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快穿] 第141節
可惜的是天底下拿槍.桿子的人都是狗臉,一時好,一時惱。前面還一個鍋里喝著湯呢,后面不知道說了啥,兩邊嗆了起來,居然直接拍桌子了。 旁人也搞不清楚這二人是怎么吵起來的,他們就聽見陳立恒破口大罵:“好你個東西,想搶老子的地盤,做夢!從來只有老子吞別人的部隊,胃口夠大啊,連老子都想吞!” 周圍人都豎著耳朵,伸長了脖子,想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結果只瞧見那位平常挺和氣的張先生氣憤難耐地被攆出屋,他氣得伸出手指頭指著屋里大罵:“你這人簡直不可理喻,完全是土匪的做派!” 這話可捅了馬蜂窩,陳司令員抓著槍就跑了出來。 我的老天爺哎,這是要打起來了嗎?這□□的,大庭廣眾之下,陳司令員就追著人跑。 一開始就這兩個人跑,后面變成了兩支隊伍在跑。 張先生剛從外面帶來的隊伍,叫鐵血抗日軍的人攆在屁股后面追。 老百姓們都張大了嘴巴瞪著眼,看著自己面前跟小孩子玩官兵捉強盜似的,一堆人跑得比兔子還快。 大家伙兒搞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么,集體回頭看田藍。 田先生倒是鎮定自若,只言簡意賅地解釋了一句:“在搞演習呢?!?/br> 農民其實也聽不明白啥叫演習。不過鐵血軍訓練跟旁處不一樣。 多稀奇啊,他們不僅自己種地,還幫著大家伙兒一塊種地,說這也是他們的日常訓練一部分。 現在這跑來攆去的,也叫訓練,那也沒啥了。 大家伙兒都盯著田藍,集體跟著學如何插秧。 按道理來講,江南地區的農民應當是插秧的好手,怎么還要跟個女先生學呀? 因為以前大家伙兒沒插過秧。聚龍山區山地多,祖祖輩輩都是種玉米之類的旱作物,從來沒種過水田。 鐵血軍的人將荒地都改造成了水田,還在地里育秧苗,插秧種水稻,瞧的大家伙兒都跟著眼熱。 因為水稻是長大米的呀。甭管以后各路所謂的專家如何貶低大米的營養價值,反正在1938年的聚龍山老百姓眼里,大米是最有營養的好東西。 有的老農民甚至臨死之前唯一的心愿就是喝回大米粥,這樣才圓滿。 可本地人不種水稻,就意味著大米得花大價錢從外面換,這對于貧困的農民家庭而言,也是個不小的負擔。 現在,城里出來的女先生不僅能帶著大家打仗,還教大家伙兒種水稻,當真是稀奇的很。 田藍一邊干活,一邊給大家講解技術要點:“插秧要注意,不能單純圖快。你的秧苗必須得插進土里,否則的話,你前腳插秧,后腳秧苗就浮在水上了,自然就沒辦法正常生長。秧苗的行間距控制好了,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br> 旁人跟著有樣學樣,不時問幾個問題。 有大嬸憋了半天,終于忍不住詢問:“田先生,這一畝地能打多少莊稼呀?到時候夠不夠吃?” 旁邊人就推她,十分不滿意:“都瞎說啥?山神爺爺讓種的,能長不好嗎?” 田藍聽得滿臉大寫的囧字。 啥叫落毛鳳凰不如雞呀,她就是典型。想她在上個世界好歹也算是小有名氣的農業專家,上哪兒都有一堆人請教農業問題,并且積極實踐她的指點。 到了1938年好了,她想推廣新型農業技術,還得靠封建迷信。 因為雖然現在已經開始搞軍墾農場模式,但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弱,正常情況下他們都不會愿意隨便改變種植品種。萬一種不好呢?到時候豈不是要絕收。 尤其是佃農,本來就是租地主的田。你莊稼就是顆粒無收,你該給地主的租子也一分不能少。這種情況下,誰會隨便改種其他東西。 也就是生逢戰亂年代,好些人被殺了,沒主的田地多。加上被抗日鐵血軍鎮壓掉的漢jian名下的土地,湊在一起,才組成了數量不小的實驗田,可以讓田藍種植她的優先高產非雜交水稻。 其他農民原本也應該是圍觀態度,種的好與不好,起碼得有一季稻子的產量拿出來給大家伙兒瞧瞧。 結果不知道究竟是誰開始傳播的,根據地到處都流傳著一個消息,說陳立恒是山神爺爺派出的白袍小將,專門打日本鬼子的。田藍是山神爺爺名下的星宿,負責種田的。她給的種子,那都是王母娘娘精挑細選出來的。 什么?你說王母娘娘不管種田的事?