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頁
書迷正在閱讀:和元帥雌蟲協議結婚后[蟲族]、蟲族之寵愛主角、風過永寧、撿到一只傻夫、被怪物們團寵、小姐的惡犬(GB/BG 女攻NP )、弟弟每天換馬來cao我、閉環 (靈異末世1v1)、末世重生后我拿了女主劇本、帶著優選穿七零
作者有話要說:感謝支持。wanan 第178章 謝問淵這方略說完,堂中各官員乃至盛寧皇帝的謀士都怔楞了許久,似乎從未想到還有這般的法子,也似乎從未想到這樣的計策竟會出自謝問淵之口。 旁邊得人不說,作為老將軍謝成卻不能跟著沉默,應當說,在他聽到謝問淵提出與他心下所想相同的方略時,他心頭閃過一分慰藉,同時亦留下一聲嘆息。 若不是非得做這文官...... 想到這處,謝成卻也知命途既已定,再也不可能更改,他望向譚元雍說到:“皇上,老臣以為此法行得通。丠城山口雖似碗狀,但這‘碗’口卻算不得大,也是一個方便進出之地。與其困守那處想退路,不若以兩側山脈為庇護,主動進攻?!?/br> 其實謝問淵方才還未說完,譚元雍就明白,這是如今最好的策略了。既然路口狹窄躲閃不及,不若反之。 他望著那處說完之后就不再多言的謝問淵,許久才向堂中人問道:“各位覺得如何?” 何勤衍率先回應:“臣也以為丞相所說之計策可行,軍中除了戰力,要緊的還有軍心,現數萬軍兵被困于山口,前方回鶻、慎度大軍虎視眈眈,后方撤退不得,如此一兩日倒是無礙,但時間過長,比軍旗先倒下的,只怕是軍心了,與其讓軍兵在那處困守懼怕,不若一鼓作氣尋機而反?!?/br> 謝問淵聽得瞧了瞧何勤衍,管了幾十年的皇城守備人,的確比之其他的文官看得清。 何勤衍這么一說,譚元雍身側幾位謀士也一一說了心下見解,分析著如今被困軍兵之境況,又商議了一些進攻之計策,隨后越是談論越發覺得此計可行。 如此過了一個時辰,譚元雍終于排版決定,讓侍中令何勤衍代筆寫下旨意,預備令人立即快馬加鞭送往西北。 只是此時謝成卻忽而猶豫著開口說道:“皇上,老臣已不是這大將軍,按禮法離朝的官員不當在議論朝事......” 譚元雍聽了,溫聲應道:“謝老將軍莫說這話,若非將軍因戰重傷至此,大將軍如今當還是你,而且今日是朕請你過來,算不得違 背禮法?!?/br> “那.....如此的話,老臣有一事想說?!?/br> 譚元雍笑道:“老將軍盡管說就是了?!?/br> 謝成坐在椅子上,躬下了背脊開口說道:“臣從軍數十載,和慎度和回鶻都打過,葉赫哲此人雖然驍勇善戰,回鶻、慎度大軍兇狠,其實西北大軍不管是戰力或是幾位領將的能力,都是不輸于回鶻、慎度的??蔀楹芜@段時日為何頹勢漸顯?其實,在臣看來,西北眼下什么都不缺,唯獨缺少善計策善謀略的謀士......” 譚元雍聽得眉頭倏然緊蹙,但眨眼間又恢復如常,面上含笑,他似漫不經心地說道:“西北那處朕已派李邱等人前往?!?/br> 謝成皺眉道:“恕臣直言李邱等人慣于紙上談兵,實在難堪大任?!?/br> 謝成這話說來實在是打了皇帝的臉,堂中官員都聽得心驚rou跳。 若非知曉謝成本就是這個性子,封徵帝在位時他向來都是這樣的直言不諱,否則譚元雍著實會惱怒非常。 譚元雍看著謝成,瞇了瞇眼,說道:“那,依老將軍來看,讓誰去比較合適呢?” 謝成似未察覺譚元雍分毫的不悅,他直接“門下省甄先軻甄大人、樞密院陳復陳大人以及......當朝丞相謝問淵?!?/br> 堂中忽而安靜地仿若一根針掉下都能聽見,謝問淵沒有去管那些似有似無投放到他身上的視線,他望向了謝成,只見著謝成向譚元雍躬身低頭拱手。 甄先軻遇事沉穩果決、陳復善用計謀略,這兩人正好互補配合,至于他......謝問淵垂首,若是真的只是顧及西北戰事,謝成的這番提議確實是好的,但譚元雍不會同意。 果然,堂中沉默沒多久,譚元雍甚至都不去詢問官員想法,他面上掛著笑,但笑意卻未達眼底,直接道:“這事.....容后再議吧,諸位都退下吧?!?/br> 太多時候,皇帝口中‘容后再議’,就近乎于不了了之,謝成當然清楚。 只是謝成卻不想就此罷休,他又說道:“皇上!與回鶻、慎度一戰非同往常,不能這般隨意??!皇......” 譚元雍聽得蹙眉打斷道:“朕知曉老將軍一心寄掛西北戰場,但有些事朕自有考量,將軍就不 用再說了?!?/br> 謝成并不罷休,他急道:“回鶻鐵騎四十余萬,慎度遣兵十余萬,如此軍兵已是非同小可,更何況兩國在戰場喜用兵法、布局全然不同,若想戰勝,這便需要更多的能人謀士去思量謀劃,才能讓將士全力以赴!” 譚元雍沉沉呼了一口氣,有些事他不是不明白,而是利益權衡之下,知道做不得,他閉眼思量片刻,道:“這般吧,丞相政務繁忙離不得朝廷,西北本有三位謀士了,朕再命甄先軻與陳復兩位大人親赴西北,令樞密院派遣兩位熟知慎度、回鶻舉兵之策略的士官一同前往,老將軍覺得如何?” “這......” 謝成蹙眉猶疑,譚元雍卻不欲再談,他讓何勤衍擬好旨意,隨即直接給堂中的甄先軻、陳復二人做下安排。 待一切商議妥當后,他又詢問了些兩湖之事,得知已經解決他微怔一瞬,隨即想到前些時日探子遞來李家投誠之消息,譚元雍喜笑顏開,再令侍中令擬了一份封賞詔書。 --