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宮女(美食) 第171節
這就是東外宮?在往隔壁,還能聽到隔壁宮人們笑鬧的聲音。 總感覺一下子從西外宮郊區,搬到東外宮鬧市了。 說東外宮這邊是鬧市也不為過。 單是蘇菀知道的,同樣的從北到南這段距離,西外宮那邊只有什么兵仗局,舊監庫,關帝廟,西膳房,御用監,寶鈔司。 這聽著挺多,但左邊是太液池,右邊便是內宮。 可東外宮這邊卻不同,大大小小二十一個官署,一共兩排官署,跟西外宮那邊一排相比,官署既多又密集。 比如說尚膳監吧,從北到南兩排官署的右邊,左邊還有內東門司,管的是宮人出入牌子,檢驗身份的。 北邊還有什么明器廠,混堂司,再往北還有南膳房暖閣廠等等。 南邊什么光祿寺,彈子房,學醫讀書處等等。 甚至過了宮道,再往南,還有個重華宮,這個重華宮地方偏遠,久久沒人居住,旁邊還有什么瓷器庫,還有兩處小廟宇。 從這點就能看出來,為什么說從郊區搬到鬧市。 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 蘇菀熟悉下環境,這里離東安門最近,以后姨娘過來取小蘇打,就不用去靈臺門,距離倒是比之前近點,這也算個好消息? 而且她自己住一個房間,做小蘇打的工具也好放。 蘇菀這邊熟悉新環境,第二日早上便聽到新差事已來。 這件差事還至關緊要。 第二日正是臘月初一,也是大朝會的時間,大朝會上一片肅然,也不為大法師登祭臺的事吵架,更不為雞零狗碎的事爭論不休。 這會討論的話題只有一個,賑災。 兩日大雪未停,北郊許多房屋被大雪壓塌,已致兩人死亡,十幾人受傷,百人失去家園。 這百人尚可安頓,但若是繼續下雪,只怕會有千人萬人受災。 必須要提前想好應對之策,才能撫慰百姓,安頓民生。 雪災可大可小,提前準備好,總能減少損失。 大朝會在殿外開設,文武百官們凍的腳發麻,可該討論的還要討論。 各處都在協領職責,圣人下令有戶部牽頭,三位皇子及其他各部協助,及時清雪,安頓災民,讓各處官吏上報房屋受損情況云云。 最后開倉放糧,給災民們放恩粥。 一條條政令下來,皆是仿照先前舊例,雖守成但都是早有效果的良策。 臘月頭一天,朝中各部開始忙碌。 戶部這邊自然也找到禮部,尚食司上次冬祭的時候辦差極好,這次也想借調些人手出來,幫忙熬粥施飯。 這些小事禮部尚書自然應下。 蘇菀也沒想到,她到剛回宮沒兩天,這又要出宮。 這次出宮比冬祭重要的多,那便是給災民們熬粥。 如此大雪,肚里要是沒食,怎么熬得過寒冬。 尚食司的宮人們踩著冰雪快速出發,立刻前往京都北郊方向。 第96章 連日大雪,主道路上還好,都有官府四鄰出來清理。 但走到城郊,便是深一腳淺一腳,很難繼續往前走,尚食司被派出來的十多個宮人,同樣在這里面走。 原本是坐車的,但馬車走在這里便動不了,除非自己騎馬過去,否則只能步行。 派出來這十人有尚膳監主事詠蘭姑姑帶著,后面九個宮人全都是會廚藝的,人雖然不算多,但這里只有百十個災民,完全夠用了。 此次派人也是為了顯示朝廷恩德,而且既然施粥,那周圍窮苦百姓想必都會來。 既如此,開倉也會充裕些。 不是朝廷聲勢浩大,實在是積雪寒冷,這是會死人的。 若今日雪能停還好,停不了,只怕還有大災,前些年雪災,一死就是一屋子的人,凍到最后,人死的時候還帶著笑,誰看了都會膽戰心驚。 當年圣人不怎么重視,險些激起民怨,如今已經習慣怎么做了。 反正有備無患。 除了戶部臉色不太好看,其他都還好。 禮部只出了尚食司這么多人,畢竟職責不同,各有各的事情做。 因尚食司出來的都是女子,前面也略略清了些路,只是泥濘的很。 蘇菀看看腳上皮靴,沒想到上次冬祭回來沒怎么用上,倒是這會派上用場。 出來做粥這件事,原本不該蘇菀來的,她畢竟年歲小,比她年長四歲的李蓉蓉都沒來。 