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這里面是有個故事的。 他小的時候,茶餐廳很忙,家里做飯都是挑最簡單的東西做,一個星期起碼要吃兩次梅菜rou餅。黃小鳳自己就會曬菜干,但她做的菜干比較甜,有時候為了節約時間,梅菜來不及泡那么久,梅菜干上的糖粒也沒有洗得太干凈,所以,最后蒸出來的rou餅就比較甜。反正做給小孩子吃的東西,自然是甜一點更容易哄孩子,所以調味上自然是不那么精準的。 于是,從小吃梅菜rou餅到大的李添就習慣性地認為,梅菜rou餅就是要夠甜才好吃。后來,他進了荔府開始上灶做員工餐的第一頓,就做了一大盤非常甜的梅菜rou餅。 結果,這個事情當天就直接鬧到了宋裕明那里。 炒鍋師傅們質疑李添上灶的資質,他覺得李添的味覺很明顯是有問題的。 本來,李添當時上灶就是他那一批里面最早的。兩年學徒經驗,在一間普通的飯店都不一定能夠讓他上灶,何況是在荔府,甚至有比他早來一兩年的學徒還在外頭削土豆,但他已經開始做員工餐了。大家都知道他是宋裕明的徒弟,總廚的徒弟升得快就更顯眼,一旦出了任何一點小差錯,更容易被放大質疑,讓人覺得他只是靠師父開綠燈。 宋裕明自己也吃了一口rou餅,把小徒弟叫到辦公室,問你不覺得甜了嗎? 李添很理所應當地說,梅菜rou餅不就是應該這么甜嗎?這甚至已經是他調整過的結果了,因為荔府采購的梅菜偏咸口,黃小鳳告訴他正宗的惠州梅菜都是甜的。 宋裕明才知道這是屬于李添兒時的味道,是一個刻在舌苔上的記憶,不是輕易能改變過來的。 作者有話說 mama的菜就是mama的愛呀~ 第29章 飯店不同的企業文化 烹飪不像做數學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求的解只有唯一性。 烹飪有時候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有人覺得好吃,有人覺得不好吃,是很正常的現象。廚師的個人口味,有時候也會偏離大眾口味。個人喜好和制菜的標準化之間如何平衡,是每個廚師都需要面臨的一個難題。 當然了,這個問題也不是那么難解決。無非就是要么少數服從多數,按大部分人覺得好吃的方向去做,要么按一個人的口味去要求所有人,比如按這個飯店的總廚或者老板的口味。 這就牽涉到每個飯店不同的企業文化。 如果總廚或者老板本人是一個比較自我的人,控制欲又比較強,對于飯店的出品有很高的個人化要求,那么后廚的師傅們就需要調整自己來適應領導。如果大領導的風格更開明包容,師傅們的個人喜好有時候甚至是可以帶到工作中來的。 換個說法,廚師,并不都是在為食客做飯。在有的飯店,他們實際上是在為上司做飯。 而為食客做飯,和為上司做飯,對一個廚師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工作體驗和心情。 這一點李添可能完全沒有體會,因為他根本沒有別的飯店的從業經歷。所以,他才能毫無負擔地在頂頭大上司面前把自己的個人喜好表達出來。 但是宋裕明不一樣。 他早年履歷豐富。在荔府之前,他的上一家單位是香港的一間米其林星級餐廳,主要是做西餐的。 他和后來的恩人、荔府的創始者關正英也是在這間餐廳結緣。 關正英要和太太過周年紀念日,提前一個月就預訂了位置。但是餐廳當天采購出了問題,預定的松葉蟹漏送了,于是餐廳總廚讓宋裕明去找關正英對接改菜,松葉蟹改魚子醬,后者價格只有前者的一半,這算店大欺客了,食客知道肯定是要發火的。 而且宋裕明還聽說了,這位關老板在香港有點灰色背景,得罪了他,恐怕后果很嚴重。 他聯系了關正英,如實告知了對方價格,關正英聽他說完笑道,怎么是你來你們總廚呢? 后來協調下來,換了魚子醬,但是多送一道燕窩,并且關正英要求宋裕明本人負責兩位的菜品。危機解除,事后宋裕明為了答謝關正英,還去關家為他們又下了一頓廚。 在關家,關正英稱贊他,我們不是第一次去那家店,但是你做的味道我太太更喜歡。怎么之前沒見過你? 宋裕明解釋,之前的菜也不是某一個廚師做的,我們一道菜是分為好幾個甚至十幾個廚師一起做,每個廚師只負責某一個工序。只是因為您要求,我那天才能單獨掌勺,根據我自己的想法做菜。 關正英又問,要是那天不同意改菜,要追究責任,這個責任是不是由你背?如果背了會是什么后果?他想提醒宋裕明注意小心眼的上司。 宋裕明其實明白,采購是總廚的人,采購不能背鍋總要有人背。他回答幸好遇到的是您。 關正英看破不說破:“你有沒有興趣跳槽?去大陸,我有一間飯店可以給你?!?/br> 宋裕明沒有多想就答應了:“好。我去?!?/br> 他沒有告訴關正英,他當時只有去大陸的選擇,因為不去,他就要面臨被裁。 還有一些事情他也沒說。比如改菜后,他就被調到了水吧,每天切水果榨果汁,因為他私自把價格的事情告訴了客戶,總廚大罵他胳膊肘往外拐,損害飯店利益和形象; 再比如,他就算不去水吧,也是在整理臺上擺盤,每天的工作就是用鑷子把胡蘿卜纓插到土豆泥里面,要保證每一條纓都是45度角朝客戶打開,一天12個小時10個小時就干這個,剩下2小時可能是做早午餐的炒雞蛋,把一個同事用機器攪拌好的蛋液放到平底鍋里雞蛋炒十五秒,不用管調味,調味是另外一個同事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