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號溫僖(清穿) 第70節
和必須要居住在宮中的太子相比,其他阿哥們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康熙的掌控,而太子這個特殊的位置,對于這些分了爵位有野心的阿哥們而言,無異于是一個活靶子。 三月,康熙下旨給皇子們賜婚,五阿哥和六阿哥的福晉出身最低,一個是他塔喇氏,是員外郎張保柱之女。一個為富察氏,雖是大姓,但其父兄卻是五品小官。 七阿哥的福晉哈達那拉氏,是正二品的副都統法喀之女。 八阿哥的福晉更是叫人吃了一驚,是安親王的外孫女,和碩額駙明尚之女郭絡羅氏。雖說明尚在康熙二十年便因詐賭被斬,但郭絡羅氏自幼在安親王府長大,家世也算是極為出眾的了。 足見康熙現在還是蠻喜歡這個八面玲瓏,性情溫和的兒子。 不過九阿哥的福晉董鄂氏亦是出自著姓大族,不必說,這便是宜妃這個寵妃之子的待遇。尤其在五阿哥婚事平平的情況下,康熙自然也樂得在九阿哥身上補償一二。 五阿哥為人淡泊,不會在乎這些。于宜妃而言,左右兩個都是自己的兒子。五阿哥自幼養在太后膝下,也算是一種榮寵。 小十的福晉則就是阿霸垓的博爾濟吉特氏,博爾濟吉特氏的額娘先前在蓬萊閣時也伸手幫了她一把,這讓小十對博爾濟吉特氏也沒有那般排斥了。 總之,康熙對幾個兒子的寵愛程度,從此次選福晉上就可以看出一二來了。 五六七三個阿哥,一個學識平平,一個身體羸弱,一個天生足跛,故而康熙對他們也是平平。 八阿哥出身一般,但為人討喜,九阿哥本身也較為出眾,小十呢,則完全是賴于背后有個鈕祜祿氏。 雖說現在沒有娶了蒙古福晉就無緣大位的說法,但現如今蒙古嬪妃在宮中的處境遠不如順治年間,足以說明蒙古對大清的影響在慢慢減弱。 蒙古福晉,郡王之女,看上去是顯貴,但對于身在京城的小十來說,沒有一丁點助力可言。 比起近些日子來常被康熙帶在身邊的胤禛,小十估計也明白,自己在汗阿瑪眼里是個沒什么用處的,只好順手拿來聯姻罷了。 元棲本來還有些擔心小十心里不是滋味兒,但四月康熙給兒子們分爵時,小十居然還撈到了一個郡王,倒是意外之喜。 畢竟大阿哥和胤禛也只是封了個郡王,小十之前的兄長都只是多羅貝勒。 給兒子們娶了福晉,內務府一下子便忙碌起來了,三個郡王府邸,五個貝勒府邸,光是按著規制選地建府就夠內務府忙的了。 而后康熙還不消停,繼去年北巡過一次之后,今年也要去塞外巡幸一次。這次北巡,除了大阿哥之外,他把小十和小十之前的阿哥們都帶了出去。 八月回京之時,太子不知做了什么惹得康熙大怒,下旨處置了太子身邊樣貌清秀的幾個親信。 明面上看著,似乎是康熙覺得太子私下和這些人往來不務正業。但清朝禁止官員去青樓,反而讓上下盛行起了狎伶之風。簡而言之,便是在家中養幾個生得好看的男子取樂。 太子身邊伺候的都是樣貌極為不錯的小太監,這事也不是一日兩日的了,康熙一直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回驟然發作,必然是有些別的原因。 不過元棲也沒心思打聽這些,蕪華有孕已經九個月,隨時都有可能生產。 大阿哥去年有了心心念念的嫡子,卻是出生在太子側福晉之子后邊的,故而并沒有得到什么特殊待遇。 這一次蕪華有孕,關注的人雖然沒有大福晉生產時那么多,但元棲也不得不小心。 在這個時代的人眼中,嫡長子的意義終究是不一樣的,畢竟這里是真的有皇位要繼承。 第一百零三章 蕪華的孩子生在胤禛回來的第一日。 康熙大手一揮,給這個孩子賜名“弘暉”,和太子的長子,大阿哥的長子一樣,釋義相差無幾,沒顯出什么特別之意。 從塞外回來,皇子們成婚,分府,進入各部歷練之事也該提上日程了,太子的臉色也一日比一日難看。 這個時候,連同大阿哥在內的阿哥們表現得出乎意料的團結,無他,誰讓太子這個儲君往日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而大家骨子里流著一樣的血脈,怎么偏偏就他高貴? 兒子們統一起來不服太子,康熙自然是知情的。 放在往常,他沒準還要擔憂太子應付不來,但如今嘛,一來,他還是想壓一壓太子的氣焰,看看太子面對這樣的情況會如何反應,二來,他要借著這個機會,把太子身邊那些jian佞小人,心術不正之人通通揪出來。 