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節
若是娘親沒費苦心,以他的本事,怎么也不可能被先生們相中啊。 所以,說到底就是浪費些時間,不能出去玩罷了。 這么想著,薛遲就硬著頭皮,應了一聲:“那、那我去吧?!?/br> 孟濟心中的憐憫與默哀,頓時又深一層。 但他同時也注意到了方才說話的薛廷之。因為之前薛廷之站得稍遠,所以他剛下來的時候沒注意,此刻瞧見了,竟有一種難得的“驚為天人”的感覺。 若非氣質還不夠成熟,這人才都快能趕上當初的顧覺非了。 端看這站姿,孟濟猜出了他身份,心里頓時有些微妙起來。 他上前見禮:“薛大公子有禮了,方才都沒注意看旁邊,無禮之處,還望您見諒?!?/br> “不妨事,大先生客氣了?!?/br> 薛廷之當然不會介意,只是也知道陶庵書生孟濟乃是顧覺非的人,到底與太師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他喜歡不起來,態度也不熱絡。 這倒是讓孟濟高看了一眼。 但同時,心底的微妙又深一層:白卷。除了小公子薛遲之外,這一位大公子廷之,交的可也是白卷哪! 大將軍府這兩位公子,也不知是干什么來了。 孟濟心里是有些好奇的。但他畢竟與薛廷之不熟,兼之手中還有第二輪考試的事情要張羅,所以沒聊太多,就告了失陪之罪。 不一會兒,內堂里就張羅妥當。 書童們出來,請名單上包括薛遲在內的二十八人進去。 至于那些“落榜”的,有的選擇在館內會友閑聊,也有的趁著這時間,下去游山玩水,準備等挨著要出結果的時候,再回來看。 薛廷之自然沒有留在這里干等的道理。 他帶著香芝,并未下去找陸錦惜,只是揣著滿懷不大能琢磨透的心思,出了館,順著白月湖的湖堤走。 閱微館的影子,就倒映在平湖上,有點軒峻的味道。 但此刻處于館內的薛遲,卻覺得熬煎極了,像是被被串起來烤的魚,那叫一個熬煎啊。 閱微館的內堂,放著一排排的書案,上頭鋪開了筆墨紙硯,整體看起來很整齊。 第一輪一共也就通過了二十八人。薛遲就坐在第四排第四張書案上,放眼朝周圍一看—— 二十幾歲的,三十幾歲的,四十幾歲的,還有個老頭兒……可就是沒有他這樣的小豆??! 而且這些人都用很異樣的眼神,時不時打量他。 想也知道,他們是覺得他這么個頂多跟桌子一樣高的小孩兒出現在這里,十分不可思議。 此時此刻,薛遲才算是知道了“芒刺在背”是什么感覺。 他恨不得直接就跑了。 但薛廷之之前說的話,又讓他覺得自己現在不能走,走了就是辜負娘親。所以即便感覺坐蠟,他竟也硬生生咬牙挺住了。 孟濟在前面看見,已忍不住暗贊了一聲。 他叫人將試題貼了出來,只道:“這一輪的時間,會比前面稍長一些,統共三道題,由七位先生商議著出,各有側重。為了在今日出結果,所以都是每半個時辰公布一題,同時收回上一題的答卷,先交給先生們閱看。諸位皆才思敏捷之能人,孟某便不多言,還請諸位先看第一張題卷?!?/br> 已經準備好的書童,便捧著寫有試題的紙箋,走了下去,一張一張地放到每個人的書案前。 眾人都過了第一輪,可以說,除了古古怪怪不知怎么就過了的薛遲,他們的確都如孟濟所說,是難得的才思敏捷。 這一次,更有半個時辰答題,他們都是信心滿滿。 可是…… 在拿到試題,打開來一看之后,幾乎個個色變,更有甚者竟沒忍住,“啊”一聲,小小地驚叫了出來。 內堂中,頓時面面相覷,氣氛詭異。 坐得靠后的人,還沒拿到試題,但都在偷眼看前面的人。這情況的變化,幾乎立刻就引起了他們的關注。 薛遲當然也在此列。 他只覺得不對勁極了:奇怪,這些人一看了試題,怎么都跟見鬼了一樣? 變得猶豫忐忑都是輕的,坐在他前面斜前方那個瘦竹竿似的青年,都在舉袖擦汗了。 可這才是幾月份,哪里有那么熱? 試題出了問題? 薛遲心里立刻就好奇極了。 正好書童已經來到了他面前,將試題遞上,他趕緊就接了過來,翻了一看,竟然只有短短的兩行字—— “匈奴戰禍,六載瘡痍;今朝議和,使團將至?!?