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書迷正在閱讀:蜜語紀、無人區雪松、留守兒童,熬夜修仙、[還珠同人]還珠之時光回溯、辭天驕、[綜漫同人]成為瓶子樹精那些年、【全息】r18角色扮演性愛游戲、我再也不下凡了、七零年代小夫妻(作戰:月夜天行)、穿書之福運綿綿
聽到林海如此年紀只有年幼的一子一女時,竟當眾透漏出愿將自家一位庶出小姐許給他做貴妾,并示意林海幾位庶出的小姐可隨意選擇一人,這令二人極為震驚,甄家是皇上親信,曾接過幾次駕,雖籍屬包衣世家,比滿漢蒙低一頭,卻把持著江南絲綢之業。 家主身為當今的奶兄,又身兼要職,很是顯赫,如此人家即使包衣、即使庶出,也沒有于人做妾的道理,還是給一個只有舉人名位的人做妾,即使是貴妾,卻不想今日竟表露出這個意思,林崎遠不明白怎么回事,只是當時在眾人矚目之下,又只是一個貴妾名分。 林海不能拒絕,掃了甄家面子,只好選了一個答應下來,甄家表現的非常積極,隔天就派媒人前來,以前所未有的時間,定好納進門的時間,令林海煩惱不已,信中說完這些,還萬分愧疚的說起,因林海納妾之事,加上要溫書赴京備考,時間緊迫,就不回來了。 又說大約在十月,河水上凍前赴京,并交代報喜之人是林海送他的長隨,懂些武藝,可以信任,回信交給他即可,這些寫完后,又在最下面交代給石氏一句,娘子請放心,無論這里還是京城,我是不會納妾的,看的趙氏噗嗤一笑。 石氏臉色一紅,又多了些安心,使末月不得不說,林崎遠果然了解自己老婆,看完信后,兩個大人不在多少,哄兩個孩子去休息,元曦早已困的不行,順從的回屋睡覺去了,末月也裝做回屋睡覺,其實卻豎著耳朵偷聽。 果然婆媳兩回屋后又說起話來,對林海納妾之事感嘆不已,對甄家更是不齒,誰家官家小姐拿出來接待客人的,還是在男人堆里談詩論詞,女人天生對妾反感,尤其是兩個正妻,有一個還受過妾室之苦,趙林二人自是對那未見面的甄家小姐厭憎不已。 石氏更擔心賈敏收到書信后的反映,賈夫人自產下林青玉以后,身體虧空甚多,即使養了兩年,也體弱多病,曾一度理不了家事,今年剛緩和一點,卻接到這么個喜報,該如何難過,說著說竟落下淚來,偷聽的末月想到讀到的賈敏之心,也不由鼻子一酸。 賈敏不是神仙mama,不染凡塵,無愛無欲,她確實是神仙轉世,卻是有血有rou,有愛有恨、有怨有喜的人,此刻在林府拿著林海的書信看,心中滋味萬般復雜,自林青玉出生后,林海同她才會說些隱秘之事,對這次納妾之事林海確實知道不少。 自在信中同賈敏詳細一說,甄家明面上是天子忠臣親信,暗中卻是太子的錢袋子,奉太子為主,言聽計從,并暗中為太子培養各色美人,比培養瘦馬還要用心,從小就挑選眉目出挑者弄進府內,如同真正大家千金般教養,還要教養的各個獨特,有一技之長。 這些女孩子有的無名無份的送予太子享用,有的被太子拿來送人,也有的被太子以甄家女兒名義嫁出去,用來籠絡看重之人,不止如此,這些美人還充當著太子眼線,這件事還是他的暗探查出來的,外界卻不清楚,甄家表面上同太子并不親近。 如果不是他親自查出來的,誰又會相信,林??梢哉f甄家的女兒除了嫡出的,庶出的根本無法確定是否為甄家親身,甄家單養這些女孩的莊子就七八個,里面的女孩沒一個比給他的差,這甄家小姐顯然是奉太子之命給他。 眼下四皇子與太子交好,他不能拒絕,因此定下九月低納她入門,并帶她進京趕考,讓太子看著放心,并在信中交代賈敏,日后見面,對她不可如普通妾室一般,看在太子的份上要給些情面,之后信中又問了問兩個孩子如何,石氏可放回去了。 整封信小妾、孩子,連下屬的妻子都問了一遍,惟獨沒有問過她如何,隱居蘇州十幾年,國公千金過著秀才夫人她認了,如今,丈夫好不容易肯去考個功名,奔個前程了,卻要納個太子所賜,有官家千金名分的貴妾入門。 帶她進京趕考,還要交代自己對她有禮客氣些,什么太子所賜,不能拒絕,她賈敏不信,人如果沒看上眼,他會選她,沒納進門就打算帶她進京趕考,真是笑話,這一封信氣的賈敏當即嘔出一口血來,面色慘淡,冷笑著將書信燒掉,過了片刻才又恢復一派端莊。 拿起細狼毫筆,專注的回起信來,告訴林海孩子很好,對林海納妾之事絕不反對,還說她傷了身子,以后是不能生育了,家中兩個姨娘又是不能生養的,納個妾正好,出身好,生出的孩子也能充半個嫡子,給青玉做幫襯,請林海放心。 寫完又接著道,石氏已經回了家里,走之前經她介紹,在丁牙婆那買了名賣身的奶娘,這名奶娘出身清白,行事端正,懂的也不比石氏少,是個秀才的女兒,讓林海放心,寫完收了筆,信中也一句未提自己,就裝進信封內。 ☆、第35章 又一年春 賈敏的想法如果讓林海知道,定要喊一聲冤枉,他不是個貪戀女色之輩,這次的事也事出有音,又不能同四皇子示意他收下的親信——林崎遠抱怨,只能悶在心里,原本,這次的事件就是四皇子一手導演的,里面的事牽涉駁雜,甚至有關他的顏面,決不能泄露絲毫。 簡單說起來的事情經過就是,四皇子在外一向表現的剛直不阿,嚴己律人,一日同太子閑談,憶起同在上書房讀書之事,偶然對其說起,巡河時探望曾經的伴讀之一林海,見他人到中年,仍頂著秀才之名閉門讀書,與仕途一事無成,好勸歹勸,才點頭參加今年科舉,也不知結果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