你開什么玩笑噢?那個蟠桃園,齊天大圣都要跑進去偷吃,可見有多好吃。蟠桃園都歸王母娘娘管,那田地肯定也在王母娘娘名下呀。 這會兒,大家伙倒不講究男耕女織了。 因為本地女人同樣下地種田。除非起碼是地主家的小姐,否則誰會纏小腳呀,女人照樣得挑籮筐哩。 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田藍就稀里糊涂被強行摁上了近乎于上帝使者的身份,司職種田。 最要命的是她還不能辯解,因為這是最迅速的旱改水種稻子的推廣方式。 沒法子,這時代的老百姓文盲率極高,他們普遍的狀態就是聽天由命。 別說是現在了,就是田藍穿越的上個世界,60年代的好些人都信誓旦旦地跟她強調,國家領導人是天上的星宿下凡,這才拯救了中國。 算了,干工作要因地制宜。把她說成山神的打工妹,也不是不行。畢竟假如世界上真有神仙的話,那神仙也是創造財富的人民自己。 為山神打工,不就是為人民服務嗎? 蠻好,挺不錯。 田藍做完心理建設,就能若無其事地直接跳過山神的話題,主動詢問那位大嬸:“你們現在種玉米一畝地能收多少?”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說200斤,有的說300斤。這要看年景好不好。 田藍想了想,相當肯定地告訴大家:“除非后面碰上大災,否則不出意外的話,今年這一畝水田起碼能打600斤稻子?!?/br> 她給的數據已經相當保守。 按照上個世界他跟小伙伴們實驗的結果,這精挑細選出來的優質水稻品種的產量只要好好種,達到800斤的產量不成問題。 沒有化肥,可以使用土著菌肥。山上腐植土多,剛好可以堆肥。 周圍的百姓聽了都咋舌,600斤稻子呀,那豈不是起碼500斤大米?哎呦喲,大米飯可比玉米磣好吃多了。這是在說,以后他們都能吃上大米飯了? 那可真是天天過大年。 眾人都高興得厲害,集體夸贊:“到底是山神爺爺,對咱們可真好?!?/br> 田藍的臉又要變成囧字。算了,她能說啥呢?本來就是不知道的神秘力量,近乎于神仙的存在在幫她。不然她從哪兒搞到這些優質的稻種?要是現在的水稻品種,就是旱地改成了水田,她也說不清楚究竟能打多少水稻。 指導完了種水稻,田藍還得去教人種山芋。 本地山芋原先是春種秋收。 鐵血抗日軍打下兵工廠后回來,田藍考慮到根據地人口增多,必須得種植關鍵時刻可以救命的糧食,便要求在開墾的山地上大面積種植山芋。 這玩意兒當主糧肯定比不上大米好吃,但是它產量高,好管理,60年代好多人是靠著它才活了下來。 結果農民們就很糾結,倒不是他們反對吃山芋,而是過了季節,山芋已經種下去長出葉子了,哪里還有種糧? 田藍就教大家伙兒利用山芋藤扦插種植,迅速擴大了足有兩倍的種植面積。 農民們看著綠油油的山地,一個個都咋嘴巴,還有人嘖嘖贊嘆:“我種了一輩子的田了,還是頭回見到能這樣長山芋的。這真能長出根來嗎?” 田藍笑著解釋:“能長根,扦插種植很常見。像洋柿子,南瓜,茄子這些,不一定非得要種子,都可以扦插種植。有的長得比種子種起來的還好。不是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嗎?這插的柳條都能變成樹的?!?/br> 她指著一株山芋藤道,“像這個,就已經生了根定植下來了?!?/br> 眾人不敢相信,有這么快?這才種下去多久呀?就是直接埋山芋,根也沒長出來呢。這才是根山芋藤而已。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立刻就有人扒拉開泥土,看著山芋藤埋在地底下的部分變成了什么樣。 大家伙兒湊上去一看,集體發出贊嘆,哎呀呀,真的長出根了。這可比種山芋快多了! 田藍笑著解釋:“這山芋原先的產地也不是咱們國家。是咱們的老祖宗去外面做生意時看到山芋產量高,才想辦法帶回來的。當時人家也不愿意讓好東西流過來,老祖宗聰明啊,就用山芋藤編成筐,裝著其他貨物,這才把山芋帶回來了?!?/br> 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后人眾說紛紜。不過倒是完美的說明了山芋的另一個繁殖方式——扦插繁殖。 春天種下山芋之后,等到山芋藤長起來,剛好可以夏天扦插繁殖。