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媚千嬌 第4節
書迷正在閱讀:熾我心者、如見雪來、裘莊,請坐(玉夢短篇合集)、【仙俠】山鬼(師徒戀)、重生之我穿成了迪亞波羅的私人醫生、蛇與欲(1V1,h)、AV 帝國 (NPH,簡)、[綜漫同人]卷狗失格、[洪荒同人]茍活性命于洪荒、[柯南同人]坂本十級學者的柯學生活
楊薔還有些不懂:“為什么要十分焦急呢?” 楊宜君教她:“你做出十分焦急的樣子,不須你說,他們也是要幫你尋耳珰的...須得知道,叫別人在意你,相比起你為他做一件事,遠不如求人幫你做一件小事。若是那孫家子弟替你尋著了耳珰,之后的事就容易了?!?/br> 楊薔還有些猶豫:“若孫公子沒替我尋到耳珰,又或者耳珰被別人尋到了呢?” “那你也在他眼前晃了好一會兒了,他總該知道你姓甚名誰,好過你在這兒動也不動——人這一輩子能見過多少人?你在他跟前多出現幾次,他就多些可能喜歡你??!”楊宜君說起這些是一套一套的。這不是她經驗豐富,而是那些影視劇里有太多這樣的橋段了。 有些還真是很有道理呢。 楊薔受到姐妹們的鼓舞,往孫家子弟那邊‘尋耳珰’去了。而這邊,隔著一架屏風,高溶忍不住笑了起來。 他沒想到播州這等蠻夷邊陲之地竟有這樣的新鮮可瞧,原來在長安可沒有這樣有趣的女子。 “到底是你呢十七娘,這般會思量男人心思,不枉你平日只在子弟中廝混?!睏钜司@邊原本好好的氣氛,因為這句話忽然冷了下來。原來是楊麗華帶著兩個女伴不知什么時候走了過來,方才楊宜君教楊薔的話也被她聽了去。 楊麗華身份在眾姊妹中最為高貴,但從小就被楊宜君壓一頭,除了身份之外處處不如楊宜君。特別是年紀漸長,楊宜君那驚人的美貌越來越顯露出來,這一點就更明顯了! 她和楊宜君關系也越來越緊張。 (?°???°)?輕(?°???°)?吻(?°???°)?最(?°???°)?帥(?°???°)?最高(?°???°)?的(?°???°)?侯(?°???°)?哥(?°???°)?整(?°???°)?理(?°???°)? 楊麗華今日穿著打扮十分華麗,雪白衫子、大紅裙子齊胸勒住,外罩一件花樣繁復的花羅大袖衫、挽一件紫色夾纈披帛。所用布料皆有十分精美的紋樣,放在舊唐,都是貢品之流。另外,頭上梳了高髻,她梳的這個高髻在眾多高髻中其實不算太高,但發髻非常龐大,足夠簪許多釵環了。 事實也是如此,除了髻頂一朵缽口大小的粉色牡丹花,一支金鑲玉步搖花釵斜插向上于左鬢,一支鑲琥珀珠銀絲雙蝶釵相對斜向上插在右鬢。另外還有一對銀絲雙碟步搖釵插在最前方,步搖垂下的四縷銀質流蘇恰好垂于發際。最后,發髻后側還有許多赤金小雙股釵壓發。 這學的大概是南吳的風尚,此時南吳寵妃于月真開創‘高髻纖裳,首翹鬢朵’的妝扮,然后風行于世,南北皆學...播州這邊太偏遠了,女子趕流行也比較慢。今日楊麗華做這樣打扮算得頭一份,在一眾小娘子中十分搶眼。 然而再搶眼,也搶眼不過楊宜君,楊宜君一副‘過時’妝扮,卻能吸引住所有人的注意。所謂‘過時’,在她身上是‘燦爛古意’!她若穿中晚唐風格的衣裳,旁人就覺得哀婉凄切、楚楚動人,衰退之世也需要這樣一位美人來增添其衰敗時的靡麗。仿佛是一個傷口,紅紅白白,艷麗的驚人。 而像今天這樣,是盛唐武周時的衣裙樣式,則讓人覺得花開正好、明艷無雙,她生來就是傾國傾城花。那樣的不可方物,分明只有盛世才能培育。 楊宜君不喜歡和楊麗華玩那點兒小女孩兒心思,偶爾回應對方的挑釁,也是因為不想對方拿她當軟柿子捏,那就更沒完沒了了! 當下只是漫不經心道:“我曾聽人說,自己品德高尚,見他人行徑,也只會覺得品德高尚。而自己齷齪,那不論別人做什么,眼見之后也只能想到齷齪——十五姐真是的,怎么能偷聽meimei們說話呢?” 楊宜君沒有指責楊麗華沒教養,那不是身為meimei的她能做的。