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為母國盡忠獻身,是原主的執念。 難道是太過執著,以至于不愿意接受大月國被滅的事實,而自我欺騙嗎? 不然,實在解釋不通原主在母國被滅之后的行為。 原主是個十分克制的人,他很小就被當成細作培養,早已沒有了常人的情緒。 他做出的很多行為,在司行簡看來,都可以稱為迷惑行為。 月周兩國本是一體,百年前因戰亂分成兩個國家。 兩國都自詡正統,互相看不過眼,邊境經常戰亂不斷。 三十多年前,兩國的矛盾更加激化,兩國朝廷都有決一雌雄的念頭。 那時,原主還未出生。 原主在還沒有記憶時就成了個孤兒,他被培養他的人告知,他的父母族人都是被大周國害死的。 原主深信不疑。 可司行簡根據他目前得知的信息,對這樣的說辭持保留態度。 他甚至覺得,原主的身世也有可能是那些人做的假,好哄騙原主死心塌地為大月國效力。 不過,司行簡雖有這樣的懷疑,卻并不打算特意去調差原主的身世。 畢竟他又不打算替原主活著。 對他來說,當務之急是找到他家崽崽,別的人或事都不重要。 原主只有一個親生孩子,只是卻從沒有養在自己身邊,而原主養了近十四年的女兒,和他并無血緣關系。 司行簡沒有見到人,尚不能確定哪一個是他家崽。 并非原主所生的都是他家崽——上個世界中,原主生了三個孩子,只有一個是他家崽。 那么,這個世界,和這具身體有血緣關系的,也有可能不是他家崽。 不過,司行簡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大。 要是崽崽認不出他,還認了別人做父親,那這個崽不要也罷。 * 原主在十五年前被同其他細作一起送來大周。 那時原主不知道別人是如何安排的,但他的身份還算是比較自由,是一個做皮毛和藥材生意的商人。 這只是原主的初始身份,他要完成上頭發布下來的任務,就不得不和官員打交道,以獲取某些信息。 原主不愿意科考做官,或是成為某些官員的門客,于是便把主意打在自己的婚事上。 某次運貨途中,原主救了幾個女眷。 其中有位女子名叫梁淑英,后來她成了原主的妻子。 他們遇到劫匪不是原主計劃的,但原主確實是猜出他們的身份才會施以援手。 梁淑英的父親是越州的倉司,主管鹽鐵專賣。 鹽是生活必需品,其稅收是國家的主要財政之一;戰亂年代,鐵主要就是用在軍事上。 原主搭上梁家的目的可想而知。 原主以有心算無心,而梁淑英一個才十七歲的普通姑娘,才從劫匪手下死里逃生,面對救命恩人的有心示好,且這救命恩人還長得一表人才,她焉能不動心? 而且梁淑英的母親在她幼時就去世了,她自小在繼母手中過活,深知自己不受繼母待見。 若繼母王氏要在婚事上坑她,那她未必能找到比原主更好的夫婿選擇。 那一路上,王氏不僅不勸阻梁淑英要注意男女之別,甚至還暗中推波助瀾。 等原主把梁淑英送回粱府,她就向父親表明要嫁給原主。 那時是戰亂年代,一個女子路遇劫匪能好好活下去已是不易。 梁父考慮到梁淑英名聲有瑕,原主又對王氏等人有救命之恩,再加上還有王氏的枕邊風吹著,他沒怎么猶豫就同意了。 兩人的婚事就這么定了下來,并在兩個月后就完婚。 原主想討好岳丈,因此成婚后待梁氏她極好。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兩人成婚才一年,粱父就去世了。 那時梁淑英已經有了八個多月的身孕,回娘家奔喪時產女。 但她不知道,等她抱回家的時候,那個女嬰已經不是她的親生女了。 司行簡對梁淑英沒有什么男女之情,但看到她的這些經歷,也難免覺得她有些可憐。 幼年喪母,才成婚又喪父,本以為覓得佳婿,結果丈夫心里滿是算計,養大的女兒不是親生的,親生骨rou流落在外…… 后來,她更是為了親生女兒與原主和離。 一生未過半,她已經嘗了人生各種苦楚。 和梁氏成婚后,原主既要經營生意,又要傳遞消息,還要為了討好老丈人,幫梁父辦事,本就有些忙碌。 而且原主為了能在梁氏生產前后留在家里照顧,當一個“良婿”,他就要事先做好安排。 因此梁父去世的時候,他正在外地辦事。 等他得到消息到達粱府時,梁父的頭七已經過了,他見到的已經是被換之后的孩子。 梁父死后,梁家由梁淑英的繼母王氏及繼弟梁書文把持。 梁淑英既然已經嫁人,且那個弟弟與她又不是一個娘生的,她和梁家便沒什么聯系。 這也就意味著,原主的籌謀落了空。 但畢竟這層關系對原主還是有利的——不管是結交人脈,還是掩藏身份,所以他也沒立即翻臉不認人。 原主在盡到一個姑爺本分之后,就把梁淑英和女兒接了回去。 之后,原主對梁淑英就沒有原來那般好了。 不過,有了孩子之后,梁淑英的心神也被分去大半。加上她給原主安排通房丫頭,也被拒絕了,便以為原主在乎她,并沒有發現原主對她漸漸冷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