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林泓難以置信,“餓鬼養來能賣錢嗎?” 印光:“……阿彌陀佛?!?/br> “來這里拜佛的人常會做噩夢?!庇」獾?,“所以我喂它。那些花鬘就是我給它的,不是給佛祖的。這樣做也確實少有信徒說朝拜后回去會做噩夢?!?/br> “那善導大師怎么說親眼看到你蹲在桌子上吃花鬘?”林泓問道。 印光皺眉,“我不知道。有我在它不會現身,所以我每次放了花鬘就走了?!?/br> 善導說謊? 為什么? 林泓看著他,“那你知道這里有疾行鬼嗎?” “知道?!庇」獾?,“生前是出家破戒、欺誑求財的人,死后變成餓鬼,殺惡人,啖食不凈?!?/br> 出家破戒。 林泓還在看他。 印光也測頭看向他,有打量的意味,“他來找過你?” “對?!绷帚?。 “你身上有晦氣,還有……”印光的表情還是很冷,“佛氣。為什么?” “讓我看看是什么……”他抬手并著兩指要點上林泓的額頭。 手指卻在半路點在了一柄黑色的劍鞘上。 隨著劍鞘看過去,萬古川靠在椅子上,一雙深邃的眼睛看著他,手頭舉著的劍鞘準確無誤地在他的手指碰到林泓額頭之前擋住了他的手指。 印光笑了笑,收回手指,“生世多畏懼,命危于晨露?!?/br> 印光抬眸看向萬古川,“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保ㄗ?) 由愛故生怖——因為愛所以會心生恐懼,恐懼失去所愛。 萬古川回望印光。 所以疾行鬼纏上林泓,還是沖著自己來的。 要恐嚇惡人。 要恐嚇他。 “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庇」忾]上眼睛。 萬古川收回了帶鞘的劍,沖他揚眉,“那你執著于眾生是有愛還是無愛?” 愛眾生,無偏愛,可以是無愛也可以是大愛,是有心也可以是無心。 佛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 四方上下為“宇”,古往今來曰“宙”。 時間與空間是為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在一小千世界的一個世界,有六道三界。 佛陀在三界外。 執著身是“我”,起心動念皆為“我”,自私自利是為“我相”。佛祖無“我相”。 與“我”對立,一切有情眾生為“人相”。佛祖無“人相”。 宇宙之間一切現象一切環境為“眾生相”,眾緣和合而生。佛祖無“眾生相”。 執著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守一不生不滅之身,拘泥于時間是為“壽者相”。佛祖無“壽者相”。 (注3) 心中無執念,不執著于我相,不執著于人相,不執著于眾生相,不執著于壽者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保ㄗ?) 萬法皆空,毫無執念,法相宛然,離于愛者。是佛陀。 而印光于眾生有執念,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待滅度。 “你提醒得對。破不了我執,證不了無我,”印光笑笑,“我成不了佛?!?/br> 作者有話要說: 注1: 一個禪師去救一只蝎子,可那只蝎子居然蟄他,但是他依然去救蝎子,后來有人不解就去問他:蝎子蟄你,你為什么還要救蝎子呢,禪師回答說:蜇人是他的本性,救他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會因為他的本性而改變的。 注2:《妙色王求法偈》簡單粗暴講:因為有愛所以會憂慮會恐懼 注3:《金剛經》及凈空法師講解 你們的每一條評論,我都會用心去考慮的 因為有小可愛提到了,我就嘮嘮叨叨說一下,給出一個更全面的答復哈 首先,我也很喜歡那種有仇報仇的蘇爽文,像《基督山伯爵》,愛死~ 林泓也和我們一樣 畢竟我們不是佛陀,還沒有跳出三界外(這是個人層面的,從自私自利這一點講,我們有私心,別人對我不好,我也要對他不好) 但是哈這一個副本它是有些佛教背景的,因為我超喜歡《西游記》,我也尋思著,在眾多涉及佛教的小說里,最厲害的不是少林寺的棍棒,而是佛教的智慧 關于以德報怨,老子也是提倡的(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独献印妨拢?,在成語字典里它也是個褒義詞,它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就先不說我們自己要不要踐行,當然,學孔子“以直報怨”也是完全ok的,這些都是個人層面的東西 再關于以何報德,當然是以德報德, 德和怨是個人層面的,而善和惡對應的報應是大的層面的,是因和果 佛教本身就是宣揚善的,所謂“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不能把佛陀脫離出了佛教的世界觀來看待,佛教的善惡觀和我們現在踐行的沒有太大區別的 揚善就不用說了,肯定有的 關于懲惡,佛教的力度挺大的,地獄就是專門為惡人設立的,受盡折磨,下一輩子投胎也不好過 解釋一下,印光度眾生,并不是在縱容惡人,而是在惡人受盡惡業報以后,去教化他們,惡業報本身也算一種教化,像當今的牢獄之苦、死刑,讓他們以后不再做惡,勸他們向善,完全消除惡,是要讓他們從心里就悔悟(和我們當今的善惡觀是不相悖的,這是大的層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不惡你就沒有惡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