但這種仿佛抱怨一樣的嘲諷就沒問題了,楊麗華是既生氣,又拿她沒辦法。 又輕松地和楊麗華來回了幾句,打發走楊麗華對于楊宜君來說并非難事。等到她氣呼呼地走了,楊宜君身邊的一個女伴才說道:“十七娘你瞧,十五娘梳得好大發髻...哼哼,虧她敢那樣!” 還未嫁人的年輕娘子在及笄之后,也可以挽起發髻。而以如今南北崇尚奢華的風氣,年輕娘子梳高髻危鬢也算不得什么。所以女伴特意這樣說,顯然不是想說楊麗華張揚。 “那樣大的發髻,又是不能用義髻的,得在真發里編織進假發,這才能堆梳出來...十七娘你一向不理這些事,所以不知。就是前幾日,十五娘聽說街上一戶姓許的人家,女兒都有一頭好頭發,只比你的差些。她立刻動了心,叫人去那家買人家女兒家的頭發?!?/br> “那家人也不是什么破落戶,原是城中中等良家,女兒們正是青春歲月,哪里肯賣頭發。十五娘不稱心了,便叫人去許家經營的綢緞莊搗亂,又設計他家欠了官債!許家一時拿不出錢來,便去抄賣他家東西...許家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割了三個女兒的頭發奉上,這才了事?!?/br> 說到這里,那女伴冷笑了一聲:“咱們平日常用假發,可那都是從貧寒人家公平買賣來的,人家拿頭發貼補家用,是你情我愿...如今十五娘也是無理,竟為了這么點兒事,欺男霸女,弄得人家險些家破人亡!” 楊宜君有一頭光可鑒人的厚密好頭發,別說是家常發髻了,就是中等大小的正式發髻,她也不必用假發和義髻。至于高大發髻,一則她年紀不大,二則她不耐煩那沉重發髻,還從沒試過呢!所以她竟是從未使用過假發和義髻的。 她對于楊麗華為了一些假發,弄出這樣欺負人的事,不只是不理解,更是厭惡! 原本她就對踏青會不感興趣,眼下又被楊麗華壞了心情,更加悶悶。之后的時間都在挨時間而已,除了和幾個女伴玩了些投壺、蹴鞠的游戲,其他男子的接近一概只做不知——好在面對楊宜君的時候,那些青年膽子似乎也格外小些。大多數都只遠遠旁觀,少數鼓足了勇氣靠近過來的,也是吞吞吐吐、半遮半掩,不敢開門見山,這就給了楊宜君不動聲色支開對方的機會。 好容易挨過這一回,參與踏青的青年男女陸陸續續回家,楊宜君立刻做了第一撥,不等楊段和周氏他們就先走了。 回去之后,楊宜君見到外祖家的人在正院廊子下等著,就替父親母親問道:“近日沒什么年節,外祖怎么派了你們來播州?” 周家的家仆知道這位表小姐特別得主人看重,恭敬道:“原是新的《大公報》得了,郎主讓送來給姑爺瞧瞧?!?/br> 《大公報》是一份一季發行一次的‘報紙’,這當然是受楊宜君啟發弄出來的...此時官府倒是有邸報,但普通人要自己去抄錄才能看到。 這邸報上所書的內容往往比較簡略,而且有些消息還沒有呢。楊宜君在影視劇里見過報紙,自然知道這是好東西,便引導外祖父和父親籌建了《大公報》。 因為此時有邸報這種東西,辦民營報紙并不是很難想象的事,楊宜君佷容易就啟發成功了。 不過,《大公報》說是報紙,其實更像雜志一點兒,厚厚一沓內容,用騎馬訂的方式釘成一本書的樣子。里面包含了過去三個月發生在各地的政治新聞、名士軼事,甚至還有一些新出的文學作品。 《大公報》之所以三個月才有一份,主要是此時消息流通速度太慢了!雖然《大公報》有通過居住在各地的親朋好友搜集信息,但傳遞信息還是得靠人力。再加上篩選稿件、排版、印刷等等,等到成品出來,很難再要求新聞有時效性。 所以,對于新聞,也是著重于討論評議...當然,也有一些消息不怎么靈通的人士,是真的靠著《大公報》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么的。 如今《大公報》的發行總有四五千份,不只是蜀中及其周邊的讀書人會訂購,就是南方、北方的文人,聽說了大公報,也有托蜀中的朋友訂購,然后寄過去的呢...