但尚食司長官卻問她愿不愿意走這一趟。 長官都說了,她又豈會推脫。 幸好自己現在身體還不錯,走這些路能支撐得住。 但等到了京都北郊,才知道這里的情況有多不好,房屋塌了不少,多數災民都被安置在破舊道觀當中。 這道觀許久沒有香火,自然破舊不堪,聽說好在地方還夠大,可以臨時騰出來破舊廚房,讓蘇菀他們熬粥。 聽說還有陸陸續續的災民會被安置在各處,官府也有專門安置人的慈幼堂,不知道那邊情況如何。 蘇菀他們還沒進門,就感覺到實際情況跟聽到的情況不太對。 這破道觀別說做飯的地方了,就連廊下都擠滿受了雪災的災民。 詠蘭姑姑忍不住道:“不是說只有百十人受災,這也不止百人吧?!?/br> 反正打眼看過去,少說也有五六百人。 怪不得他們帶的糧食那樣多,估計派糧的戶部已經想到此事,所以提前備足糧食。 也是,隱瞞受災人數這種事自古便有,天祥國如此,倒是不稀奇。 可看著哀嚎的眾人,有些人甚至連被雪壓塌房屋,然后砸到的傷口都沒包扎,看著實在可憐。 蘇菀他們一路過來,此時已經是中午,從昨日晚上房屋塌,一直到現在,只怕還沒吃上一口熱乎飯。 “現下,要立刻騰地方做飯食?!?/br> 賑災自然是做粥最合適,按照朝廷舊例,筷子插米粥內不倒,算是合格的賑災粥,這對尚食司的宮人們來說都不難。 弄幾口大鍋,猛火來熬,只要不停攪拌,這鍋就不會糊底。 除了辛苦些,別的也沒什么。 說話間,從身后又走來一隊兵馬,抬頭一看,竟然是認識的人。 領頭的戚統領也驚奇道:“竟然是你們倆,好巧?!?/br> 這話說的是蘇菀跟詠蘭姑姑,兩人以前都是西膳房的人,而戚統領的靈臺門離西膳房最近,自然熟識。 蘇菀道:“是啊,好巧。北郊賑災是你帶隊嗎?” “對,戶部那邊還讓我撥些兵士給你們用,如今風大雪大,很多事情不好做?!?/br> 說著,戚統領指了一隊人出來。 這不更巧了,領隊的人蘇菀也認識,這不正是上次幫于淑解圍的靈臺門護衛柴煥,他的副手正是十分義氣的周兆。 其實也不能說巧,蘇菀跟靈臺門關系向來不錯,也不光認識這幾個護衛。 戚統領并未多說,放下一隊人馬自己就再往北去,估計要看看偏遠地方的情況。 柴煥這邊他是隊長,副手為周兆,余下還有十三名兵士,算是一共十五人。 但她們這邊只是做飯,需要這么多人嗎? 尚食司其他宮人提出這個問題,蘇菀就看了看她,反而柴煥又看向蘇菀,見她不打算回答,這才道:“恐有流民傷人,所以要加以保護?!?/br> 都是從宮里出來的宮人們,若遇上流民作亂,只怕要出大事。 可蘇菀瞧著,這些護衛兵士身強力壯,以他們的身板對上普通饑餓瘦小的流民,手里還有兵器,能以一敵十都不為過。 何必要留下一共十五人?甚至還留了兩匹馬。 這也不會是來賑災的三個皇子之一三殿下所為,他但凡做事總有目的,只是為了保護不至于。 除非他知道,賑災的災民不止這破道觀里的五六百人。 甚至還有更多人。 蘇菀心底一沉,來之前聽的消息,跟如今的消息,簡直天差地別。 雖說這樣想,但蘇菀并未把表情帶到臉上,隨著眾人一起找個能做飯的地方。 如今最要緊的,還是把火升起來,鍋架好,開始熬粥。 不需要什么廚房,找個能擋風雪的空地就好。 但就算這樣的空地,也不好找。 破道觀實在下不去腳,也沒人愿意出來騰位置。 若還擠在道觀里,那畢竟還暖和,還有活命的機會,若把地方騰出來熬粥,說不定粥沒吃到嘴里,人都先凍死了。 詠蘭姑姑皺眉:“這也不能怪他們,天寒地凍,他們衣裳又單薄,哪有精力思考那么多?!?/br> 蘇菀打量一圈,破道觀附近的房屋也是擠滿人,目光放到破道觀往西的方向,不遠處有處光鮮亮麗的廟宇。 廟宇高屋厚墻,但竟然無流民敢去墻角避風。 稍微想想便知道怎么回事。 兩相對比,蘇菀難得有了火氣,她那個時空的僧人,愿意為即將生產的孕婦廣開廟門,還允許在寺廟里殺生燉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