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頁
書迷正在閱讀:醒醒,你是無限流boss啊[無限]、[綜漫]骰子非要給我劇透柯學劇情、[綜漫]滿身單箭頭的玩家還在繼續戰斗、萬人迷穿成萬人嫌[娛樂圈]、[綜漫]從今天開始做高專生、[綜漫]披上原神主C馬甲穿越綜漫、太傅他清冷自持[重生]、穿成戰神文苦命閨女、土地公不背鍋[快穿]、偏執駙馬每天都在黑化
但梅青云看到他在煉丹過程中記下的滿滿一本筆記本,覺得此人實乃奇才,雖然看不懂,但和王守仁的“格物致知”有的一拼。于是兩人就此成了好友,梅青云在了解到何冰就住在距離自己不到三十里的一處村子里時,更是又驚又喜。 考完后他跟著何冰回了家,在屋內暢談三天三夜,差點兒錯過了放榜的日子。 在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時,梅青云差點兒喜極而泣,但他很快就注意到了旁邊何冰的沉默,反應過來這是何冰第四次參加秋闈了,卻依然名落孫山。 他不知該如何安慰好友,正尷尬著呢,忽然一位官兵沖上來,一把將貼在墻上的榜紙撕了下來。 不顧在場學子們的嘩然,他一邊撕扯著手中的榜紙,一邊大聲宣布道:“平南本年鄉試,成績全部作廢!”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憤怒的學子們紛紛質問他為何敢這么說,但那官兵卻只是冷笑,還反問他們難道是打算違背圣旨嗎? 見狀,站在人群中的梅青云心瞬間冷了。 在來的路上,他和何冰才聽到風聲,說此次考試可能有人賄賂考官,篡改籍貫。 按照律法,這種一旦被發現,就是要被發配充軍的,但是絕不至于要取消正??荚嚨某煽儭@可是整個平南地區的鄉試??! “到底是誰!”一位同樣考中的學子紅著眼睛,聲音嘶啞地怒吼道,“到底是誰參與了舞弊!為什么要連累我們!” 同樣的陰云也籠罩在了在場每個人心頭,梅青云攥緊雙拳,顫抖著呼出一口氣,緊緊閉上了雙眼。他知道,舞弊之事一出,朝廷取消該年鄉試成績的決定絕不會撤回,他們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自認倒霉。 只是…… 梅青云的腦海中閃過少女燦爛的笑顏,和臨別時她那滿是信任和期待的雙眼,只覺得胸口深處傳來一陣沉悶的絞痛。 但現在最緊要的問題,已經不是他和錢小蕓能不能在一起了。 梅青云可沒忘記,自己之所以能來參加考試,全都靠鄉親們一分錢一分錢地給他湊夠了路費和書本紙墨費用。若是考中了舉人,那自然一切好說;可若是沒中…… 他的內心又浮現出想要棄文從商的想法,可梅青云又深知自己絕不是那塊料,曾經得意學生對富商的溜須拍馬在生意場上司空見慣,那種物欲橫流追名逐利的氛圍,他當真能忍受這些嗎? 梅青云不禁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人不怕失敗,就怕大喜之后又突逢變故,正如現在的梅青云一樣。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時,何冰卻道:“梅兄,我倒覺得這也并非壞事?!?/br> 梅青云慘笑一聲,但還是強打起精神問道:“何兄何出此言?” “常言道,事不過三,”何冰卻答非所問道,他盯著地上被那官兵撕扯成碎片的桂榜,慢慢蹲下身,拾起了那塊寫著梅青云名字的碎片,“我這已經是第四次考了,無論取不取消成績,于我來說都沒什么所謂。我何冰這輩子都考不中的,我清楚?!?/br> “何兄不必妄自菲薄……” “我不是妄自菲薄,”何冰打斷他,反而輕松地笑了起來,“我只是想通了,我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br> “我準備去匠器所了?!?/br> “梅兄,”青年正色望著梅青云,把碎片塞進了他的手中,“經過這幾天的相處,我對梅兄的為人非常敬佩。但我也能看出來,你心中有怨,有不甘。距離下次秋闈還有一年時間,把這張紙給錢姑娘看看吧,或許她會給你答案?!?/br> 梅青云怔怔地與他對視,隨后緩緩低下頭,看著手中皺巴巴的紙片上被汗水浸濕的“梅青云”三字,只覺得何冰這句話仿佛醍醐灌頂,振聾發聵。 他究竟為何要如此拼命參加考試? 為了前途,為了證明自己,還是為了把曾經瞧不起自己的人踩在腳下? 他捫心自問,像這樣的人欲,世間每個人都有,倒也無可厚非。 可梅青云回想剛才知道自己考中后的心情,狂喜之余,便是深深的惶恐,和對前路的迷茫?!盀楣佟眱蓚€字從前離他無比遙遠,可當它真的來到面前時,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做好萬全準備的梅青云卻發現,自己就像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幼童一樣稚嫩。 他寫過無數觀風題,因此在考場上面對策論時信手拈來,腦海中回顧各種經義典籍,一眼便知該如何破題立論……可這些又有何用? 現實和理論的沖擊,讓梅青云徹底迷茫了。 其實這種心態很好理解,放到現代就是寒窗苦讀十二載,好不容易高考考完了,面對各種五花八門的專業結果一臉懵逼。除了名字以外對它們沒有任何了解,也沒有做好將來從事這一行業的準備,純粹是因為吃香熱門,悶頭瞎選一個專業,反正先上了大學再說。 學校和課本只教知識,不會教學生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或許這世上大部分都是碌碌跟從隨大流,但梅青云并不是那樣的人。 他總是在思考,總是在拷問自己。所以,這也是為何當初梁帝一眼便看出了這個落魄教書先生的特別之處,對喬鏡說你這是寫了一個圣人的原因。 這段劇情也是喬鏡最卡的部分,他在這里糾結了足足半個月才把梅青云的心理路程寫明白。這也是書中人物的一次重大成長經歷,雖然表面看上去不動聲色,但相對于一本書來說,反而是關鍵的點睛之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