是的,即便察覺到了自己和太子日益緊張起來的關系,康熙仍有些固執的認為,一定是太子身邊有人攛掇,而并非太子本人的錯。 到了這個份兒上,康熙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愿承認是他教導太子的方式出了問題,還是不愿承認太子他本身就有不軌的心思,亦或是廢除太子的后果連他也難以承受? 隨著阿哥們一個個分府居住,后宮中反倒趨于平靜了。 康熙素來不喜宮中消息外傳,后妃們縱然想幫宮外的兒子一把,年輕些的還想吹吹枕頭風,但自打第一個開口的惠妃被敲打了之后,后頭就沒人敢效仿了。 說來大阿哥也是有些倒霉,他和太子爭了這么多年,好不容易看到康熙和太子有了隔閡,要趁虛而入,結果正巧趕上了弟弟們批量成婚分府。 雖說皇帝現在還健壯,朝臣們不敢明著站隊,但只要是想讓自己的家族世代繁盛的,都悄悄在心底做了選擇。 要說原先是大阿哥和太子兩個人搶地盤,現在就是一下子又來了一群人搶。太子是儲君,朝臣們認定了就是認定了,誰敢兩頭下注,但原先想搭上大阿哥這條船的就不一定了。 八阿哥出身不顯,但岳家可是安親王府,足以見得康熙對他還算喜愛,且他待人溫和,長袖善舞,和脾氣不怎么樣的大阿哥比起來,和八阿哥相處簡直是如沐春風。 伸手不打笑臉人,就算一時看不起勢單力薄的八阿哥,也不妨礙大家偶爾交流一下。 九阿哥的額娘宜妃,早年最得圣眷,同時期的幾個妃位里頭,也只有她的娘家得了康熙格外照拂。而九阿哥本人亦是聰敏無比。 十阿哥雖說人不出眾,但他背靠皇貴妃和鈕祜祿氏,還是勉強算是熱門儲位人選的四阿哥——也就是雍郡王的胞弟。 雍郡王對待朝臣并不熱絡,使得一些想巴結他的人沒機會,不過既然十阿哥和四阿哥是兄弟,關系和睦,那么與十阿哥交好,也是間接與四阿哥交好了。 朝臣們的算盤打得啪啪響,阿哥們幾乎要被絡繹不絕的禮物沖昏了頭腦,身為始作俑者的康熙現在倒是還沒什么被冒犯的感覺,或者說僅有一點點而已。 他現在還驕傲于自己教出來的兒子們是多么有出息,多么能干,對于大臣們,也許他現在只覺得“算他們有眼光,真親自教出來的兒子,個個都是大清的巴圖魯!” 至于兒子們會不會生了異心,現在還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畢竟他自認為自己現在還正當壯年。 因為就在去年,庶妃陳氏為他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小阿哥,賜名“胤禮”,排序第十七。 三十八年春,是康熙的第三次南巡。 這一次,康熙不僅帶了阿哥們,還有太后以及后宮的一眾妃嬪。 御駕抵達之時,接駕之地建造得富麗堂皇,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四處張燈結彩,尚未生芽的樹枝上,掛著綾羅綢緞簇成的花朵。 其富貴奢侈,讓見慣了世面的一眾皇子們也微有些吃驚。 雖然太子一貫作風奢靡,但皇子們主要學習的還是康熙的生活作風,盡量簡樸,能不花銀子就不花銀子,倒不是皇子們手里沒銀子,而是在宮里時,吃穿用度都是內務府負責,分府之后,這些都得自己出銀子了。 郡王一年俸銀五千兩,祿米亦是五千,貝勒的就減半,聽起來很多,但要支撐起一整個府邸的吃喝用度,人情往來,那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故而,額娘或是外家給力的,手頭會稍微寬裕些,若是不給力,其實也有一種法子,就是厚著臉皮向內務府借錢,雖然丟人了些,但康熙也不會真看著兒子餓死。 接駕的盛大場面,元棲只來得及匆匆看了一眼,就上了馬車,和一眾嬪妃們被送到了曹家的府邸之中。 雖說是曹家府邸,但既然作為御駕居住之所,修葺自然是愈華美愈好,和一座正兒八經的行宮也差不了許多了。 但沿途以來,元棲或多或少也接觸到了外頭的消息,黃河自古都是水患頻繁,百姓流離失所??滴醵啻文涎?,為的也正是水患??山袢账?,似乎是一副國泰民安的盛世之景呢。 若是能將修筑行宮所耗費的銀兩用于賑災,或是修筑河堤,百姓們的日子興許能好過一些。 