/br> “試問諸君,視之何如?” 第一遍看過去,薛遲都沒反應過來。 可待看第二遍,看明白意思,又看見上面“議和”兩個字,薛遲就愣住了,竟不知應該作何反應。 前段日子,他聽說這件事,是滿心的憤怒。 畢竟他爹爹乃是朝廷大將軍,征戰沙場,馬革裹尸,跟匈奴乃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他們這些人,說議和就議和,憑什么? 可這幾天…… 薛遲腦海中,一下冒出了他娘親之前那溫溫軟軟的嗓音,還有那個下午,在書房里對他說的一番話。 他心里其實難受極了。 可這難受,并不再是以前的憤怒。 薛遲說不清心底的感覺,呆呆看著這一頁紙,差點就沒撐住小男子漢的氣概,只覺得眼眶里潮潮的,有些想哭。 場中眾人面面相覷,是因為“不談國是”。 為著議和這件事,朝野上下掐了有好幾年,在文武官集團的基礎上,又分出了好多個派別,相互傾軋,人頭打成狗頭。 如今議和事雖定,但這些派別卻保留了下來。 朝中沒什么依附的小官,都不敢就此事多言,生怕引來橫禍。 今日閱微館這一撥人,都指望將來在仕途上一展抱負,只是如今還沒入官場,對這些事情要格外小心,格外忌諱。 所有,能不說,就不說。 但他們千算萬算,算不到今天來這邊拜師,七位先生出的第一題,竟然就是“議和”! 還問他們怎么看? 對他們來說,這題簡直就是送命!所以他們如坐針氈。 但在薛遲這邊,卻只因為他是大將軍薛況那個遲來的“遺腹子”。 也有不少人能猜到薛遲的身份。畢竟京城這個年紀,還叫“薛遲”的小公子哥兒,根本找不出第二個來。 頓時也有不少人懷著別樣的目光看了過去。 孟濟就站在最前面。 他看過所有的試題,自然也知道顧覺非與計老出的這一題,對這些浸yin科舉數載的學子來說,有多驚世駭俗。 但他最關注的,也是薛遲。 只是再次出乎了他的意料,雖然很不平靜,可薛遲的臉上竟然沒有特別明顯的憤怒。相反,更多是無言的沉默,還有一種似乎與他這個年紀不大符合的迷惘…… 于是,孟濟一下想起了昔日見過的薛況。 是在外城的城樓上。 那時他被顧覺非使喚著,去捎句話給顧太師。但不趕巧,去的時候人回他:薛將軍來了,跟太師大人上了城樓正說話。 于是只把他引了過去,先在旁邊不遠處等了一會兒。 因隔得不遠,對這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將軍,孟濟看得還算清楚。 一身戎裝已經卸去,換上了深黑的勁裝。 人站在城樓邊緣,筆直得像是一桿挺立的長i槍,足足要比他身邊的顧太師高出大半個頭。 滿身崢嶸刀光洗,鐵血且剛毅。 只是那一天的天氣并不很好。 烏云密布,狂風卷著城樓上的旗幟翻飛不已。光線不夠,他只知道薛況跟顧太師說了好一會兒的話,卻并不能很清晰地看見他的神態表情。 記住的,也只有那一雙緊皺的眉。 孟濟并不知道那一天發生了什么,但如今站在閱微館,看著薛遲有點與薛況神似的眉眼,竟難得恍惚了一下。 他平日其實不大關心旁人。 到底還是薛況當年風采太盛吧?即便驚鴻一瞥,也令人記憶猶新。更別說他后來殞身沙場,就徹底成為了大夏人心中一抹磨不掉的印記。 嘖。 顧覺非到底還是看不慣薛況,也看不慣他兒子啊。不然今日出什么題不好,偏偏要跟議和這件事掛鉤。 這心,安的可是個“壞”字! 心里頭犯著嘀咕,可孟濟也沒說出來。 他就在前頭,也不說話,更不提醒,就觀察著下面的情況,等著回頭到了時間把答卷給收起來。 內堂里,試題早已經發了下去,不少人看了之后,都倍感為難。 薛遲也是盯著那空白的答卷,發了好久的呆。筆就擱在筆山上,但他直到時間過半了,也還沒去碰。 答,還是不答? 作者有話要說: * 下午一點斷斷續續寫到凌晨三點,大概寫了九千字,但還沒寫到細綱的情節上,撐不住了,先切了個斷點發了,后半截等下章。 ☆、第65章 情隨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