只不過這樣就更晚才能看到最新的《大公報》了。 第8章 說是送新一期的《…… 說是送新一期的《大公報》,但來都來了,不可能真的只帶一份《大公報》來,除了《大公報》外,還有周家送來的一些‘土儀’。大部分是送楊益、楊宜君這兩個孫輩的,不能以金錢衡量,主要是長輩的心意。 不過這些東西不可能直接給楊宜君,所以楊宜君只與外祖家的家仆說了幾句話,問候外祖父母、舅舅舅媽等人,又吩咐家人好好招待對方,然后就回自己院子了。 楊宜君回來的時候,今日看家的晴雯正和小婢女麝月一邊做針線,一邊閑聊。晴雯做針線的時候從箱籠里翻出一條舊年做的妃色羅裙,想了想擱到一邊,對麝月道:“待會兒你把這紅羅裙拿去給后頭蔣三嫂?!?/br> 麝月不解道:“jiejie不是一慣看她不順眼么,怎么拿自己的衣裙給她?” 蔣三嫂就是前幾日搗練時來幫忙的紫裙子婦人,她本來在雜院里做事。因為勤快干凈、性情靈敏,這才被謝嬤嬤挑到楊宜君的院子里來做內室之外的雜活兒的。雖然還是做雜活兒,但可比之前在雜院里輕松多了。更重要的是,現在能常見到主人,好處多多。 “我就看不慣她那張狂樣兒,但凡做了點兒什么,都要顯擺出來邀功,好像只有她一人用心做事一樣?!鼻琏┑男郧檠劾锶嗖坏蒙匙?,這也是楊宜君為她取名‘晴雯’的原因之一,真和《紅樓夢》中那爆炭有幾分相似。 晴雯‘哼’了一聲道:“還不是娘子那日多看了她那裙子兩眼...謝嬤嬤是最了解娘子的人,一看就知道娘子是覺得仆婦穿紅衫,配紫裙子,實在不好看。再者蔣三嫂皮膚不算白,穿紫色本就不好看——娘子就是這樣,不喜歡不和諧的東西,事事求完美?!?/br> “謝嬤嬤讓我找條裙子與蔣三嫂穿...眼下要入夏了,正忙著做娘子的衣裙,哪有功夫張羅這個,就先拿我的給她罷?!鼻琏┬郧楹芰?,對人直來直往,做不來老好人。但她有一點好,并不是吝嗇的人,也不在乎一點兒東西。 正說話呢,忽然聽到外面院子里有動靜。等到晴雯和麝月迎出去的時候,原來在院里整理花木的蔣三嫂已經接住了回來的楊宜君等人。晴雯和麝月見她這樣殷勤,這樣搶著露臉,當著楊宜君的面沒表露什么,心里已經想著要警告蔣三嫂了。 內院就是這樣,能近主子身的就那么幾個人。其他人縱使也在院兒里,也不能隨意接近主子...播州楊氏在楊段這一支門第沒那么高,仆人們的分層也沒有那么明顯,但也有基本的‘規矩’呢。 楊宜君回來之后洗手擦臉,她是仆婢們的中心,自然很快得到了休息。只不過她也沒歇多久,不多時父親楊段,還有周氏、楊益他們也踏青回來了,還見到了送《大公報》和土儀的周家家仆。 稍遲一會兒,就叫了人請楊宜君去正院。 楊宜君一來,周氏就笑意盈盈地對楊宜君道:“嬌嬌,你外祖父要接你去蜀中度夏呢!” 隨著《大公報》和土儀一起來的還有一封書信,明面上是楊宜君的外祖父周革得到朋友的饋贈,今年夏天可以盡情使用對方的一座避暑別苑——這個朋友是個大土豪,在成都產業無數!今年打算一家去南吳做官的大兒子家探親,看看幾個孫兒孫女。而成都郊外的避暑別苑空著也就空著,干脆就借給老友使用了。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的說法,真正的原因是周氏年初給娘家寫了信,想要父母兄嫂幫忙留意成都的青年才俊...楊宜君對成親興致缺缺的樣子,看在眼里可是十分愁人的。這年頭,女孩子十五六歲未嫁人很常見,但大戶人家這個年紀的女孩子總該定下一門親吧?再退一步,女孩子本身也該有些懷春之意,心里愿意嫁人吧。 然而,楊宜君對這些不屑一顧...沒有那種世俗的欲望。 周氏想著,這可能是播州這邊的同齡男子不夠好,也是,播州到底只是小地方,還是邊陲之地,出現真正青年才俊的機會實在太小了。而與播州臨近的巴蜀之地就完全不同了,自秦之后被中原消化,就發展的很快,其物產豐富、人物風流,是不讓中原的! 