但沒人會這么想,興許是因為百姓們現在還勉強可以吃得飽飯,京城的官員們似乎都明白,只要百姓還能吃得飽,就不至于走投無路做出什么事情來。 所以百姓還有口飯吃,就是他們政績上最高的標準。 此次出門,蕪華因為弘暉年紀尚小,不能長途跋涉,又不放心他一人留在京中,故而讓胤禛帶上了盈安。 第二日盈安來給她請安,能說的無非是那些話題,說著說著,盈安小心翼翼看了她一眼,道:“爺昨日酒醉回屋,心情似乎不大好。言語之間,似乎有些不滿此處的奢靡?!?/br> 元棲倒是不意外,京中朝臣們彼此攻訐,胤禛又是這樣敏感的身份,既不能光明正大的插手重要事務,又不愿日日忙于那些瑣碎,也就只能偶爾閑逛,四處體察民情,久而久之,也就只能對這些感興趣了。 了解了底層的百姓們過得是什么樣的日子,胤禛自然也會覺得,現下這些無謂的奢靡著實太過浪費了。 就拿那日枝頭掛著的綢緞花朵,用別的物美價廉的東西代替不了么? 不是,只是因為越是珍貴之物做成不起眼的東西,才越能表現出他們揮金如土般的豪放氣派,越能表示,自己的治下之地乃是一等一的繁華。 這是在表示自己的政績出眾呢! 對于康熙而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此地繁華至此,也是在告訴天下人自己這個皇帝當得好,不管心中如何作想,總是要欣然笑納的。 第三日,太后身邊的人匆匆忙忙找上門來了。 康熙幸了官員送上來的女子,還是個容貌極為出眾的揚州瘦馬。雖然康熙并未吩咐,要將此女帶回京中,但孝莊太后在世之時,可是最為厭惡這些的??! 元棲自然知道太后什么意思,她和孝莊太后一貫親密,自然不希望康熙沉溺女色,但又擔心康熙不給自己面子,故而讓她去勸。 不好拂了太后的面子,元棲更不想去招惹正在興頭上的康熙,干脆裝起了病。 問就是長途跋涉,水土不服。 反正到了曹府,她也不能隨處亂逛,更不能私自外出,活動范圍這么大點,到處還都是康熙乳母——孫夫人安排的貌美宮女。 啟程那一日,御駕中無聲無息多出了一位貴人孫氏,封號“蘭”,頗有些不倫不類的。 這位蘭貴人之前是派去伺候太后的,再往前,她是孫夫人的遠方侄女。 元棲知道,太后這是對她前些日子的避之不及感到不滿,故而自己先下手了。 回京之后,胤禛終于沒那么忙了,來永壽宮請安之時,還私底下和元棲說了不少憋在心底的話。 他還記得幼時汗阿瑪對自己的教導之言,上行下效,宮中有什么樣的風氣,就會引來民間爭相效仿,勞民傷財。故而越是居上位者,越不能放任自己的喜好。 然而此次南巡,除了治理水患以外,汗阿瑪也有不少的時候用于享樂。甚至欣然接受了官員們送上來的貌美女子,寵幸過后卻將人扔在江南,不管不顧。 這難道是仁君之舉嗎? 他似乎漸漸意識到了,汗阿瑪并不如他從前所想的那般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身上卻也有普通人所不能避免的缺點。 而貪圖享樂的太子則更是不如了,從前他覺得汗阿瑪出征之時,太子留在京中監國理政,做的這般出色,人人贊美,應當是一位極好的儲君。 可一路巡視下來,太子每每將目光放在前來接駕的大臣身上,對于水患看起來似乎也頗有見解,但都是兄弟,誰還不知道誰,太子的見解,也不過是手底下的幕僚臣子們所獻上的計策。 太子本人更關心的,依舊是想在眾兄弟之中做最出色之人,至于底層的庶民生活如何,他卻毫不關心。 這樣的儲君,真的能治理好這偌大的河山嗎? 所謂儲君文武雙全,監國理政的一把好手,也不過是別人吹噓出來的溢美之詞罷了! 文武雙全又如何,會理政又如何?朝廷有的是官員,有的是將士,有的是治理之才,又何須皇帝親自賦詩作文,上陣拼命又或者治理一縣一城? 作者有話說: 啊啊啊啊啊我明明發了的,半夜心血來潮打開軟件一看,為什么沒發…… 第一百零四章 回了京,宮里倒還有不少事情。 最要緊的是幾個阿哥的婚事,不過在眼跟前的,還是去年選秀時給康熙留著的兩個秀女,鑲黃旗的瓜爾佳氏和正藍旗的索綽羅氏,俱是樣貌人品都好的,十五六歲的年紀,這時候入宮,倒是可惜。 入宮第二日來請安的時候,妃位上的人倒還好,嬪位上的都是熬了多年的老人了,眼見著瓜爾佳氏一入宮便得了和嬪稱號,面上多少有些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