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書迷正在閱讀:耽美文女配她不想干(NP)、以性之名去愛你——醫學院實習手記、備用情人(1v1h,訓誡調教)、一見傾心(現言1V1 H)、如何打消反派們的滅宗之心(NP)、定制救贖[快穿]、來點碎片(短篇合集)、清榮(小媽 1v1)、春日陷阱、月亮彎彎(兄妹骨科)
受鄉鄰之托來打聽的人犯了難,要是知道何處能買,東西貴點他也認了,但是這個官府發的,難道他還能堵到官府門口去不成? 他不敢,還真有人敢的。 同是受鄉鄰之請來打聽的另一府的知府,還真把施南府的知府給堵在了自己的縣衙之內。 施南府知府佟至清被自己的至交好友堵的沒有辦法,只得苦笑著建議道:“你若是也想要這東西,便上書給總督大人,請他給皇上上書請旨再賞給你們便是?!?/br> 好友心里也犯難,上書給總督大人?他這樣的小官哪里敢。 可想到施南府的百姓都已經開始播種了,他治下的鄉民還在苦哈哈的犁地,他便咬牙道:“我即刻回去上書,萬一總督大人真的上心了,于百姓而言也是大利!” 佟至清聞言趕快揮手,“好好好,你回去抓緊去寫,我這里還有要事,就不多留你了?!边@位同僚三天來只把他堵在官衙里逼問農具的事情,害的他連巡查底下百姓有沒有私自再換耕地都來不及。 嘴上這么勸,可私心里佟至清還是覺得,就算他這友人也算是為百姓鞠躬盡瘁,但是要為這點事兒上書給總督,這怎么想怎么有的玄。 玄是挺玄,但巧的是自從湖北巡撫因為治下不嚴而被皇上處罰后,總督對下頭人報上的任何事都起了十二萬分的小心。所以這封“百姓都想買一件景山軍工廠精心制作農具來耕田”的折子,還是很快就擺到了康熙的案桌上。 康熙近幾日因姚啟圣病逝而陰霾的心情,在翻看完折子之后緩和了幾分,還笑著吩咐梁九功,“去派人告訴戴梓一聲,他那里做的農具暫且不要停下,繼續再做出一批來?!?/br> 但是新做的這批,再不可能免費補貼給百姓了,必須要發揮它應有的價值,從各地的皇家供銷社賣出去,為景山的鋼鐵換來同等價值的銀子才行。 “嗻”梁九功賠笑道,“只是這下戴梓大人難免要傷心了,他還等著為皇上多做點對敵的火炮呢?!?/br> 康熙帶笑嗔了他一眼,“他敢誤了百姓春耕的大事,朕饒不了他?!?/br> 傳旨的人腿腳也快,這道口諭只一個時辰便送到了景山。 而本以為自己可以交工然后繼續研究火炮的戴梓:“...”想抗旨。 其他同樣聽到消息的工匠們:“…”大人,我們也想。 第115章 抗拒歸抗拒,但是皇上親自下訂單,戴梓肯定是不敢不接的。只是做夠這次訂單之后,他更想上書請旨,請皇上允準景山的鋼廠可以在其他地方擴建。 這并非是他攜功換賞,而是因為現在的鋼廠,實在有諸多限制,已經到了不得不遷居改進的時候了。 景山是皇家園林,除了春日行獵,歷來最注重的與飛禽鳥獸和諧共處,休養生息。所以但是就它規劃出的地域面積來說,這里并不是很廣。尤其又要顧忌許多走獸,但凡動土也怕壞了風水。 因此在最初增設高爐之時,工匠們選擇壘造的范圍就比較聚集。 因為面積有限,有時工匠剛練出一爐鋼,這爐子再想繼續用,單等著散熱都要等好長時間。這般費時的原因也很簡單,除了這個爐子之外,與它相鄰的爐子都在燃燒中。 且除了時間成本,人力開支也是一大項。戴梓看過賬本,盡管有了控溫技術之后,朝廷的冶鐵成本降低,但是這里距離鐵礦產地十分遙遠,運輸成本上來說,實在也是筆不小的數額。 有了想搬遷的心思,近來除了看顧工匠們做工具,戴梓其余的心思便都全用在查看輿圖上了。 但具體要搬到哪里去,他還想跟太子殿下商量之后再決定。他直覺只有殿下才知道搬到哪里最合適。 將農具之事分派好之后,戴梓立刻寫了請安折子,打著向康熙述職外加請安的借口,請旨入宮覲見。 折子隔日才送到。 康熙看后頗覺驚奇,這戴梓一門心思全在擺弄火器上,非有宣召,一般還真舍不得離開景山。事出反常必有妖,戴梓又要作妖。此事九成的概率又跟太子有關。 雖如此,他到底還是特意找了胤礽一起來看折子,還對著兒子調侃戴梓:“想必是有火燒眉毛的大事,才叫他舍得離了朕那塊風水寶地?!闭f話時,還不忘細看兒子的表情。 胤礽同樣有些納悶,難道這戴梓是來抗議的?他出主意的時候可沒想到景山做的農具能在百姓中那么受歡迎,景山訂單增加的事情,可不能怪到他頭上。 胤礽自以為他對戴梓并不算戲弄,且他們二人合作,無意中就辦成了一件于民有利之事,所以答復的并不算小心翼翼:“汗阿瑪說笑了。想必他真的有急事求見,才會寫了折子想面見汗阿瑪?!?/br> 康熙掃了他一眼,“近來你可有與他私下說過什么?” 胤礽恰巧剛才也是這么想的,被這一問點中了心思,不免也開始有些心虛??墒墙鼇韮扇舜_實并無交際,他這里忙著給兄弟們上各種亂七八糟的課程,還因為施瑯拿下東瀛,在被系統逼迫著學習東瀛的語言,哪里有工夫再去戲弄戴梓。 他輕咳了聲,道,“汗阿瑪知道兒子的,兒子最近一心都在政事上,實在顧不得上景山那里?!?/br> “最好如此”康熙道,“你若是再與他說起火器之事,朕就罰他這輩子都不許做火炮?!彼墒侵两穸紱]忘兒子在太和殿前當著洋人的面放的那一槍。君子不立危墻之下,他這寶貝太子卻總是上趕著找危墻,實在令人心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