這樣早秋和晚秋各收一季山芋,可以大大增加糧食的產量。 田藍笑著鼓勵大家:“晚上農民夜校會上課,專門教大家怎么種莊稼。以后我們都學會了,糧食產量起碼能翻一倍,就再也不怕餓肚子了?!?/br> 眾人面面相覷,好些人開始打哈哈。讓他們送孩子去上學,他們樂意,先生又不收束脩??勺屗麄冏约荷险n?開玩笑哦,這都多大年紀了,難不成還指望考個秀才? 陶八姑強調:“廠里招工人可是要識字的。工人的工錢是現大洋,每個月按時發到手上。想要到廠里做工的,必須得認識字?!?/br> 她又拿自己舉例子,“識字不難的,不用害怕。我以前也不認識字,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F在,我已經認識好幾百個字了。咱們先生教的方法跟以前的先生都不一樣,大家學字都特別快?!?/br> 大家伙兒叫她說的意動,開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年輕媳婦主動詢問:“那咱們進廠做工,一個月能發多少工錢呀?” “三塊大洋?!碧瞻斯檬趾V定,“紡織廠的女工每個月是三塊大洋,而且還管飯吃?!?/br> 這個時代本地一塊大洋差不多能換8斤米,一個月24斤米的工錢真的不算高。 但是工廠管飯呀,這就相當于一個女工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以外,還能再養活一個成年人或者半大的孩子。 這對于村里的農婦而言,已經具備相當的吸引力了。 況且,江南地區工業發展較早。即便是長期困在地里的農民,也以能當工人掙錢為榮。 年輕媳婦和大姑娘們都興奮不已,開始嘰嘰喳喳地討論。原先不想去上夜校的人,現在也來了興趣,決定晚上去夜??纯?。 他們的公婆父母原先不以為然,嫌棄他們耽誤了做家務的時間,結果聽到進工廠就有現大洋拿,老輩人立刻閉上了嘴。 地里的確能長莊稼,可以讓人填飽肚子。但你不吃鹽嗎?你平常不需要穿衣服穿鞋子嗎?自家田里長不出來的東西,那都得用雞蛋換,都得用錢買。 能去做工掙現大洋,也不錯。 眾人忙罷了田里的活,三三兩兩回家去?,F在村里還沒搞集體食堂,他們不能跟鐵血軍一樣集體吃飯,而是各自回家用餐。 盧老太爺年紀大了,走路都得拄拐杖,自然不能下地干活。不過他有學問,會寫字,領了一個記工分的差事。 田藍過去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就感嘆了一句:“還是得搞個食堂,大家一塊用飯,能省好多柴火?!?/br> 跟著田藍一塊兒過來的陶八姑眼睛都要瞪出來了,這居然是盧老太爺說出來的話?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以前可是考過功名的,還擔心起柴火多與少了。 田藍笑道:“這事只能慢慢來?!?/br> 盧老太爺也點頭:“事情實在多,只能一樁樁的來了?!?/br> 農場工作要籌措,作為地方士紳代表,他經常去開會,也吃過好多次部隊的食堂。他感覺還不錯。 雖然把地放在一起種損害了盧家的利益,但為了抗日事業,本來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況且人家也不搶,還按照田畝的數量給他家補償糧食,那也說得過去了。 從前清到現在,經歷了不知道多少次戰亂的盧老太爺想不豁達都難。 老太爺拄著拐杖回家吃飯了。 陶八姑看著他的背影,突然間跟田藍感慨:“要是所有的地主老爺都跟盧老太爺似的,咱們也不至于被日本鬼子欺負成這樣?!?/br> 就是因為官狠地主更狠,所以老百姓才叫逼的沒活路,才覺得坐龍庭的是洋鬼子都沒關系。 假如不是洋鬼子實在太狠,一句話不說就殺人燒房子,其實換成誰真的無所謂。 田藍嘆了口氣,認真地強調:“所有人都會想辦法維護自己的利益,只是程度的多與少而已。你有空的時候多向周老師請教,肯定能夠有所收獲?!?/br> 之前周老師主動站出來幫延安來的人說話,田藍就大喜過望。說了嘛,只要真正了解了□□的執政綱領,就天下誰人不通共。 《□□宣言》還是□□人早期的思想綱領,限于篇幅,很多內容說的不夠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