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書迷正在閱讀:蜜語紀、無人區雪松、留守兒童,熬夜修仙、[還珠同人]還珠之時光回溯、辭天驕、[綜漫同人]成為瓶子樹精那些年、【全息】r18角色扮演性愛游戲、我再也不下凡了、七零年代小夫妻(作戰:月夜天行)、穿書之福運綿綿
以為攻下京城,就是打下了天下,對各大世家、重臣在京城的府邸燒殺搶掠,五惡不做,也使各世家等元氣大傷,血脈折損嚴重,如此直到兩天后,清朝援軍趕到,聽聞安寧公主求來的援軍,京城百姓沸騰起來,也熱烈的反抗起無道的義軍來。 有百姓的幫助,清軍很快就奪回京城,將李闖趕出京城,在整理宮廷時,先后找到了張皇后、周皇后等人的尸體,當然,崇禎帝的尸體也找回了,如何處理后事領兵之將不敢擅專,將此事快馬傳回清朝,求明治帝示下。 得知事情經過的安寧公主,再顧不得她如今一國太后的身份威嚴,一意回明朝京都為母張皇后發喪、送葬,而在宗室、朝臣慫恿下,另有了打算的明治帝不但沒阻止,還親自陪太后前去,如此,明朝京都,在外憂內需,京城懸空下,為清軍入駐。 開始,清軍打著恢復明朝大好河山的借口,一面明旨命人尋找太子和幾位皇子,一面攻打叛亂的各部義軍們,可是,無論派兵譴將,還吃處理收復的山河事物,都由明治帝處理,明治帝實際上已經統領了兩國事物。 隨后,在收復山河的過程中,太子朱慈良以及三位皇子先后死于叛軍中,明朝至此后繼無人,有姓朱的也是偏遠庶支,不堪大用,聞言知意,不久,就有百官奏請,身兼兩國最尊貴血統的明治帝統領兩國,并為一國,稱帝中原關外。 當母親的都想給自己的兒子最好的,安寧公主也許在進京時就有這個思想準備了,她只是意思的說了些謙虛的話,卻不反對,百官支持,民心所向,明治帝算是兵不刃血的篡奪了大明國,可隨后,滿官和漢臣們就兩國合并的國號、民制、軍制等發生了爭執。 滿官宗室、八旗旗主等堅持沿用清朝國號,以及清朝制國制度,留鞭子頭、八旗滿軍、不贊成大量使用漢臣或降過義軍之人,漢官堅持,明治帝得承母澤,當改朱姓,繼承明朝國祚,沿用明朝舊制......兩派爭執不休,天天在朝堂上吵鬧,卻吵不說個結果。 甚至越吵火越大,滿官宗室吵完后,就去跟明治帝訴苦,漢官吵完后就跟太后——安寧公主求助,明治帝雖敬慕、孝順安寧公主,但他始終是在滿人國家長大,子承父系,他自是偏向滿人,而安寧公主出身大明朝,自是徹徹底底的漢人。 末月猜測她是穿越或者轉生人世,應當是知道傾向滿人后后,漢人將遭到何種悲慘的遭遇,何況還有那清末時期的國恥,所以她表現的一直不肯讓步,在明治帝的期盼中,卻完全、徹底的站在漢人這一邊,使漢人臣民百姓尤其佩服。 卻也使的母子二人次次無法說合,漸漸失和,當時山河并未完全平定,還有幾處仍在征戰,很多精明的老臣擔心因此國基不穩,請求明治帝盡快給個結果,而滿人長年征戰,時刻練兵,脾性暴躁,對這等糾纏自是不耐煩。 還有多爾滾兄弟三個一系,本就對皇太極命他們母親殉葬之事心存怨恨,欲謀取大位,可惜,皇太極也好,安寧、明治帝也罷,根本不給他們機會,這些年羽翼漸漸減少,多次征戰,也不給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只當富貴閑人養著。 多爾袞心機重,還可忍耐,多澤卻脾氣暴躁,貪花好色,此番太后與皇帝的不和爭斗,他是看在眼里,樂在心里,還故意給火上澆油。 一次去青樓玩樂時,聽聞幾個文士談論兩國合并之事,一個文士大聲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如果讓他留鞭子頭,他寧可死?!?/br> “你們漢人的天下都是我們滿人的了,這頭也要跟我們滿人一樣才行,如果不留,爺就告訴你,什么叫留發不留頭?!倍酀稍谝慌岳湫Φ慕恿艘痪?,還命手下將幾人紛紛剃了頭發,打了個半死。 留發不留頭,此句話在有心人宣揚下,一天就傳遍京城內外,鬧的人心惶惶,安寧公主氣急,第一次以太后的身份跟明治帝進言,身為君主,要把滿漢兩族一碗水端平才行,必須懲戒多澤,給天下漢人一個交代,而不是像平常那樣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勸說。 明治帝也是騎虎難下,多澤的話把他置身虎背上,上不得,下不得,如果認同這句話,就會失了漢人民心,如果不認又會弱了滿人聲威,于國祚有礙,當時矛盾又煩躁的他,聽到太后如同命令般的話。 不顧周圍侍立之人,厭煩爭執的他當即喝道:“太后,后宮不得干政是祖訓,此事兒子自會處理,您不必cao心,兒子告退?!?/br> 明治帝已經當慣皇帝了,帝王之心使的他忘記了,他曾經是薄弱幼兒,是母親維護他平安長大,也使他忽略了一顆沒有丈夫之愛,將萬千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的母親之心,他不知道這句話有多傷人心,說完就走。 末月看到這里,思緒不由一悲,她仿佛可以看到,那個來自現代的女子,重生為亡國公主后,剛出生就要面對魏客二人的謀害,不得不裝瘋賣傻,好不容易滅了魏賊,又要為自己國家奉獻自己,嫁給一個有妻、有子的老男人,小心翼翼的在異邦活著。 經歷著內宅爭斗,守護兒子平安長大,她或許也擁有過萬千寵愛,卻要端莊自持,不驕不縱,她又或者對那位丈夫生了些感情,卻在那位海蘭珠打擊下,徹底心死,將全部希望給了兒子,卻到如今,因為各自的民族國家和所謂的帝王之心,連母子之情都容不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