那里一定會有讓小女兒動姻緣之念的人! 所以,這次單單接一個孫女兒入蜀,本身是有相親的意思的。因為事情做得隱蔽,楊宜君都不知情...她雖然覺得外祖只接自己去度夏,這有些奇怪,里面應該有自己不知道的內情,但‘內情’具體是什么,就一概不知了。 而她作為小輩,就算知道有內情,長輩不想說,她也就打探不來,只能‘被安排’。 不過,雖然‘被安排’了,楊宜君的心情卻還挺好的。長輩又不會害自己,而且不管怎么說,這也是出門去蜀中呢!相比起播州,雖然蜀中也與外面的江南江北天然相隔、自成一派,但到底是一方諸侯,各種信息可比山坳坳里面的播州多多了。 退一步說,成都還是蜀國的‘國都’所在,那里的生活總比播州遵義城里重復單調的日子好得多吧。 高高興興帶回自己要去成都的消息,正在和賣婆買東西的婢女們都歡喜瘋了! 婢女們立刻對賣婆道:“賣婆,你管這幾面鏡子磨了也就罷了,再要一些各色絲線,其余的就不要了?!?/br> 她們歡喜倒不是覺得成都的日子就比播州有滋味,到時候楊宜君也不可能帶所有人一起去。但對于生活在播州小城里的女孩子來說,成都就是最近的超級大都市了!唐時說‘揚一益二’,即揚州第一,益州第二,益州指的就是成都,可想而知成都的繁華。 女孩子們喜歡的胭脂水粉,成都有最好的,而且比倒騰來播州的‘成都貨’要便宜許多。還有婢女們攢錢一直想打的一副赤金耳環、兩對鎏金銀簪,都不必托小廝送去給街上金匠做了。播州最好的金匠都是為大戶人家內眷打首飾,她們這點兒活兒只能由一些手藝不好的匠人做。做出來的東西品質不好,式樣也村氣呢! 至于做衣服鞋襪的布料就更別說了,蜀中的支柱產業就是紡織,蜀錦獨步天下,成都甚至因此有‘錦官城’的別稱...要買又好、又能負擔的起的布料,首選就是成都! 這會兒大家一點兒也不在意賣婆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貨籃了,省下錢來,準備到時候托能去成都的帶東西回來。 “紫鵑姐到時一定能跟著娘子,替我帶一匹紅羅、兩匹絹,一匹絹要碧色的,一匹絹要翠藍的?!奔t玉進內宅當差也有一年多了,月錢加賞賜也攢了點私房錢。好一點的首飾買不起,就托紫鵑買幾匹好衣料。 她本來除了紅羅外,還想要一匹紅絹的...然而紅色布料的染料最貴,染好的布料自然也價值不菲,如此也就只能放棄了。 麝月也托晴雯給她帶一匹白絹、一匹綠綾,另外還要了兩盒粉、六個胭脂。 晴雯取笑她:“你小小年紀,也知道涂脂抹粉了?” 婢女們說說笑笑了一通,忽然,眾人都看向了楊宜君:“我們都有想買的東西,娘子又想買些什么呢?” 楊宜君本來不在意這個事的,她到底不比這些內宅婢女,真有什么想要的,能通過商人,或者在成都的兄長得到。但現在經這些婢女一說,她也被帶起了些興致,支著下巴想了想道:“想要買些書籍...播州沒有印書坊,還是成都好,凡是天下有的書籍,都能買到?!?/br> 唐末時,成都就是天下印刷業最集中的地方了,許多官方要印刷的書籍,也是先在蜀中印刷,然后再發到全國的?!洞蠊珗蟆纺茉谑裰凶銎饋?,未嘗沒有成都印刷業相對發達的原因。 “又是書!娘子的喜好真與其他小娘子不同...只是娘子都有那么多書了,我看這次就買些漂亮首飾罷?上回那幾個揚州來的商人,帶了好幾樣送進蜀國宮中都使得的首飾。娘子不也很喜歡那支小山釵,結果還是沒買下,叫十五娘子全包圓了,之后還拿這事兒刺娘子呢?!鼻琏┱f起這個事情就來氣! 小山釵有些像縮小版冠子,又有些像放大立體版的花鈿,插戴在發髻正前方,像一個小冠子。這是由命婦禮服首飾衍化出來的,所以一般由金玉制成,精工細作、十分華麗,現在也只有貴家內眷用的起。 買一支小山釵的錢楊宜君有,但只要想到買那一支釵的錢可以買多少原本想買的書,她就舍不得了。 “這次去成都,娘子就可以置辦一件比那還好的小山釵...