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他無比慶幸自己是一只貓,你們人說的話, 我們貓怎么可能聽得懂。 但冷云麟不好糊弄,畢竟一人一貓相處時間太久了,冷云麟做了個猜測:“阿喵是擔憂我溺水?” 畢竟貓似乎天生就會擔憂弱小的主人遇到危險,他小時候,有一次被太監推進水池,阿喵在旁邊聲嘶力竭,甚至還跳下來救他。 從那以后,阿喵就一直盯著他沐浴。 前幾日阿喵不陪他之后,他還有些奇怪,但今日情形,恐怕是阿喵頭一次見他這般沖涼,心中擔憂,再加上中暑,才會如此。 見到一個好大臺階遞過來,傅清瑜立刻超大聲喵喵回應。 沒錯,我就是擔心你這個蠢笨的人會被水瓢里的水淹死。 冷云麟笑著將他抱起來:“阿喵身體沒事就好,不必擔心我?!?/br> “喵!”傅清瑜欲蓋彌彰用爪子拍他臉。 可不是,你真叫本貓cao碎了心。 一旁的御醫欲言又止,最后作罷,陛下說什么,就是什么吧。 剛剛檢查橘貓身體時,分明是有輕微躁動。 可如今不是春日,這祠堂也沒有母貓,這貓怎么會躁動。 一定是他學醫不精。 這一上午的勞作,中暑的大人有好幾個,還好冷云麟命太醫院做足了準備,幾碗苦澀藥物灌下去,再扎個幾針,下午接著給朕干。 皇帝都帶頭拾掇了一畝田地出來,他們做臣子的,豈能落后太多。 甚至冷云麟還開了個獎賞,下午收苞米,以重量比較,取前三名,獎勵他們晚上燉一只雞來吃,還有白銀百兩。 平日里,這點東西大臣們恐怕在地上見到,連多瞧一眼都不肯。 但此情此景,若是晚上有一只雞吃,明日里就會有更多力氣。 因此擼起袖子,再次鉆進了苞米地。 但是這些人的力氣也很快衰竭,同在地里的農戶看到,問道:“大人,不若小人幫大人掰一些?!?/br> 這人還有些猶豫,但是一撇眼,好家伙,傅相已經跟農戶商量結束,這會兒已經掰了一筐了! 有了傅相這個先例,眾臣子立刻跟自家的農戶打商量,很快,一筐一筐的苞米被送到地頭,準備最后稱重。 至于傅清瑜,冷云麟則細心給他支了個小帳篷,鋪著軟和的小被子,旁邊放著水,還有零嘴兒,仿佛是來郊游的。 某些臣子見了,羨慕的險些哭出來。 確定傅清瑜不會再中暑之后,冷云麟才下地。 旁邊傅林氏見他這么細心,又忍不住感慨:“陛下當真是個孝順妥帖的人呢?!?/br> 傅清瑜仰躺著,甩甩尾巴,喵嗚一聲。 也就一般般吧。 “他對清瑜也不錯,但就是不知道等清瑜入宮會怎樣?!备盗质吓c他交談,“阿喵,我見陛下最聽你的話,日后清瑜入宮,若是陛下欺負了清瑜,你可要幫他呀?!?/br> 傅清瑜心想,就憑我們傅氏一族為陛下這么赴湯蹈火,冷云麟也不能負他。 若是他敢欺負自己,他一定會找阿喵告狀! 因此傅清瑜爬起來,伸手搭在母親手心,喵了一聲。 娘親不必擔憂,我不會被欺負的。 傅林氏不知道貓身里的正是自己兒子,還以為阿喵答應了,喜笑顏開,開始給他喂食。 農戶們與大臣們相互配合,收的苞米幾乎堆成了一座小山。 等到冷云麟宣布結束的時候,眾人又坐在了地上,累的人仰馬翻。 組長帶了秤過來,開始稱重,大臣們各個伸長了脖子去看,生怕自己累了一下午,還沒得頭名。 旁邊的農戶也有些緊張,生怕是自己出力不夠,害得大人收的少。 雖然看起來重量差不多,但確實有輕有重,組長將名次一一列了出來,呈給冷云麟來看。 冷云麟也沒藏著,直接就宣布出來。 前三名分別是兵部侍郎趙元乾,中侍大夫宋時敏,宗正少卿蘇正。 得了名次的歡欣鼓舞,沒得的卻隱有失落。 旁邊的農戶連連道歉:“大人,都是草民無能,沒能幫助大人奪得魁首?!?/br> 大臣縱然再驕矜,也不可能怪罪他們,這大半的收獲都是農戶自己勞作,因而連連道:“怎么能怪你,都是本官沒力氣,拖了后腿?!?/br> “大人若是想吃雞,草民家里也養了,今晚上便叫內人燉一只,給大人補身體?!?/br> 這淳樸的話語讓大臣愣了一下,他縱然不知道一只雞的價格,但也知道百姓里平日不舍得吃,但就為了自己,就要殺一只? “你本不必如此?!?/br> 農戶笑道:“是不必,但一來,大人來幫忙,草民感激不盡,二來,族長說過,大人前來,是為了體驗民生疾苦,愿意來的大人都是好官,草民也藏了私心,不想大人回到朝堂,回想起這段經歷,只有乏累與遺憾?!?/br> “你讀過書?” “草民讀過幾日,僅識字罷了?!?/br> “你雖學問不多,但胸懷比我廣,我知道了,多謝你?!?/br> 這樣的對話多有發生,冷云麟只默默看著,并未說話,倒是跑過去聽的傅清瑜感動的眼眶都紅了。 他將來做官,一定也要做個為百姓著想的好官! 等到將苞米裝上牛車,準備回村時,冷云麟才道:“朕并非是為了真的為了考驗諸位,而是叫大家明白,你們平日里吃的糧食,是怎么得來的。春日要翻耕土地,播種,追肥,還要看天吃飯,盼風調雨順,等到秋收,就得掰棒子,剝皮,晾曬,脫粒,磨成面,而后才能送到諸位口中,可能還得被你們嫌一句,這餅子粗糙喇口,難以下咽。但他們,卻日日要吃這些,精細白米面,一年都舍不得吃上幾回。朕不求你們能精通農活,但最少,你們得知道,你們治理的百姓,他們如何生活,他們期盼什么,而你們,又配不配得上這萬人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