掌門人物,原本教個不滿七歲的朱厚照是綽綽有余。 可誰能想到,現在的小太子,體內是個穿越過無限流世界活了幾千年成了精又回來的家伙呢? 李東陽聽到何鼎特地稱他為李少保時,就明白了弘治帝的心思,進門后再看御案上業已整理妥當的奏折,就知道皇帝沒事,不過是借早朝這事,跟朝臣們掰掰腕子,當即就放心了幾分。 臣聽聞陛下有恙,特來問安。 哦,原來李少保不是來催朕上朝的啊!弘治帝不緊不慢地說道:其實有幾位大學士輔佐,朕便是不去早朝,奏章在此,也誤不了國事。 李東陽額角青筋直跳,先前李廣矯詔傳奉官之事,已經讓內閣頭疼不已,若是皇帝不上朝,那奏章送進來,是皇帝批閱的,還是太監們批閱的,最終意見是誰的,那就很難說了。 當年□□皇帝定下早朝之時,乃是為了鞭策百官勤政。每日向陛下稟報各部要務,也是避免百官懈怠,如今太子殿下念及陛下身體安康,以為百官之福,提議推遲早朝,本是件好事,但若是因此延誤各部政務,牽一發而動全身,方才引起百官爭議,還請陛下三思。 你的意思是,推遲上早朝就會耽誤大家正常上班? 朱厚照突然從弘治帝身邊的被窩里鉆出來,他昨天干了大半天的童工,晚上累了也懶得再回東宮,直接就在弘治帝這邊洗洗睡了。 還好弘治帝今日沒去早朝,才讓他能安安穩穩睡到天亮,可沒想到李東陽居然追到寢宮來問安,還是把他給吵醒了。 小太子的起床氣依然不小,硬邦邦地問道:那李閣老以為,大家一早寅時出門,卯時進宮,就不耽誤工作了? 開什么玩笑,半夜三更的趕路上朝,起那么早,人都是懵的,能有什么工作效率。 更何況,每日早朝,有多少人是真的有事稟報,有多少人是無事列班,李閣老想必比我更清楚吧? 將有限的時間和生命,浪費在等候和開會上,才是最大的浪費! 李東陽沒想到他言辭如此犀利,哭笑不得地解釋道:早朝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有事稟奏,但很多事需要各部協作,共同商議 朱厚照看了眼李東陽,議政之事,父皇不是在午朝前安排了文華殿議事嗎?一日兩朝加文華殿議事,真的有那么多政務,需要讓百官天不亮就趕來上朝,讓父皇從早到晚忙于政務,殫精竭慮才能處理完嗎? 殿下有所不知,李東陽苦笑一聲,挨個給小太子訴苦,道:如今九邊戰事不斷,西北大旱河東水患,還有些天災人禍,國庫已是入不敷出,加上今年又是三年一度的鄉試大考,各部諸事繁雜,才會累及陛下 如今邊關大捷,兵部和戶部光是統計軍功,處理邊務,安撫邊鎮難民,就已經忙不過來,別說從早到晚,有時候幾日幾夜不休都很是有的 說到底,這還是因為弘治帝親躬勤政,大臣們也不敢怠慢。在前朝成化帝在的時候,皇帝怠政,其實大臣們也跟著擺爛,如今習慣了弘治帝的工作方式,突然要變,自然第一個反應就是反對。 這就是人的慣性,習慣在安全區舒適區工作生活,對于即將到來的變化,第一個反應是害怕和抵制,畢竟變化帶來的影響,誰也不知道是好是壞,維持現狀,至少大家已經習慣成自然。 那只能說明,你們工作安排的不合理,忙的忙死,閑的閑死。 朱厚照毫不客氣地說道:早朝在殿外候著的,既不能上朝議事,站那都是浪費時間,為何不回去處理政務?既然都有忙得日夜不休的,怎么還有閑得跪午門的?身為閣老,這些工作安排,難道還要父皇親自去做嗎? 李東陽一世聰明,從未想過,居然有一日自己也會被個小兒指著鼻子說工作不力,正要反駁之時,卻見小太子穿著一身雪白的褻衣褻褲床上跳下來,顛顛地邁著小短腿跑到隔壁書房,抱著兩卷幾乎有他一人高的畫軸出來,氣勢洶洶地塞給他。 你自己看! 呃?李東陽展開畫卷一看,不禁目瞪口呆,雙手顫抖。 作者有話說: 猜猜李大人看到了什么? 兒童簡筆畫?XX圖?抽象畫?地圖?其他? 每日更新時間18:00,入V當日萬字0點更新。 第三十章 李東陽自己就是士林名人,一手館閣體世人稱頌,更是開宗立派的大詩人,從政三十年,見過的才子無數,可像小太子這樣的,還是頭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