還有金臂釧,之前小姐買書瘋魔了,拿了臂釧去抵賬,如今都沒得金臂釧了。等到夏秋,大家罩著紗羅衫子,有沒有戴臂釧是能看出來的。別人都有,只娘子沒有,就太不體面了?!边@次連平兒也發話了。 以家里的情況來說,楊宜君的月錢其實不少,另外她還能得到父親母親私下的補貼,就更有余裕了。然而這年頭印刷出來的書雖然比抄本便宜,但買的多了也是不小的負擔。再加上楊宜君要用好紙好墨什么的,就更了不得了——讀書是真的費錢! 第9章 谷雨之后十來日,…… 谷雨之后十來日,總不到立夏時候,遵義縣城‘崇仁坊’東邊最里面的一條巷子,馬匹、毛驢、小車兒等,從兩扇黑漆大門口,一直往外延伸,停到了巷子中間。 楊小乙看面相四五十歲,正是富有經驗,而又不至于精力不濟的年紀。他是楊段家的大管事,今日站在家門首是為了打點家中小娘子去成都探親的事。 從播州去成都,一路上雖有地方為了行商修的大路,但如今到底是四方割據的年月,比不上正兒八經的官道,真正是能過路就行——有些地方是還是頗為險峻的山路,只能由馬隊、驢隊通行,不能過車呢! 也因此,楊小乙安排的多是馬、驢做役畜,行李也大多直接裝載在驢馬的背上。車隊中有的兩輛單馬拉小車,主要是應急用的!出門的是家中小娘子,誰知道路上會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同去的人除了娘子的婢女,還有十來個奴仆,這些人要看牲口、要駕車、要壯聲勢——主要也就是壯聲勢,真正的護衛工作輪不到他們來。 楊段和周氏不可能讓小女兒一個人出門,所以托付了一位常常在成都、遵義之間跑商的族人。這年頭外出跑商,都是全副武裝的,請人家捎帶個去成都探親的侄女兒,事情并不難,而楊宜君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證。 這也是為什么谷雨那日信就到了,楊宜君卻等了十余日才能出發動身。 族人的商隊會在北城門外等著,家里這邊仆人們也準備停當了。不一會兒,楊宜君一家人從門首走了出來,楊段與小兒子站在靠后的位置不動,周氏則站在臺階前,拉著小女兒的手,道:“嬌嬌,這一路要聽你叔父的話,不要任性...你不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只是從小大家都心愛你,你順風順水慣了,便在為人處世上差了些?!?/br> “平日在家也就罷了,只是出門在外得小心?!?/br> 絮絮叨叨好一會兒,這才放楊宜君上馬——不只是楊宜君騎馬,帶去的平兒和晴雯也是騎馬。本來該帶紫鵑去的,就是因為她不會騎馬,路上怕有麻煩,這才沒帶她! 一主二婢都戴了帷帽,為了方便還穿了圓領袍服。這是一種男裝,不過女子也可以穿。 看著女兒離開,周氏忍不住與楊段道:“都是你,自小太由著嬌嬌了!若不是你將她充男兒教養,還讓她去書院讀書,她的心哪里會那樣大?” 楊段嘆息道:“夫人??!你要講道理,當初嬌嬌要去書院讀書,我說要考慮考慮。是夫人你受不住嬌嬌歪纏,幫著她說話,這才定下來的?!?/br> 周氏從小也是和家中兄弟們一起讀書的,所以當時并不覺得女兒想要去書院讀書有什么不對。眼下如此說話,也只不過是‘玩砸了’之后分鍋而已——也不是周氏覺得小女兒有什么問題,事實上有個漂亮聰明的小女兒她可驕傲了,平常人說起來她都是抬著下巴的。 她只是擔心女兒如此‘不合時宜’,不肯去‘和光同塵’,將來會吃苦。 而就在家中父母、小弟的擔心中,楊宜君隨著族叔一路往成都而去。這一路確實辛苦,山路難行只是一方面,路上的種種不方便更磨人!有幾次甚至得露宿荒郊——這種時候,那兩輛小車就派上用場了,楊宜君和平兒、晴雯三個女孩子還可以睡在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